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集团化办学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

作者: 陈文娇 张玉兰 贺怡菲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实考察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9ZD010),获得“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

摘  要   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所关注的问题,集团化办学凭借其优化教育组织结构、融合教育资源等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难题:教师智慧稀释化、教师发展同质化、教师参与被动化。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从服务创新、激励创新、管理创新这三方面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凭借其灵活的学分获取、存储、累积、转换与兑换机制弥补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有效性、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集团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0-0087-0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组织进行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2]。由此可见,我国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近年来,集团化办学兴起,这种“优质带动、优势互补”的新型办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鲶鱼效应”,为教师获取外部专业知识、进行内驱式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3]。但集团化办学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难题,尤其是教师在流动和跨校带教的过程中缺乏相应激励和考评机制,教师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在认清集团化办学热的形势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仍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借鉴“学分银行”的管理机制,运用学分的存储、累积和转换、兑换机制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探讨其具体的运作模式,以期为集团化办学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提供一种新路径。

一、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学者周坤亮提出,有效性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要从专业发展的内容、情境、过程三方面综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4]。当前,我国集团化办学是教育改革的“热宠”,教师这一主体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要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集团化办学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5]。然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情境、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教师智慧稀释化

“牛奶被稀释”的说法在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常被提及,主要是指名校帮扶中的优质师资的单向输出而导致优质资源被稀释化的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来看,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之间以校际交流的形式相互学习,通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实现师资之间的“教学相长”,促进教育智慧的流动与提升。然而,薄弱学校长期依靠核心学校的骨干教师输送优质资源获得发展动力。但由于优质师资的缺乏,集团内绝大部分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落在骨干教师身上,在长期的帮扶结对政策影响下,骨干教师忙于指导其他教师而无暇顾及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再者,由于教师这一职业工作时间的长久性,长期的优秀师资流动培训也会使得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仅使得核心学校教师的任务量增加,也使得成员学校教师的学习负担增加。在这种只能输血不能造血,只投入成本不考虑收益的情况下带来的教师智慧增长并不可能实现。

(二)教师发展同质化

“同质化”,即事物之间赖以相互区别的本质和特性发生了趋同的情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来看,集团化办学汲取一所或多所优势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文化、优秀师资等资源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发展、教师教学从模仿学习到逐步被同质化。而同质化过程使得集团化办学更容易形成“连锁店”,也容易使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复制品”。从靠拢、看齐到模仿、照搬,虽然能实现教育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但会在集团内部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出现“千人一面、万人雷同”的现象,难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Harwell指出,只有获得情境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成功[6]。因此,破解同质化这一现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紧急要务。

(三)教师参与被动化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来看,集团化办学下教师的流动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来自政府的政策或是行政指令的要求,“教师被交流”的现象比较多[7]。基于Deci和Ryan的自主决定理论,教师在参与交流时如果能够满足自身能力、自主、归属的需要,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能会得到提升,从而能提升教师交流的意愿和效果[8],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输出校教师的投入和参与得不到输入校教师的积极回应,不仅会导致教师无法从专业引领活动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也很难让他们获得专业上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满足不了其心理需求,从而导致教师流动热情消退[9],降低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被动地参与集团化办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际的人员流动起来,但是这种浮于表面的流动会影响教师的自觉性,最终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分银行融入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是教师的发展性管理和长期性评估的有效手段[10]。然而,“学分银行”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使其本土化一直是我们探究的关键。

我国学者朱胜晖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是指向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的各级各类专业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转换,意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体系[11]。本文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是一种集导向、激励、评价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将教师学习成果作为一种“知识货币”进行学分记录与积累、存储与兑换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将学分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实现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引领,带动教师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价值

从集团内部来看,学分银行能够促进各个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促使集团各个学校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从教师自身来看,学分银行能拓宽学习者的通道,增加学习的灵活性,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并增强学习者积极性,又能提升其社会适配度。

1.个人学分账户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机制

依托学分银行平台,集团内的教师可以通过登录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个人学分账户”查看个人的学习状况,实现学习成果的追溯、查询和转换。个人学分账户以学分的形式记录存储着学习者的过往学习经历与学习成果,并通过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成果报告,使得教师明确个人发展的得分优劣,进而制定适宜的自我发展规划。同时,对个人学分账户的学习轨迹进行数据分析,可实现将集团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千人一面转变为千人千面,实现一人一画像,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精准、丰富的学习内容。

针对新手期、适应期等不同阶段的教师及擅长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不同工作需求的教师,教师人才画像可以进行分级分类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路径[12],这种个性化的服务会受到教育行业的青睐,特别是对于集团化办学下的教师来说,核心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课程,成员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学习时间。个人学分账户赋能教师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能够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学分银行模式创建教师人才信息库,结合所得学分面向各个学校筛选出符合不同教师需求的行业人才,进而起到服务个人、服务大家的窗口作用。

2.学分累积转换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成立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研究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1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及在继续教育领域,要求建立学分累积制度,畅通继续教育通道,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4] 。这一举措将学分银行建设推向新高度。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累积转换是指以信息平台为支撑,打破原有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场所之间的壁垒,将教师的学习成果换算成有效的学分加以累积,并能根据教师自身需要进行转换。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能够精准、真实、全面地记录存储教师的培训活动,将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15]

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可以借鉴“青蓝工程”中的师傅做好传帮带工作,而徒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进行加分时,学校给师傅加徒弟分数的一半[16] ,以此增强成员学校和核心学校教师的协作意识,形成发展共同体。对教师的学分进行储存管理,通过一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范性。

3.学分兑换方式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在商业领域中,企业通过奖励积分赋予消费者一定的经济权利[17] 来拉动消费;在教育领域中,学校也能根据学分的累积兑换来激励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中的学分兑换是指学校可以给予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学分的教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兑换相应的专业发展资源,如用“培训淘宝币”来购买图书、查阅高级课程等;也可以兑换相应的专业发展服务,如学术交流、专家咨询、职业规划等。除此之外,学分也能兑换成教师评优评先或是提拔任用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奖励证书[18]。这种激励方式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将这种外部行为的激励方式逐渐转变为教师的内部发展动力,激励教师从“我能发展”到“我要发展”。

正如浙江慈溪“市民学分银行”专门为网上学习定制了积分方案,而政府每年都会对高积分的“学习之星”进行奖励,学分积到一定数量到新华书店买书还能打8到9.5折[19] 。而这种学分兑换能够有效促进市民学习的兴趣,构建学习型社会。然而学分兑换机制的关键在于构建学分兑换的标准,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学分标准,相同学分在获得教师本人许可的情况下根据教师自身需求可以自主进行兑换。

三、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运作模式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从短期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利用“学分银行”零存整取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发挥“教师参与学校互动—评估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积极参与互动”的循环作用,拓展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从长期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建设促进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构建教师的终身学习平台,满足教师更新知识、专业成长的需求。本文尝试构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的运行路径,具体表现为“学分获取→学分存储→学分积累与转换→学分兑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