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内涵、意义与策略
作者: 蔡勇军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适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69-03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之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学科特点,设计出具有一定争议性和实用性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具体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议题式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以实际议题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讨论中。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时事热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具有探究性。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观点、交流讨论等环节,深入探究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具有实践性。议题式教学中设置的议题往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学生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调查、观察分析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第四,具有互动性。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并形成观点。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识记知识点,忽略了知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相比之下,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课程中的议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教材“友谊与成长”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议题式教学策略。在新课导入时,笔者讲述了一位青少年受朋友的影响而改变生活的故事,提出“你认为友谊对个人的成长有何影响?”这个议题。然后,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友谊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1)友谊对情绪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友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2)友谊对学习的影响:以历史上的“管鲍之交”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朋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能够促进彼此的成长。(3)友谊对价值观的影响:引用古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朋友对我们的价值观会产生深刻影响。
在讨论与分享阶段,笔者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围绕上述议题继续进行深入讨论,并分享观点。有的小组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讲述了朋友间的互助与成长;有的小组则分析了友谊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这些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友谊的重要性。在总结与反思阶段,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友谊对个人成长的多方面影响,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与朋友的情谊,追求共同成长。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反思在友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朋友间的冲突、误解等,鼓励他们合理处理这些问题,让友谊更加牢固。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议题式教学,学生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和法治问题,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3]例如:笔者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选择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一主题进行议题式教学。首先,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这个主题提出的背景,解释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关系。然后,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你认为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三是你认为尊重别人对自己有何影响?四是你如何理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个说法?问题抛出后,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达成一致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尊重别人。这样的议题式教学通过围绕生活中某一道德或法治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等,这些过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同时,通过参与议题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议题式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发展和变革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时,设计了班级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深入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思考和表达中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如,在“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这一课题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公民大会的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中解决相关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合适议题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针对性强的议题。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这些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5]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处理不同观点的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还能学以致用,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设置问题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议题。例如,在讲解“网络道德与法律”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诸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他人的隐私是否合适?”“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
第三,尊重学生差异,设置多元化的议题。每一学生个体对道德和法治方面问题的理解都会不尽相同,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多元化的议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道德与法治的相关问题。例如,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他们积极表达观点的议题;对于较为外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置一些需要他们耐心倾听和讨论的议题。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议题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激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情境。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第二,分层设问,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要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分组合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各个个体的作用。
第四,及时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尤其重要。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还能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积极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出新观点,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更能促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笔者在执教“保护生态环境”一课时,就选择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深入探讨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一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调查报告;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三是在讨论中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如下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引导:
第一,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感教育情境。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德伦理或法治相关的案例或热点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感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思考。议题式教学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的困惑和难题,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知识,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庭审、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蔡勇军,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王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议题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旬,2019(2):54.
[2] 王建均.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23(10):55-57.
[3] 李云江. 王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外交流,2019(34):34.
[4] 张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9(19):90.
[5] 马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8):74-75.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