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话语体系转变
作者: 谭文娟 谭细龙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豫南贫困山区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以新县为例”(编号:19A880032)。
摘 要 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育人目标都会有一套教学话语体系,包括教师的口语话语体系和书面语话语体系。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转变。教师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变,首先,要注重立德树人,坚持德育融合教学;其次,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再次,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并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最后,还要科学准确,具有学科话语特色。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教学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26-03
一、引言
话语是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指交往主体运用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表达和建构的言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总和。话语体系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话语体系,所以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三个先生讲书、三个屠夫讲猪”的俗语。即使是同一个话题,在不同时期或者面对不同人群其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行教学都有一套围绕课堂教学核心价值理念的话语体系,包括教师的口语话语体系和书面语话语体系。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转变,呈现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依据
(一)教育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
教育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从“三个面向”、“四有人才”发展到“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由“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教育政策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也应该随之转变。
又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师教学话语体系就不能再强调考高分、上名校,而是要强调教学整体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崇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再如,2021年10月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实施家庭教育成为家长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家校协同共育的表述上,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也应该随之转变。
(二)课程标准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纵观新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出以下六大变化:一是确立了“三有”“五育”和“六个下功夫”的育人总目标和育人要求;二是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建议;三是整合了道德与法治、艺术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劳动新课程标准;四是提出学业质量的概念,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五是提出了大单元、实践性、做中学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六是强调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与这些新变化相对应,教师教学话语体系的内容和逻辑都要随之转变,比如重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着力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策略
教师教学的话语体系是教师教学的文字符号载体,是学生接受和领会教师教学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一定要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而转变,体现教师教学的教育性、时代性、素养性、学科性特征。
(一)立德树人,坚持德育融合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支配的,我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1]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他还认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3]。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任何教学都必须贯彻道德教育目标,认为“无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必须具有教育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与品德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融入其他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教学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必须富含教育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话语的过程是陶冶学生心灵的过程,教师教学话语的教育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
对新时代的教师来说,与时俱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漪老师在2022年教师节撰文写道:“在当今教师的自我修炼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难点、新挑战,特别需要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天天要上课,而今正深化课程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为何要改革,社会背景发生怎样的变化,预期目标是什么,要选择怎样的路径……这些问题如若不了解,不思考,不学习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课堂教学中坚持老一套,势必出现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困窘,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影响。”[4]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方面,教师的话语体系要体现时代性。“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5]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推动着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教师教学话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共进,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比如古代甲骨文教学话语、商周先秦时期的竹简木牍教学话语、汉代纸书教学话语、隋唐以来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科举教学话语、民国时期的白话文教学话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简化字教学话语、当代的信息化教学话语等,无一不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也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话语体系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特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话语体系的重构升级。教育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革,教师要及时学习,深入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大胆探索创新,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学话语体系内容与结构的更新与升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素养导向,践行课程标准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标准,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6]四个方面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必须围绕这些要求而转变。
一是教师的教学话语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科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来叙写,教学内容要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来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来实施。教师教学话语的组织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倡导“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习时要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真知识、认识真世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师的教学话语要有利于推进综合学习。教师的教学话语要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注重教与育的关系构建,落实文以载道、教学为育人服务的立德树人价值取向,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合作学习和多学科综合学习环境的营造,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四是教师的教学话语要落实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话语要能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并自我监控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在多元化的合作学习基础上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科学准确,具有学科特色
每门学科都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其理论体系揭示学科的客观规律。因此,学科教学必须使用体现学科特色的教学语言,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术语来建构教师的学科教学话语体系。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讲汉字,有独体字、合体字;从汉字造字法来讲,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类型;从汉字的结构来讲,有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镶嵌、品字等结构。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色,都有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教学话语体系。学科的知识体系发生变化,其教学话语体系也应该随之变化。比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有学科都增加了“学业质量”一章,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在学科话语体系中都要体现这些要求。
教师教学语言的学科性特色要求教师的学科术语必须运用得当、科学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准确地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将会造成学生对教师话语理解上的混乱。例如,教师在讲合成词时,本来是让学生“按词的合成方式给下列词分类”,却说成“把下列词合并同类项”,学生就有可能按词性、词形或者词义给所列的词归类而不是按词的合成方式分类。所以,教师在运用教学话语时,必须符合学科知识内容的特点,符合教学话语的学科性和科学性。再比如,数学中的“线段”不等于“直线”,化学中的“无色”不等于“白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话语用词不准确,势必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教师教学话语具有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和合作、传递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话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具有教育性、时代性、素养性和学科性。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责任担当和社会意识。通过恰当的教学言语运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谭文娟,信阳师范大学,河南 信阳 464000;谭细龙,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22.
[2][3] 张廷焕.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67.
[4] 于漪.重要的在与时俱进[N].新民晚报,2022-09-10(12).
[5] 许洁英,徐继存.教学理论研究中的“ 现实”与“历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2): 57-6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责任编辑:杨 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