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
作者: 杨欢 赵宏梅摘要:当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问题,而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意义,明确了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并提出了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内涵和作用
(一)内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一些连贯性强的教学问题。这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对知识点展开深入探究,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作用
1.增强互动,掌握学情
在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通篇阅读课文,然后解决生字词,再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接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参考书的内容,细致地讲解文章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很难掌握基础知识,教师也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无法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中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2.质疑激思,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很多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或与本篇课文无关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厌烦心理,直接影响听课质量,无法提高语文素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精心设定有层次性的提问,即层层设疑,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在努力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提高逻辑思维,增强学习自信心,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直击重点,加深记忆
在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容易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降低听课质量。部分教师则以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产生疲惫、厌烦的心理。这些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此,教师一定要有目的、适当地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及课后一些经典思考题设计提问,这些复杂的知识以若干个相关联的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把握关键内容,分清主次,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提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后,学生还可以将问题作为复习资料,加深对文章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具体指向某个层次的学生、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预备讲授什么教学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设计针对性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明确,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的?”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也是本篇文章的主旨。教师提出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情感。
(二)启迪性
启迪性是指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提出与理解文章主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形式不固定的散文中找到重点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刘义庆的《咏雪》时,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文章的主旨,但无法进一步深化认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在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但究竟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们,你会将雪比作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这些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出“鹅毛”“棉絮”等答案。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一些关于雪的名句,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三)巧妙性
巧妙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和知识的难易程度随时调整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合理设计提问的时机,确保提问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随时调整提问的时机。如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提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散文的表达方式,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所以教师可以提出总结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了解章节的重要线索,为下课后的复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介绍朱自清创作《春》的背景——作者与陈竹隐缔结了美丽姻缘,之后又喜得贵子,并成为清华大学古典文学系主任,好事连连,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临近下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中展示的景物的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四)适切性
适切性是指课堂提问不仅要着眼于课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课堂教学和满足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问。在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只能吸引部分学生的关注,其他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对策。如教师可以以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提问,由不同小组经过商讨后统一回答,然后全班进行讨论。
例如,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步》时,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读完文章后,请换个角度为文章拟一个新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经过一番讨论后,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思考。这时,教师再提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紧贴文章主旨,有助于学生深入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简洁性
简洁性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简单易懂,让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铭记在心。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复杂,学生很难在教师表述的过程中理解并记住问题,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大大降低学习效果。
三、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
(一)情境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而且能够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总体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引导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更加积极地投入散文诵读活动。
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孟郊《游子吟》的名师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无私的母爱。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体会到的母爱,再从文章中搜集母爱伟大的证据。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几个词语来阐述课文中“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并简要地说明课文中描写的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又如,在讲授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不同人物的看法。
(二)探究提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教学的参与者和指导者,采用提问的方式,把语文课堂归还给学生。
例如,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地感觉这世上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时,学生会思考,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入手,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答案。
(三)创造性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阅读是学生、教师、课本撰写者与文字相互之间的谈话,所以在初中散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把文章的理解权交给学生,也不要将自己或教学参考书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强加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在立足文章、重视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捕捉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方式理解文章,通过文字与作者尽情交谈。
例如,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步》时,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众说纷纭,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慨。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讨论,并派一个代表上台表述。在学生分别表达完观点后,教师要予以肯定,然后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甚至作者本人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梁向阳.漫谈新时期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21(1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