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演法建构议论文写作思路的策略探讨
作者: 蔡国锋摘 要 推论演绎法,简称推演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能让学生的思维符合逻辑地呈现出来。推演的源头是材料,要求学生扣住材料内容所包含的意义,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判断;推演的本质是联系,学生可综合运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存在到过去及未来”三种推演方法建构合理而清晰的写作思路;推演的结果是逻辑,学生只有遵循逻辑思维“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推演,才能建构恰当合理的议论文写作思路。
关键词 推演;议论文;写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45-03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美丽的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1]这个论断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但它是科学的,被称为“蝴蝶效应”。那么,它的科学性在哪里呢?原来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气象学家对“蝴蝶效应”的阐述就运用了推演的思维方式。所谓推演,就是推论演绎,它强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存在到过去及未来的探索过程。推演法是一种构建议论文写作思路的重要方法,它能让学生的思维符合逻辑地呈现出来。
一、推演的源头是材料
当下的写作题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为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通常分材料和任务要求两部分。推演的源头是材料,即要求从材料的内容中发现心目中的“蝴蝶”,这是保证作文符合题意的前置条件。有了这一只美丽的“蝴蝶”后,学生就要扣住材料内容所包含的意义,并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判断,这是保证作文契合题意的基本条件。2021年全国甲卷写作题材料如下: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这则材料的内容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含义是这些文化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命题人给出的写作任务是“可为与有为”。“可为”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年轻人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有为”是指年轻人在得到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和激励后,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可为”是前提,“有为”是结果。从“可为”到“有为”,其间蕴含着需要学生反复思考的带有个性化色彩的推演过程。“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其实就是指年轻人确立理想与奋斗目标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的核心就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象化,就形成了心目中美丽的“蝴蝶”,而这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有了学生从“可为”到“有为”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思考。
如果认识到推演的源头是材料,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心目中的“蝴蝶”,才能结合任务要求明晓是写“蝴蝶”本身的特点,还是写“蝴蝶”的影响力;是写“蝴蝶”的成长过程,还是写“蝴蝶”的象征意义……正本清源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聚焦式思考。2023年新课标Ⅰ卷写作题材料如下: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则材料的聚焦点在“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该写作题的题旨所在。从“故事”到“故事的力量”,需要学生思考故事的影响力。结合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学生可以从故事的事实、形象,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道理等具象化的要素出发,朝着“故事的力量”这个方向推演。而材料中以两个“好的故事”为引领的句子,则提醒学生注意故事的影响力可能会表现在哪些方面,省略号表明材料未穷尽故事的影响力,学生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思考。
有时候材料只有一句话,学生该如何进行聚焦式思考呢?2023年全国甲卷的材料是:“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我们要从这句话中提炼关键动词:掌控与受控。同时要注意,掌控与受控应该是针对同一种技术的发展而言的。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技术是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不变,要想从“仆人”变成“主人”,只有改变主观态度。这样,将主观态度具象化,学生就容易找到推演的源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都搞不清楚,哪来的活水呢?要想思维的水流清澈流淌,学生就要弄明白材料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几段文字,学生还要弄明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辨识清楚材料提供了什么内容,又揭示了什么含义。
二、推演的本质是联系
一篇作文之所以优秀,往往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建构写作思路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布局,即整体上要有优秀作文的样子,则是最起码的条件。多数学生在思考文章的整体布局时,首先想到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按这个思路写作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学生都按这个思路写作,从作文的结构上说,千篇一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程式,靠推演来重构思路。
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人们的认知水平受多种条件的制约,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联系往往不是事物间固有的联系,而是虚假的联系。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2]这样的话语至多是提醒人们要关注联系,而想认识清楚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则离不开推演。
首先,学生可“由表及里”进行推演。就拿“故事是有力量的”来说,故事是“表”,“里”则是故事所体现的事情、人物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道理。故事里面的因素才是力量的载体。在表达与沟通时,如果要对特定的对象说做事要讲究方法的道理,说不讲究方法会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倒不如说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或者“南辕北辙”的故事。因为这样的表达与沟通在理性中渗透了感性的因素,更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人们为什么将唐僧对孙悟空的教诲称之为“碎碎念”,就是因为唐僧颠来倒去的就是那一套说教,我们在《西游记》中看不到唐僧通过讲故事来说服孙悟空。有学生“由表及里”将故事往讲故事的人的方向发展,揭示作者写某个童话故事的目的,然后继续推演:通过童话故事中的细节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启迪读者的智慧,这个读者往往是未成年人。也许成年人太过功利,放不下架子,但从成年人的故事里,成年人仍然能获得触动心灵的地方。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是讲故事,故事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给人启迪,故事的力量就来源于此。这样的推演应该是合理的。
其次,学生也可以“由此及彼”进行推演。故事是“此”,“彼”则是听故事的人。学生继续推演:好的故事可以直抵心灵、引发共鸣,从长远看,好的故事甚至能改变人的命运。好的故事的力量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听故事的人的见解有时也能成为故事内涵的一部分。忽略好的故事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一种遗憾,好的故事有无穷魅力。这样的推演,层次分明,将好的故事具象化,体现了这位学生有着较为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这也是“由此及彼”推演的基础。比如,你看到“好”,则自然有“坏”,好故事与坏故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个故事,人们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讲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所讲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这样,在思考听故事的人时,就有了“故事的力量”的价值取向,而一旦有了材料中所没有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可以从容表达自己的符合题意的观点态度。
最后,学生还可以“由存在到过去及未来”进行推演。材料中“故事”“好的故事”包罗万象,当下的中国故事最为热门。中国故事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形象,学生可从中华民族的顺势而变与不屈不挠角度向过去推演: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故事耳熟能详,古人治水的“堵”与“疏”的方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无不触动着当代人的心灵,启迪着当代中国人改革开放的智慧与面对阻挠敢于突破“卡脖子”难关的勇气。这样的智慧和勇气闪闪发光,这样的故事历久弥新,引发了当代中国一个个新故事的产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形象。学生可以向未来推演:今天人们的故事,也将成为后来人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源动力。
推演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过程,往往要综合运用三种方法,用单一的推演方法来建构思路往往并不多见。上文对三种方法的介绍仅仅表现在推演的开始阶段,后面的推演则具有综合性。对于写作来说,越复杂就越有东西写。学生要写的东西多,就有了取舍、剪裁的必要,就有了腾挪的空间。不管推演如何复杂,学生要牢牢把握住推演的本质是联系,这样的联系是固有的,万不可胡乱联系。
三、推演的结果是逻辑
检验自己的推演是不是胡乱联系,其标准便是逻辑。学生的推演要遵循逻辑思维上的“三大定律”,否则就是不恰当的;不恰当的要调整,其要求还是遵循“三大定律”。
第一,推演要遵循“同一律”。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要求工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这是时间操控了工人的典例。如果要论证“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也必须用这个事例,比如说要维持流水线的正常运行,工人就要以积极的心态掌控好时间,快了可能影响操作的质量,慢了则会影响下一道工序。如果切换了事例,就不能体现材料“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中的“此”,造成思路不畅。违背“同一律”的现象在议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举例论证时,学生所举事例整体上是符合材料含义以及写作任务所涉及的范围的,但从文章思路看,往往是例子不能证明观点,泛泛而谈,多而无当。这样的举例不是推演,而是“大杂烩”。
第二,推演要遵循“不矛盾律”。事物总有两面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不可自相矛盾。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学生肯定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移山精神,就不能再说他“傻”,为什么不搬家。学生在推演时,不能自相矛盾,而要在“为什么不搬家”上作出合理的解说。原来,愚公的不搬家体现了融入血液的对故土的坚守,这样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心理。安土重迁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民众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使地球发生灾难,在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故事里,人们也要“带着地球流浪”。要想自己的推演不自相矛盾,其实很简单,学生将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看法视作“假想敌”就可以了,然后想办法批驳“假想敌”。
第三,推演要遵循“排中律”。在推演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发现自己的观点要想成立,就得有一定的条件。正确的推演应该是不断推出这些条件,排除其他的情形,从而使文章的立意符合题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但怎样和“可为与有为”联系起来呢?这就要附加条件。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只有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肯定不行,还得要实干,没有实干只能是空想。有了实干,但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也不行,否则会让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偏离。所以,学生要想在“可为与有为”中凸显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就要在实干和精神中突出精神的作用,只将实干作为“可为与有为”的条件提及一下即可。
将推演的过程及结果与逻辑思维的规律结合起来,是建构议论文写作思路的应有之意。笔者之所以只在推演的结果部分强调逻辑思维规律,是因为人们只能通过结果认识某个人的推演是否合理。当学生在进入推演阶段时,教师就要提醒他们遵循逻辑思维规律。
(蔡国锋,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99)
参考文献:
[1] 金继娜.营造教育中的良性“蝴蝶效应”[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28-29.
[2] 韩露.“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案例:身边的陌生人[J].语文建设,2019(5):14-16,28.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