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曾玉 黄真金摘 要 习作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习作素养和习作能力的提升是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习作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改善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为目标导向,以学习任务群为驱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课堂,以夯实习作知识为基础实现知识运用和迁移,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过程性指导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以持续性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与反思。
关键词 深度学习;语文习作;习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42-03
深度学习作为有意义学习方式被提出,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顺应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语文学科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和人文素养发展,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有效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各学段习作要求,旨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当前,学生在习作学习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学习上表现为习作兴趣低、缺乏习作技巧、习作知识零散;在实践上表现为文章语言表达不规范、文章逻辑混乱、缺乏新颖题材。基于此,深度学习呼吁习作教学改革。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最早产生于计算机领域,后来逐渐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国许多学者从教育学角度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展开研究,钟启泉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寻求意义与知识、经验的链接,探讨共同的范式与原理,琢磨证据的检验与讨论的批判性,认识自我理解的水准,要求教师把握学习的本质,不断地思考旨在培育儿童素质与能力所必需的学习的理想模式,提出深度学习应具备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三个特征。[1]学者付亦宁提出,深度学习是以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为前提,以学习者高度的情感投入与行为投入为基础,以多元化学习策略运用为手段,以元认知为调控,指向实际问题解决和高阶思维养成的学习方法[2]。学者张浩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 同时深度学习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3]。
概言之,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以问题探究为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思维,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是持续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能在往后的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体悟学习的意义,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4]。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深度学习将改革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传统习作教学中过多讲授知识,禁锢学生思维的弊端,为习作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以改进“教”为手段,达成“学”为目的,保障学生高效参与,落实新课程理念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实现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能触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内驱力,激发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广度与深度。
(二)推动学习迁移发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影响的过程,对习作教学而言,学习迁移能有效提高学生习作技巧,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会着重对课文中好的句式和片段要求仿写,渗透习作知识,在仿写过程中掌握习作技巧,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在学生习作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观察和分析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呼应主题、衔接段落的,把在阅读中学到的习作技巧迁移到习作训练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习作思路,降低习作难度,融合阅读与习作之间关系。
(三)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回归学习本质的学习方式,相较于表层、浅层学习,更注重系统性、结构性和综合性[5]。深度学习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习作学习中,能根据不同情境使用正确句式、修辞、表达方式抒发情感,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感悟语言文字魅力和温度。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在习作活动中能激发学生言语思维生命力,在语言训练中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以思维发展带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目标导向:以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戒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层面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思维能力提升、学习体验与感悟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深度学习重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展丰富有趣的习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运用习作知识,积累习作经验,丰富习作材料,写出高质量文章,让习作展现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二)任务驱动:创设任务情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结合不同的读写内容、方式和语文运用情境划分出的不同的教学模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在习作教学中,学习任务群要以习作任务为指引,整合习作内容、情境、资源等要素,设计习作学习任务群,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在师生相互配合下,共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因此,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以任务为驱动,设计与习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活动,注重情境性和任务性。情境性是指根据习作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唤醒学生习作动机和情感体验,在情境中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习作素养。任务性需要以教学情境为支撑,综合考虑学情、课堂环境、教学目标等因素,设置具有弹性和层次性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明确的习作任务指示,让学生通过习作任务,自主去梳理、探究、思考习作问题,自主获取习作知识和技巧,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达到习作教学目标。习作是学生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和抒发情感的过程,学生是习作主体,课堂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表达与交流机会,听听学生内心真实感受,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
(三)知识基础性:夯实基础习作知识,实现知识运用和迁移
习作知识是学生解决习作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习作知识,系统性向学生讲授,鼓励学生把习作知识运用到任务情境中,创生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习作知识体系,更好引导学生从经典课文和习作范文中学习如何描写人物、选取典型事例、列提纲等。为了避免机械性学习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如制作思维导图、列习作提纲,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利用“读”与“写”巩固学生习作知识,通过大量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积累习作素材,拓宽习作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巧用句式练习、片段练习或仿写、口语交际等活动,强化学生对习作知识的理解和对习作技巧的运用。对于一些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完成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夯实基础习作知识,减少在习作中出现错字、句式乱用、标点符号错误、用词不当、语序混乱不通等问题。
(四)方法多样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习作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发展是习作能力提高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应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第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纵观部编版教材的习作主题,如“形形色色的人”“那一刻,我长大了”“中华传统节日”等,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强调生活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关照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趣点、感点、节点和写点,打开学生语言通道,习作才能如泉水喷涌而出,流露学生真情实感。
第二,构建学习支架,降低习作难度。支架式教学是由布鲁纳提出的,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向前发展[6]。支架的种类很多,按表现形式可分为问题支架、表格支架、图文支架、视频支架、范例支架等,按在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可分为情境支架、建议支架、解释支架、比较支架、评价支架等[7]。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具体学情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习作产生积极态度,并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安排习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习作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对于学生难以完成的习作任务,教师可以直接指导,给予学生协助;还可以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习作任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热情,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转变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认知体验。利用教材中插图、游戏表演、情景剧表演、朗诵、朗读、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性材料,让其获得真实体验,激发他们内心的表达欲望,当学生进入最佳习作状态时,教师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让学生把体验到情感、细节和内心活动用文字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
第四,提供过程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麦肯齐和汤普金斯提出了过程写作法,它克服了结果教学法的种种弊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8],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习作的过程性指导和过程性知识学习,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有效的习作指导,从审题、立意、列提纲、起草、修改到誊抄成品,帮助习作困难的学生提高习作效率,减轻课后习作负担。
(五)评价持续性:持续性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与反思
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教学反馈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重视结果性评价,习惯性使用等级或单一化、模式化的评价语,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自我反思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构建习作评价体系,为教育者深层次教学提供方向,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契机和生长点。同时,教师要把评价贯穿于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凸显评价的持续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走向深度学习并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持续性评价中可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融合,对学生学习认知、思维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习作内容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深”在学习任务中,“深”在教学活动中。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应秉承“深教学”和“深学习”理念,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以习作任务为主导,遵循习作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曾玉 黄真金,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阳 550000)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4-33.
[2] 付亦宁.深度(层)学习:内涵、流变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7-75.
[3] 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4] 李文星,王立威,冯媛.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14):30-32.
[5] 岳新强.以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03.
[6]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5-386.
[7] 梅艳,王成.借助支架指导学生创意表达的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22):45-48.
[8] 邹花香,艾芝萍.习作教学如何进行过程指导——以三年级为例[J].语文建设,2019(14):34-37.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