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属性的数学实验基本形态及其实践
作者: 苏勤文摘 要 数学实验是借助于物质仪器、技术手段以及学生的思维想象来展开探索的一种活动。数学实验根据形态来划分可以分为操作性实验、思维性实验、媒体性实验以及共享性实验。从体验属性的视角来看,操作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具身性体验,思维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想象性体验,媒体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替代性体验,共享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交往性体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验开发;体验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54-03
数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实验是借助于物质仪器、技术手段以及学生的思维想象来展开探索的一种活动。很多教师对数学实验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认为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一种认知不利于教师从广义的实验定义上去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建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体验数学知识。根据体验属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数学实验应当包括操作性实验、思维性实验、媒体性实验以及共享性实验四种基本性形态。[1]操作性实验的载体主要是仪器、工具和模型;思维性实验主要通过学生的内在思考、想象进行;媒体性实验的载体主要是相关技术,主要指多媒体、网络技术;共享性实验的主要方式是对话、交往。
不难看出,操作性实验是一种实在性、物质性实验,思维性实验是一种思考性、想象性实验,媒体性实验主要是一种演示性、虚拟性实验,共享性实验主要是一种经验、智慧互动性、交流性实验。
一、操作性实验:让学生获得具身性体验
操作性实验是一种常态性的数学实验方式。操作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做”,但却不仅仅是“动手做”,而是融通了学生的数学观察、思考。操作性实验是一种深度体验的实验,它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关联的认知。操作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具身性的学习体验。这种具身性体验根植于情境,嵌入于学生的身体。操作性实验体现了数学实验的归纳性、实践性的品质。
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性实验,教师必须注重外在的情境创设,注重相关操作载体的发掘、完善。在操作性实验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是一种“手脑协同”的认知活动。[2]比如“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究其涉及的知识而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教师仅仅讲解或演示,尽管也能让学生认识“圆周率”,但却不能让学生对“圆周率属性”“圆周率特质”产生深刻的感受、体验。基于此,在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性实验。通过引导学生绕圆、滚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规范等,如绕线紧贴圆周,滚圆要做记号、沿直线滚等),学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尽管圆的大小不同、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周长不同,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总是在某一个数附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圆周率的特质,即圆周率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学生对作为小数的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特质就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体验。
操作性实验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在操作性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给予学生适合的点拨、启发,还要给学生打造一个实验求助平台。此外,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数学实验资源、素材等,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一材多用。基于具身认知体验的操作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建构与创造。
二、思维性实验:让学生获得想象性体验
思维性实验又称之为思想性实验,是一种主要依靠学生头脑思考、想象等而展开的数学实验活动。[3]当然,无论哪一种实验方式,都离不开学生的数学思维,都必须有学生的思维参与。但相比较而言,思维性实验的思辨性更明显、更突出。学生的思维性实验,不仅包括学生的本质直观,还包括学生借助于纸笔进行的逻辑演算等。思维性实验体现了数学实验的演绎性品质。
思维性实验是学生思维的演绎活动。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鼓励学生积极地演算。显然,思维性实验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思维性实验中,我们通常会应用类比、演绎、归纳等诸种方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将思维实验与学生的操作实验等相结合。因此,思维性实验可以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可以是学生数学实验的一个片段。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性实验,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性实验。如,根据一个长方形推导出任意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推导出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出发,进一步推导出任意的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沿着其中的一条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任意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任意的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可以归纳、概括出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性、思想性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思维想象,但可以辅助以纸笔画图。思维性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思维生态,让学生会思维、能思维、善思维、乐思维。
思维性实验通常需要借助于假设、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来开展。在进行思维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让彼此的思维实验智慧得到分享等。作为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明晰学生的思维对象,敞亮学生的思维路径,丰富学生的思维形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方向、有目的、有质量。
三、媒体性实验:让学生获得替代性体验
媒体性实验是借助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平台等而开展的数学实验。一般来说,开展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动脑思维应尽量让学生动脑思维。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想象都无法开展实验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演示性的数学实验。相比较而言,演示性数学实验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体验。这种替代性体验能催生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媒体性实验体现了数学实验的技术品质。
媒体是数学实验的助手,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重要载体。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传统媒体,还可以应用具有声色光影特质的现代媒体,甚至引入相应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4]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动态展现圆被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并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已知图形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将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且越来越多)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的不同形态展现出来(比如将圆平均分成128份、256份、512份、1024份……),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圆被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样的教学可以催生学生的思维、想象,当圆被平均分成无数份的时候,圆就被转化成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在媒体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动态地看到“化曲为直”的过程,能触摸到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极限思想。极限思想是抽象的,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展示出来,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极限思想。
多媒体实验犹如一个触媒,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数学认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操作多媒体课件。但媒体课件毕竟是一种软件,是一种虚拟性的工具。在教学中,尽管学生可以操作课件感受实验的过程,但这样的实验的本质是眼睛将媒体信息传递给大脑,而不是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操作性实验往往是诉诸人的手与脑,而思维性实验往往是诉诸学生的脑,媒体性实验主要诉诸人的视听感官,如眼睛、耳朵。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虚拟性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警惕泛媒体化,警惕媒体的泛化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异化。
四、共享性实验:让学生获得交往性体验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话、交往。所谓“共享性实验”,就是将一个复杂性实验分为若干个小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的小实验进行自主性探究。[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实验的过程、结果等进行汇报、交流。共享性实验能让学生获得交往性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交往不仅是言语的你来我往,还是数学视野的拓展、数学思想方法的分享、数学文化的濡染、数学精神的共鸣等。共享性数学实验天然地具有一种社会学的属性。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研发了“图形变变变”的数学实验。为了优化学生的实验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笔者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探索一种“变”的方式。如第一小组采用“折一折”的方法,将一些展开图折成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第二小组采用“卷一卷”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第三小组采用“移一移”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纸、三角形纸、梯形纸、圆形纸等平移,观察其轨迹等;第四小组采用“转一转”的方法,以一张长方形纸的长或者宽为轴旋转,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分别以两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将一个半圆以直径为轴旋转等。通过“变一变”的数学实验,将图形与几何中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建立了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组间研讨。组内交流主要是学生将“变”的前后的形体进行比较,组间交流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变”的方式进行互动、研讨。通过组内研讨与组间研讨,学生的数学实验经验得到了充分分享,这个过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折一折”实验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卷一卷”实验能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关联,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移一移”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数学想象,同时渗透、融入数学极限思想;“转一转”实验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联,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
在共享性的数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培育学生的数学对话、沟通、交往能力。[6]在实验前,师生、生生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研讨;在实验中,师生、生生可以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研讨;在实验后,师生、生生可以针对数学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审视和交流。实践证明,小组分工合作的数学实验,能打开学生的数学探究之门,加深对数学学习的感受、体验。
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主问题、主任务,研发相关的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数学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深化学生的认知,盘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导学功能,彰显数学实验的导学价值,让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实验能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时空,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可能。同时,数学实验还让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的生本教育思想深入课堂。
(苏勤文,黔西市水西街道石雷小学,贵州 毕节 551500)
参考文献:
[1] 钟坚.让思维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升华[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95-197.
[2] 王海燕.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数学实验的内涵诠释和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8):72-73.
[3]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4] 朱俊华,吴玉国.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9):60-63.
[5] 郭庆松.数学实验:从研究方式到学习方式[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17):52-53.
[6] 储冬生.数学实验:内涵诠释与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12):24-27.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