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动向、特点和热点分析

作者: 杨远航 李红艳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动向、特点和热点分析0

摘要: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制作发文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谱、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时间线图谱,结合Excel软件生成的部分图表,发现:(1)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预计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存在问题是现有高质量研究不足;(2)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由高校和高校教师主导,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研究力量贡献突出,不同研究力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且随研究的不断发展而加强,但现有合作仍具有简单性和地域性;(3)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主题十分丰富,当下和未来几年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思政教育、体育院校的思政工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改革、女排精神等内容。此外,研究热点已具有从理论研究逐渐向实践研究发展的趋势;(4)未来研究应继续提高质量,加强不同学科、机构和作者间合作,并提高对其他学段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全面统筹互补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可视化;动向;热点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85-07

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1],是我国新时代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法[2]。目前,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之下,各个学科都在从自身特点出发,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竞争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德育作用,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体育课程思政相关文献数量在近几年内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因此,尽管已有一些学者对现有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但考虑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快速发展,仍需要不断地对目前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回顾,帮助更多学者快速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助力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此,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和Excel、CiteSpace等软件对体育课程思政领域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剖析该领域研究的特点、热点、发展过程以及优势和不足,为相关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数据的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首先以(主题=体育) and(主题=课程思政)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查得学术论文799篇。鉴于现有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许多已经深入到不同运动项目,因此也应将“三大球”“三小球”及武术、瑜伽等该领域热门研究项目加入检索式,最终检索条件定为“(主题=体育思政) or (主题=篮球思政) or(主题=足球思政) or (主题=排球思政) or(主题=羽毛球思政) or题=网球思政) or (主题=乒乓球思政) or (主题=武术思政) or (主题=瑜伽思政) or (主题=健美操思政),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在剔除新闻报道、会议等文献之后,查得文献1622篇,在经过二次删选之后最终选定1171篇有效文献,将这些文献的数据以Refworks形式导出作为原始数据。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等中文数据库中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资料(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等),了解并吸收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要内容,以作为本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参考。

2. 可视化图谱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6.1.R2 Basic和5.8.R3两个版本对国内体育课程思政现有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操作为将1171条原始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化,之后以转化成功后的数据为基础新建项目,将时间分区设置为1999—2022,时间切片设置为1,其余参数采用默认设置,之后依次选择作者、机构制作共现图谱,选择关键词制作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和时间线图谱。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时间分布分析

年发文数量和年累计发文数量是反映某一研究领域发展速度和受到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统计最终选定1171篇文献。从年发文量上来看,2010年之前每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屈指可数,且除1999和2007年各有一篇研究体育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期刊以外,其余时间均无相关文献发表;2010年—2016年可视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阶段,此时间段不仅年年都有该主题文献发表,且文献与课程思政的相关度也更高,如许燕梅在2010便提出要通过多元载体将体育教学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5];同年,步包珊也从具体项目角度出发探究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6]。将统计结果导入Excel软件生成双折线图(如图1)。

因此,尽管2016年之前的研究并无体育课程思政之名,但已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具备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之实[7],为如今的工作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2019年至今可视为该领域研究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如上文所述,在国家政策、资金以及以往研究积累的重要支持之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累计发文数量以超过指数级的速率增长,已成为体育学和教育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

未来发展方面,近两年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有增无减,图中也显示2022年1—6月中国知网收录了273篇体育思政相关学术期刊,与去年同期(2021年1—6月)相比仍有一定增加,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该领域研究仍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在整理分析1171篇文献的整体数据之后,本研究还统计了不同来源的期刊数量,发现上述1171篇文献中核心期刊只有144篇,占比仅达12%,这显示出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迅猛发展的背后存在高质量研究不足的问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该领域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研究力量分布和科学合作分析

研究力量的分布和科学合作是评估某一领域研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借助CiteSpace和Excel软件,根据已有文献数据中不同研究力量的出现频次及其同时出现的关系来对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和合作情况进行分析。

1.研究作者和作者合作分析

对上述1171篇文献的作者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剔除发文量少于3篇的部分学者后再进行一定清晰化调整,最终生成的图谱如图2所示。

图2中节点和姓名的大小代表该作者在体育思政领域的发文数量,由此可见目前体育思政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贡献卓越的作者,如赵富学、董翠香等,将这些作者的发文数量、发文层次和所属单位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可见这些学者均来自于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他们在体育思政领域发表的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也普遍较高,可代表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尖端成果,这些作者也可以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

图2中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颜色代表合作年份,颜色越暖说明时间越接近现在,越冷说明时间越早,因此可知,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早期,学者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简单,除个别大型团队之外,其他学者即便进行合作往往也只有两三名学者参与;伴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不断发展丰富,学者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在加强,目前许多研究者在部分核心作者的带领下结成了较为复杂的合作网络,建成了颇具规模的研究团队。此外,普通学者之间的两两合作也有所加强。最后,无论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任何时期,均有一定量的学者在独自进行研究。

综上,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学者之间在研究的各个时期均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且这种关系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而加强;目前,体育课程思政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核心作者,且已经形成若干个以这些学者为核心的颇具规模的研究团队,因此相关研究也会更加系统的开展。

2.研究机构和机构合作分析

对现有论文数据中所有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行一定的清晰化调整之后生成的图谱如图2所示,该图谱共包含节点223个,连线31条,整体网络密度为0.0011,表明共有223个机构进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这些机构间共有31个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当前进入该领域的研究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间合作较为不足;图谱中连线表示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颜色则对应了合作的年份,观察图谱可发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基本都开始于2017年,且这些合作关系较为简单,往往仅仅涉及两三个机构;此外,机构合作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即合作的机构往往地处同一省市,甚至直接下辖于同一单位,第一种关系例如山东体育学院和山东大学体育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等,第二种关系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不同研究中心、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也有少部分跨省市开展的机构间合作,例如吉林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值得说明的第一组合作与学者邹秀春有关,第二组合作与学者董翠香、朱春山有关,这似乎说明该领域核心作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机构间合作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综上,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数量不足,而且鲜有跨单位、跨地域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态势不利于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进一步开发,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似乎对这一态势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图中节点和文字的大小与机构的发文数量正相关,因此可见武汉体育学院及其下属研究单位是在体育课程思政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其他体育院校在此领域贡献也较为突出,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也颇有建树。各发文机构数量及贡献度见表2。

由表2可见,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是由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以及普通高校体育系所主导的,三者及下辖的研究机构合占体育思政研究机构总数的55%,贡献程度则更高,达到64%。综合贡献最为突出的仍是体育类院校,52所体育院校及下辖单位在该领域的贡献次数总计133次,平均贡献次数达到最高的2.56次;紧跟其后的是师范类院校的研究机构,尽管数量只有21所,但是平均贡献次数也达到了2.19次,也显示出了较强的贡献能力;普通院校的体育系虽然平均贡献能力不如上述两类机构,但得益于自身数量庞大,贡献总量也较大;中小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但相关的研究机构不仅数量少,贡献能力也较低;“其他”这一类别中包含了大量高职高专类院校,此类机构进行的研究虽然量大但往往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综上,从学科属性上来看,体育属性和师范属性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的普遍属性,该领域的研究也是由具有这类属性的机构所主导的,但现有机构中鲜有具有思政属性的单位,因此可以期待思政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现有学者和机构进行更多的对接和帮扶,以打破原有的学科边界和教学局限[7]。从机构层次上来看,该领域研究中中小学机构的数量和贡献较为不足,考虑到此学段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类中小学和其教师应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方向加大投入,弥补现有缺陷。

(三)研究动向和热点分析

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因此某一领域文献的关键词数据能很好的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内容和动向,例如:若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很可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8],此外,热门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

1.关键词共现和词频、中心性分析

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来显示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热点,此外还可以通过共词分析来反映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使用上述1171条文献数据制作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中共有节点365个,节点间连线1341条,总体密度为0.0202,将threshold设置为10,即不显示出现次数小于10的关键词,在进行最小化重叠处理后的形成的可视化图谱如图4所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