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女性形象教学探究
作者: 张钰涵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普遍,更加注重宏观思维建构的群文阅读已然成为教学热点。文章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百合花》《哦,香雪》为例,具体分析了群文阅读中视域下女性角色的成长过程,指明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整合多元信息内容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群文阅读;女性形象;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忽略了阅读在开阔视野方面的功能和阅读容量的扩充,这导致阅读面窄、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阅读时间长的低效阅读正在消磨学生的灵性,繁重的学业压力更是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有效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面,已经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群文阅读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案,它通过整合多个文本,重构阅读主体,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体现出语文阅读的价值。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教学方法,致力于将语文教学变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留意文本的选取和整合之外,还要关注自身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文本的选取和整合强调群文阅读内在融合时的紧密性,尤其是对文本的分析不能貌合神离,要紧扣中心“议题”,做到“形散神不散”,学生的角色转变则指明在整个过程中阅读主体都是平等的。
追溯群文教学的源流,学者赵镜中在2010年首次提出“群文”这一多个文本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的概念。之后,学者蒋军晶从文本数量特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群文阅读,认为应从“群”把握群文阅读,意指群文阅读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同时呈现多篇文章。之后,学者于泽元指出:“群文阅读就是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该组文章的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概念更重视了“群”的整体性,也引出了群文阅读的中心在于议题,即文本之间存有相似之处。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呢?教师必须重点关注文本内容的选取和整合,文本的选取范围不必局限于课内文本,也可以适当延伸至课外。如此一来,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也有利于解放学生思路,增加思考的多种可能性。此外,教师要明确群文阅读不仅是为了使阅读内容高度集中,还是为了能够在阅读主题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理解思路。
二、中学教材女性形象与教学问题
自古以来,宏大叙事的官修正史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寥寥无几,但在文学作品里有不少。从补天拯救众生的女娲,到后来为儿学习不惜三迁的孟母,再到《水浒传》中武功丝毫不输给男人的孙二娘等,这些女性形象或无私,或持家,或泼辣,她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以来,随着各种新思想源源不断地输入,女性群体的意识逐渐觉醒,这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与温柔贤淑的传统女性不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具有典型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叛逆女性形象。如鲁迅笔下敢爱敢恨的子君、丁玲笔下迷茫反叛的莎菲等,这些女性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敢于反抗,并有意识地解放自我。后来,“为国为民,身先士卒”的革命女性与“积极进取,自主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层出不穷,如冒死送情报的李铁梅、睿智坚韧的居里夫人。如此一来,众多作家都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形象的崭新定义,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笔者认为,高中生正处于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开展情感教育是极为必要的。目前,部编版教材蕴含着一个尚未开发的巨大资源库——有关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可用的素材,开发出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潜意识的内化情感教育。
现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女性形象教学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女性形象在教材中存在感较低,人物占比较少,功能性较强,描述角度单一片面,人物扁平化。二是在对如何运用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的这个问题上仍存在偏差。如部分教师对女性形象情感教育因素的挖掘不充分,忽视了其独特的情感教育魅力;部分教师只是机械讲解刻板传统下的女性形象,缺乏具体分析,致使对女性形象价值的开发不充分。不仅如此,课文中的女性形象因为不是考试重点,以至于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其独特价值也被束之高阁,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借助课堂阅读教学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在备课时合理划分、归纳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类型,开展专题教学。同时,教师应适当拓展思维,打破教材局限,利用群文阅读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实现教材价值最大化。
此外,学校应提供公平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健康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学校还应组织语文教师成立研发小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女性形象课题的研发;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群文阅读教学的知识,打造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良好互动模式,培育学生群文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如此,学校应号召社会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利用动画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并补充新时代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建设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的完整教学链。
三、群文阅读下的《百合花》《哦,香雪》教学实践
笔者选取了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单元的两篇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她们能体现出特殊时期纯洁的人性美、真挚的人情美,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以“女性形象教学”为问题导向,开展小说的群文阅读。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女性,阅读全文后,能够细细品味出女性作家笔下独有的女性柔美和细腻。在群文阅读视域下,教师如何构建立体的、全面的、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呢?最重要的是找出共同的“议题”:人情美。然后,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特定环境下女性角色的成长之路,体悟人物身上的真、善、美。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体悟特殊时期所展现的人情美?这需要建立在了解写作背景基础之上,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一些文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
小说《百合花》写于1958年,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故事。此时的中国尚未完全解放,战争对人们来说是极为残忍的,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残酷,但是通过对战争后方生活的侧面描写,间接衬托出那个年代的悲惨。例如,小说中写到包扎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找百姓借被子保暖,可见物资之匮乏。这便是战争带来的另一个恒定的主题——军民鱼水情。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以一条被子的借与还作为线索,刻画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等性格鲜明的形象,引出三人之间的情感波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以及普通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讴歌至纯至善的人情美、人性美。尤其是作为群众的新媳妇,由一开始的害羞腼腆到后来的深明大义,整个转变过程深入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媳妇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领悟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如面对重伤的小通讯员,新媳妇一改之前的羞涩扭捏,非但没有听从旁人劝告,反而继续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庄重地给他擦身子,还将自己的那条崭新的百合花被盖在他的身上。这些举动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对之前为难小通讯员借被的弥补,二是希望小通讯员能够以体面的形象告别这个世界。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透露着诚挚的情感,经过战争生活的考验,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她表面上看起来羞涩脆弱,实际上做事干练,为人刚毅,这是特殊环境中农村妇女的人性美。
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作者铁凝出生于1957年,她见证了整个时代变化的过程。故事发生在偏远且贫穷的台儿沟,那是未被外界现代文明冲击的一片净土,“一心一意掩藏在那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铁凝曾说自己心中的文学的样子是对人类的体贴和爱,文中的香雪便是这种文学想法的产物,她性格内向、淳朴善良,就如同山中独立挺拔的野百合。由此可见,香雪的存在,不仅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直接夸赞,还透露出作者对人性中纯真美好一面的向往。
除文中少女纯真心灵值得注意之外,香雪对追求新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更值得关注。人们常说“越纯净的物品越易碎”,灵山秀水养育了香雪,火车上的人们都不敢亵渎这份纯净。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脆弱的,她为了理想,可以追着火车奔跑,可以夜行三十里换回心仪的自动铅笔盒。文中关于香雪夜归的景物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景图,它在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从犹疑到坚定,由怕到不怕,香雪内心的变化过程跃然纸上,这也是香雪走向成熟的标志,她在不断地觉醒中完成了自我价值的重塑。可以说,善良淳朴的香雪惹人怜,但她并非是娇嫩柔弱的温室花,她是刚毅果决的野百合。这种坚毅还体现在她依然固执地把一篮子鸡蛋悄悄放在那个说将自动铅笔盒送给她的女大学生的座位底下,她深知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法则,她的自爱与自尊也绝不允许自己贪图便宜,这种骨子里透露出的人性美时至今日依旧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作用。由于女性形象在对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中具备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身上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0(5).
[2]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4]何立新,王雁玲.阅读素养的教学逻辑与变革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5]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6).
[6]苏丽英.《百合花》:细微之处见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3).
[7]黄汉宗.革命现实与人物情感的交织——《百合花》的“去战争化”表达[J].语文天地,2021(11).
[8]刘云英.巧抓善解关键词,漫溯文本纵深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9).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