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赵婧 温昕 邱海洋

摘要:“生活·实践”教育是在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念。“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它将“一践行、三学会”的目标落实到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及教学大赛四个环节中,借助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依托小组活动展现“融合式”培养路径,凭借社团实践培养学生“六力”,强化教学比赛实现“知行合一”。在“双减”背景下,能够为国家输送更多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范人才。

关键词:“生活·实践”教育;师范生培养;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16-06

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契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又要顺应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国情”和“世情”的统一[1]。“生活·实践”教育是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团队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再生与创新性发展。在当前“双减”政策落地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开展“生活·实践”教育,发挥“生活·实践”教育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范类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赋能。

一、“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生活·实践”教育的内涵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2]634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三大原理,并创新性发展为六大原理: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造即未来。这是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方式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的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其宗旨是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3]。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适应现代社会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未来智能化教育相适应的,更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注重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式变革,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也是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4]。

(二)“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即: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教学比赛。其中,以教师教育课程等课堂教学为引领,以小组活动参与实践为深化契机,以社团实践为深度体验,以教学技能比赛为检验。它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目标落实到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及教学大赛等四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师范生坚定的职业认同感与高尚的师德情怀。

“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契合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新力;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各种实践,塑造师范生精神品格,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于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在师范生培养的一线教学中,总结出的适合本专业师范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尝试为破解师范院校“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的“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5]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6]。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运用到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中,探索“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的“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强化师范生综合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顺应宏观政策的必然所需。

(一)借助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建构了“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容覆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2014年,我国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7]。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明确提出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师范生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这一特殊属性,要求他们既需要具备核心素养,又要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师生和谐互动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等途径,依托“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双向渠道。此外,借助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模式,有效吸收优秀课程资源,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些举措实现了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深刻转向,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8]疫情之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已经到来。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形式上的最大变化[9]。在育人方式上,“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创造出高效且面向未来的信息化课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推进MO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二)依托小组活动展现“融合式”培养路径

“生活·实践”教育主张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途径,实施“融合式”教育,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大自然,教师与学生,身与心,知与行,本土与域外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完成对人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 [10]。

“四位一体”中的小组活动,契合了“融合式”的要求。小组活动不限制活动地点,可以将“教室、操场、图书馆、报告厅”作为活动场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锻炼了他们的领导力与组织能力。以往,学生都是凭兴趣参与课堂内外活动,但“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小组活动要求理论联系实践,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增加了云班课的讨论,最终呈现出“融合式”育人的优势。师范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抛开表达的顾虑,大胆呈现自己的思考。小组活动分成课上和课下多种小组,布置的作业、汇报等都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要求所有同学必须承担相应的分工,并在学期末进行相互评比,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

在组织师范生参加小组活动和社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式的“生活·实践”师范生育人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形成并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增强对目前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起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其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成长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三)凭借社团实践培养学生“六力”

“生活·实践”教育立足陶行知先生的“三力”理论,综合考量前述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通过“六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新力。国学研教社成立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为信阳市中小学义务讲授国学课程。学生依托社团实践,以国学老师的身份走上中小学的讲台,体验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激发起师范生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又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团活动注重学生身心体验,可以充分凸显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互动协作,开展社团实践可以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学习力和合作力。另外,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可能闭门造车,不真正走上讲台就无法体验到教学本身的酸甜苦辣。而往往一个新手教师在成长为熟手教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要求不断实践。因此,本模式依托国学研教社,为学生创造真正讲课的机会。通过这种积极参与和实战演练,引导师范生的目光从“象牙塔”转向社会与中小学,进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观察并思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展”的教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创新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生活·实践”教育还注重智商、情商、意商并重。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它是与人的意志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人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如克服干扰、知难而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11]447社团实践,是意商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社团实践中培养“六力”可以使学生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较高的创造才能和平稳而健康的心态,还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直面竞争的勇气,使之朝向美好生活[12]。

(四)强化教学比赛实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事” [13]。“生活·实践”教育与时俱进,注重实践,强调“实践育人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有的知识,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实践创新的观念,养成必备的实践品格和关键能力。实践育人通过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主体、立德树人、生活习性、活动形式、综合整合与协同共进六层意涵。从外延上讲,实践育人包括一切通过构建实践育人的环境,在实践中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型转化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4]

“生活·实践”教育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综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六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更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践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巩固和反思。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教育实践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当前师范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中,除了通过社团实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在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既可以增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通过比赛训练其技能,改进其教学环节,并引导师范生对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进行感悟与反思。团队老师指导师范生参加文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信阳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微格教学技能大赛四个级别的大赛。通过不同级别的参赛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拔尖人才。在选拔和具体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团队教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在比赛中得到历练,开拓视野,发现不足,提升自我,不断精进。通过教学比赛等各种实践,不仅践行了“知行合一”,而且使学生增进了教育情怀,使得师范生更具有从教意愿,更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地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更容易成为富有爱心、责任心,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成长的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