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

作者: 姚则会

刍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互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教育必然重塑高校传统的教与学流程,带来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此,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智慧教育研究动态,科学地认识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区别与联系,并以A大学为样本,在调研分析教师信息化素养及智慧教学能力现状基础上,从支撑环境建设、 激励机制营造、分类分层培训、开展成效评测、全面加强协同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62-06

一、文献简述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与学从数字化、网络化正快速向智能化发展。自教育部2018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国内理论界关于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研究进入一个热潮。在中国知网以“教育信息化2.0”作篇关摘检索,时间跨度从2018年1月始至2021年8月止,共获取560条结果,其中又以2019年的研究成果最丰,各类别相关论文共计197篇。不少学者或教育领域实务工作者围绕教育信息化2.0产生的时代背景、行动内容、发展路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不同范围展开论述。如吴旻瑜、武晓菲[1]分析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客观事实是教育信息化迈向2.0的外因和内因,亦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逻辑,与此同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须高度重视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及 “媒体与信息素养”,促进“终身学习力”的养成。陈琳[2]等从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上剖析了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转段表现为从“应用驱动”转向“融合创新”,升级则体现在由“器”“术”向“法”“道”、由带动向全面推动、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跃升,转段升级的本质是创新、推动、领跑、智慧,而实现的前提在于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因此,加快建设“引领型、创新型、学习型、专家型”新四型教师,提升智慧时代的教师教学智慧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当务之急。他和研究团队还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从必然性、可行性、理论创新、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等方面论述了教育信息化在支撑并引领教育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3]从“理念与理论、人才与队伍、政策与标准、网络与平台、资源与空间、应用与活动、技术与产业、信息与网络安全等八个方面”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内涵。[4]认为智慧性、智能性、融合性、引领性、人本性、终身性和公平性等,都是新型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5]。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雷励华[6]等从技术形态、发展重心、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目标与发展愿景等方面构建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模式。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基于文本政策的解读,并从宏观上对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进行概念界定、意义评价和路径指向,在理论上给予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以一定的科学指导,但具体到高等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关于他们的实践情况和应对行动相对研究成果较少,因此,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采取文献与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聚焦高等学校教师认识与回应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背景下的真实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激励教师乐用善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研究绕不开教育信息化1.0和2.0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概念厘清,才能明确前进方向和行动路径。

首先,从语义来源上,教育信息化1.0和2.0是借用信息科学的专业术语,寓意信息技术的版本升级。其次,从时间表象上,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育信息化1.0”;从十九大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7]再次,从内涵范围上,教育信息化2.0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信息化意识、技术能力、发展动力、发展策略、教学支撑作用、技术使用门槛、智能化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超越性。见表1。

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的具体区别则表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软硬件、网路带宽、数字化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学资源呈现零星式、碎片化、孤立型、分散性、数量少、质量不高;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和感知能力薄弱,思想意识呈现自发状态;在技术能力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运用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动机上也是由学校“要我发展”式外在压力驱动;发展策略则是先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试点,由点及面逐步展开。因为1.0时代受限于技术和资金,所谓信息化教学主要是静态网页+少量资源+部分数据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浅度结合,教学辅助作用不明显,且需要专业化技术团队参与运维,使用技术门槛高;网页呈现形态模式化程序化,多手工调整,耗时长,不易更新,智能化水平低。基于以上原因,教育信息化1.0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以奠基性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主。

教育信息化2.0则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MR(混合现实)、“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紧密相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渐趋完善。教学资源也是海量式、系统性、联结型、常态化,且优质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和感知能力均比较强,思想意识迈向自觉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运用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已处于更高层级阶段。对信息化的追求变成“我要发展”的内驱力,发展策略亦由试点变为更加自信地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特色,提出中国方案。[8]对教学的支撑度因为通过海量资源网站+智慧教学应用程序+智能手机+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作用明显。各类教学工具及网络平台操作简单易用,对师生而言技术使用门槛低,而且教师能够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需求,通过个人终端系统性一体化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各要素的掌控,智能化水平高,从而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正因为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目标追求的是智能化、个性化、现代化,服务终身化和社会化学习需求,它以“体验”为依归、以“数据”为基础、以“联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总体是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9]

当然,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是一种继承、融合、创新、发展的关系。没有教育信息化1.0时期的建设与技术积累就没有向2.0版本转段升级的基础,而如果没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标引领,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就失去方向。只有客观辩证地把握好两者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变成教育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及智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为客观了解教师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笔者在A大学按 30岁以下、 30—45岁、46—55岁为年龄段采用在线问卷方式进行了调研。在问卷设计上,按照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教育技术应用的意愿→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应用率的逻辑架构,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以5、4、3、2、1赋值代表“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百分比越大表明对选项的观点认同度越高。为增加问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将受访对象在学科上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三个类别,每类别均衡发放50人,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得出的数据见表2。

(二)结果和结论

数据经过线性回归分析,比较直观地推导出下面三个主要的结果或结论。

1.教育信息化总体素养较高但仍有认识误区

平均76%的受访者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智慧教学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访教师中平均88%的人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资源库等搜集和下载教学资源用于教学。但也有12%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不太了解,智慧教学的具体内涵及能力要求认识不深。尤其是46—55岁年龄段的教师群体中高达65%的教师不能依据教学需求,选择和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无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简单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硬件、智能教学工具等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问题。此年龄段有71%的教师完全不会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作与开发教学资源,不能建设基本的支持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难以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活动等。

2.不同群体和个体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不同群体和个体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公共基础、社会科学两大类型任课教师信息化应用面更广。公共基础课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属于量大面广的课程,班级教学如果不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很难高效管理班级活动,吸引学生关注。而通过新型智慧工具的恰当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科学类则因为学科强调步骤演示,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板书将原理和定理抽丝剥茧,环环推导验证,因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运用方面相对需求少,范围小。另外撇开学科之间差异,高校教师个体之间也存在信息技术水平及认识上的巨大差异。有的教师特别是30岁以下新入职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愿最为强烈,30—45岁中青年骨干教师能积极投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造,持续关注最新的智慧教学工具载体研究,大胆尝试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而46—55岁区间的部分教师更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形式将学科知识通过课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观念上也比较排斥信息化教学形式。

3.个体积极主动融入并经常性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者不多

在目前高校整体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的更少。一堂信息量大、学生获益的智慧教学活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过程,需要搜集并整体相关资料,萃取其中精华并转化成教学素材,同时需要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循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选择采取何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些要求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因为教学作为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育人育才工程,与相对短平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相比,其评价衡量的指标难以量化,尤其是在关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技术职务晋升上权重比较低,从而更难以调动教师投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情。此外,多数高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按部就班,改变意味着打破原有格局,短期内需要更大付出,同样在现有激励制度供给下,教师从理性经济人出发宁愿选择因循守旧。

四、A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

高校改革,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10]在信息化教学转段升级上尤其如是。因为教师是一切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最终贯彻者,而信息技术转段升级必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范式,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从而带来一线教师短期的“阵痛”。如何激发教师理性认清形势,积极接纳新生事物,A大学通过体制机制设计,从支撑环境建设、 激励机制营造、分类分层培训、开展成效评测、全面加强协同上形成了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清晰路径,如图1所示。

(一)以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基础,包括硬件和各类应用软件建设,从平台上为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创造前提条件

在硬件上,首先建成高清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和16间支持开展智慧教学的各类智慧教室,其中依托超星“一平三端”的多功能智慧教学活动室,融教学培训、微格训练、教学研讨于一体,是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拟融通全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重要训练基地。其次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加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全力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再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必要的教学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沉浸式体验区或仿真实验室以替代实体成本高昂或风险巨大或现实无法模拟的实践训练,诸如历史场景、军事竞技、航空航天、海洋环保、极限运动、自然灾害逃生教育,通过AR/VR/MR/XR人机交互制造的视觉和动觉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或图片展示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