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实践研究
作者: 解静
摘 要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中美术课程中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本文从立德树人、艺术新课程标准及美术课程特点三方面分析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价值意蕴,提出初中美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并结合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案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进一步阐述思政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美术;思政元素;设计·应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81-03
近些年来,“课程思政”越发耳熟能详,从高校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李永林《中学数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统计的“课程思政文献学科分布”数据显示,“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这一组合中课程思政的占比仅仅位列第二十位。笔者以“中学”“美术”“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仅仅检索到了四十余篇文献,其中真正与中学美术课程思政相关的仅仅十余篇。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应与时俱进,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中学阶段是人生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从孩童的天真转向成熟独立,视野逐步打开,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真、善、美也有了初步认知和判断。因此,在此阶段开展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不可小觑。
一、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目标原则、实施路径、检验标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我们应当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要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蔡元培曾提到,德育的完成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需要考察因果、计算利害,属智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则需要超出利害之计与人我之别的感情,属美育的范围。美术学科是初中学段美育的重要部分,课程思政是初中学段德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将美育与德育进行融合的绝佳手段。
(二)回应艺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培养目标方面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基本原则中要求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奠基未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中提到,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1]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正是对艺术课程理念与培养目标内在要求的回应,但想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需要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或长期实施课程思政,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正是笔者选定以大单元教学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
(三)体现中学学段美术课程的职责担当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2]美术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美术课程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美术教学。[3]初中美术学科包含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类艺术实践,学习任务包含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传递我们的创意、营造环境、传承传统工艺、创编校园微电影等。初中美术所涵盖的内容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素材,如在鉴赏画作时,必定会从绘画内容上升到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层面;在设计具体方案时,必定绕不开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等。美术课程作为初中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有责任运用自身肥沃的土壤承载、培育思政元素,在中学生美德、道德养成的道路上承担应尽的责任。
二、初中美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一)教师要实时审视与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与专业素养
其一,教师自身应当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有较高的思想高度。其二,教师应当深刻体悟和把握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即美育中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政治站位、思想高度同等重要,身为教师应当时时审视、不断提升。清华大学王青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是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即应形成新观点、新形态。笔者认为政治思想与专业知识均居于较高水平是促使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此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属于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强、富有个性、特立独行。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是需要引导和关注的非常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4]当然,此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加大了难度。因此,美术教师要准确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状况,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渗入美术课程内容,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关键一环。[5]
(三)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
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一方面,做到价值先行、学科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工作、行为规范、岗位职责中来;另一方面,分析研究美术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初中美术教材内容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以苏少版美术课程内容的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为类别,可罗列如下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如表1)。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思政融入点,如在造型表现时,强调执着、坚持与专注的工匠精神;在开展创新实践项目时,引导学生打破呆板的思维定式,用多项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等多种创新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利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专业典型案例,实现榜样引领育人等。
三、初中美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初中美术课程内容繁多,但各班级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基本为每班每周一节)。笔者认为采用融合多课时内容的单元教学模式,有利于“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尹少淳教授在《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指出,单元教学即将相互关联、先后有序的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开展的具有学科特点的、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完整而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可见,单元教学在时长与内容上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及实施安排。在充分解读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后,笔者整合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的部分内容,将第6课花的变化、第7课图案之美、第8课装点生活作为单元课程内容,设定单元课题《花花世界》,进一步阐述思政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单元教学目标
此单元为“设计·应用”领域,涉及视觉信息传达、生活与设计、环境营造三项具体学习内容。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结合思政育人理念,笔者将单元目标设置如下:
目标一:理解花卉的装饰变化、常见的设计式样(纹样)及其特点;了解装饰图案的历史及分类,掌握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感悟华夏民族图案的丰富多样,激发文化自信。
目标二:能运用图案变化方法和设计式样对花卉进行装饰变化,完成连续图案设计创作;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感受设计所需的工匠精神。
目标三:学会用图案的方式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能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更加热爱民族艺术,热爱生活。
在每一层面的目标设置中融入思政目标,依次为:通过中国传统图案激发文化自信,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感受工匠精神,通过设计作品关注与美化生活、启发创新思维。另外,单元教学设计集中体现艺术课程核心素养。选择以“花”为主题进行图案创作,赏“古今之花”,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注重探索项目创作的过程,融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于主题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引导学生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笔者在此单元主题设计中,围绕学生艺术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注重探究性学习及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设计与实施过程,在单元课程导入环节,营造项目情境,嵌入两次过程性评价,形成“知识探究—创作实践—-过程评价—知识再探究—二次创作—过程再评价”的实践过程,最终在艺术创作成果展示中完成主题设计项目。在此,笔者罗列教学过程中的部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如表2)
思政元素融入美术课程教学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角度多变的。如以与每单元主题相关的时事新闻及有正能量的人物、事件等导入新课。在分组实践中指导学生团结互助、和谐友善,共同进步等。在过程性评价中多使用鼓励性言语,如“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勉励学生注重细节,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三)将思政教育纳入评价机制
将思政教育纳入评价机制中,需要把握三点:一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即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四个方面为导向。二是建立在单元内容基础上。三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分学生的积极性与内驱力。初中生身体发育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设置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评价维度。值得强调的是,美术学科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利用美术课程广袤肥沃的土壤开展思政教育,在评价过程中也应体现思政教育智慧,如尊重学生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表达、多采用开放式评价,关注专业以外的个人素养等。
(解静,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4)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48.
[2] 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2.
[4] 郝瑞.新时代“00 后”青少年的特点和成因及引导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33):34-35.
[5] 雒应太,刘惠,范晓红.当前中学美术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生活教育编辑部,2023:166-168.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