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刘晓晴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培养学生诗歌审美鉴赏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诗歌是我国深厚文化的缩影,蕴含着深切的情感。中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就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学生在逐步认知和了解诗歌的过程中,也可以开阔学习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个人修养,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身的学习大有裨益。因此,有关初中生诗歌鉴赏素养的提升工作要统筹安排、不断反思、认真落实。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歌鉴赏的主要困境

诗歌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指导、育人意味,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诗歌审美鉴赏素养的培育虽然已经引起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关注,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将之贯穿于实践教学中,但是学生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还是愁眉苦脸。

(一)意象定位不准确

许多诗歌都是借物咏情的创作方式,作者借助对事物的描写抒发内心情感。当然,这类创作手法已被许多初中生熟知,教学难点在于难以准确评判意象定位。对事物形象的认知不难,但是学生无法分辨描写的事物是否具备特殊含义,甚至不清楚诗句中哪一类事物是真正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此外,我国古代诗歌种类繁多,同一事物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感情,学生在判别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感情时较为困难,这也就使得诗歌学习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融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将诗歌学习和感情鉴赏训练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诗歌。

(二)情感把握不正确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很难精准且正确掌握诗歌背后透露出来的情感,这与诗歌情感表达过于抽象存在必然关系,诗歌的含蓄成为阻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主要缘由。同时,有些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认知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表达不到位,不能全面认知、充分把握诗歌内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情感,只是让他们了解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导致很多学生只是记忆和背诵诗歌内容,没有形成诗歌鉴赏能力。

(三)对创作手法认知不深入

诗歌存在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很多学生对这些手法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或者是只知道创作手法,但不知道为何使用,好在哪里。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只会生搬硬套,缺少理解,容易疏漏关键点,影响答题效果。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借助模板鉴赏诗歌,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未能达到美育培养目的。

(四)诗歌积累较为缺乏

学生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接触和学习诗歌,在课外接触诗歌比较少,虽然有《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节目宣传诗歌,但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诗歌仍是常态。实际上,若缺少诗歌鉴赏经验,学生无法真正爱上古诗词,势必会阻碍诗歌鉴赏素养的培育。

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歌不计其数,想要真正吃透诗歌并汲取其中的“营养”,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鉴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参差不齐,且处于诗歌鉴赏的摸索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达成诗歌鉴赏教学目标。

(二)注重诗歌意境感悟原则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意境教学。学生刚开始感悟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从意象入手,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独特意境。教师要将学生带入与诗歌情境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对生活深切的体察和感受,对人生真谛的独到见解,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关键。

(三)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原则

诗歌从内容到风格都不同,许多诗歌比较含蓄,内涵深厚,有很大的解读空间。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鉴赏能力存在差异,面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因此,教师不可主观臆断学生思想与观点的对错,而是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

了解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困境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后,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制订严密且周全的教学方案,培育学生诗歌审美鉴赏素养。

(一)从吟诵开始,感受诗歌美感并产生学习兴趣

诗歌是基于音乐形成的艺术,最早的诗便是民歌,饱含着浓郁的情感,且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配合音乐,则美感更为突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可以率先引导学生诵读、吟唱诗歌,从诵读中了解诗歌的内容、节奏,感受诗歌传递出来的美感;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伴奏音乐吟诵诗歌,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从而读懂诗歌。

如在讲授《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配上动听的轻音乐,再配置树叶沙沙响、水波荡漾、大海波涛汹涌等特效声音,创设逼真的声效情境。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想象大海的波澜壮阔、树木的茂盛葱郁,让学生获取更好的审美体验。此外,教师可以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学生带入诗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曹操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胸怀,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吟诵的方式,学生能在鉴赏时感受诗歌的美感,体会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思想感情,产生探究兴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二)带领学生寻幽探密,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

诗歌鉴赏是应该咬文嚼字,还是应该不求甚解,在学界多有争议,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鉴赏基础较为薄弱,对诗歌的基本内容可能存在误解。因此,在刚开始教学诗歌时,教师需要字斟句酌,引导学生先从字、词的解读开始,然后逐渐深入情感脉络、意境分析等深度解读层面,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间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良好习惯。

如在讲授《望岳》时,由于整篇诗歌中有不少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字和词,所以教师可以逐一解读,让学生在理解每一句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脉络。如开篇第一句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二句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的绵延不绝,为泰山勾画了整体形象;三、四句突出泰山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的特点;最妙的是五、六转折句,不再是望岳而是岳望,视角又有新的转变,攀登泰山,视野开阔到眼睛都装不下,晚归的鸟儿都被雄伟的泰山赋予了强劲的冲击力;七、八句既是对登顶泰山所见的期待,又是对仕途人生前景充满了希望与斗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教师通过分析诗歌脉络,引入诗歌情感,带着学生望岳——登岳——想象登顶,一步步走向“一览众山小”的诗歌意境。

(三)教授必要技巧,把握诗歌意境,洞察诗歌物象

初中生在洞察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意境上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可以教授的技巧,成为培育学生诗歌鉴赏素养培育的一把钥匙。当学生遇到鉴赏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将诗歌鉴赏技巧教给每个学生。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多讲解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相关内容,通过宏观背景把握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在情感。学生在看到一篇全新的诗歌时,能够结合作者生平和其所处的朝代,判断出整篇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夯实鉴赏功底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以简洁的话语表达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让学生重温诗歌,并深化对诗歌的认知和把握。当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权利,突出学生理解的新意和创意。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足够宽容,多表扬和肯定学生,让学生更有自信地鉴赏诗歌。

此外,教师在课后要布置相关习题,发挥测验和巩固的双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业习题要突出灵活性、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完成习题,提高诗歌鉴赏水平。除了布置诗歌鉴赏作业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涉猎课本之外的诗歌,试着写出自己的鉴赏体会,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各种体裁的诗歌,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诗歌审美鉴赏素养的策略反思与改进

第一,课堂时间有限,朗诵指导不足。朗诵对诗歌鉴赏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诗歌朗诵指导时间十分有限,且教师对诗歌朗诵的指导大多停留在浅层的节奏、轻重上,“怎样读得抑扬顿挫?怎样将对情感的理解融入诵读中?怎样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怎么让朗诵在培育学生诗歌鉴赏素养方面发挥作用”等问题有待思考与改进。

第二,在深入解读诗歌过程中,是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争议。有些教师认为,诗歌鉴赏理解应该更多借助学生的想象力,不应该用具体的物象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对教师的口才、语言表现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无法做到引人入胜,那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如音乐、自然模拟声、动画展示等,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第三,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输出知识、解读诗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阅读诗歌、多与其他教师交流诗歌。

诗歌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想要让学生把握诗歌,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和总结培育学生诗歌审美鉴赏素养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更加完善、创新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赵雅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才智,2019(19).

[2]宋红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及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9(10).

[3]张翔.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2).

[4]尉红斌.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

[5]拓明艳.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4).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金山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