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教材文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生成
作者: 田娟教材是支撑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理念、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题材多样,层次立体,目标清晰。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对教材文本,要明确其意在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对这种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概括中的归类,更要心中有数。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般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调用包括认知资源在内的多种储备,满足个体复杂需要的能力。具体到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能力就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综合体现。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析
小学三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衔接的重要节点。也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置了单元导语,指明本单元的培养重点和培养目标。
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课文二十七篇,其中精读课文二十篇,略读课文七篇。单元主题分别可概括为学校生活、金秋时节、童话世界、预测(阅读策略)、观察、祖国山河、我与自然、美好品质。课文之外,每单元的文本形式基本包含习作、语文园地,部分单元还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版块,附录的“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也自成体系。
可以明显看到本册教材的特点:首先,按单元主题组织材料,加强整合性。单元课文的选定紧扣主题,突出各个单元主题内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次,安排精读和略读课文,感受不同阅读方式。因为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在学习课文之时,也有详略之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最后,改进课文编排和设计,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课文编排有所创新,第四单元围绕预测阅读策略编排,有精读和略读课文支撑。精读课文展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略读课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运用预测策略。各单元后的语文园地,设置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语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以及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促进理解,读写结合。语文园地中涉及的内容,就可以放到平时的教学中,在单元课文的学习里穿插进行,一是扩展思维,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二是加强知识的运用,使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设不同情境,使用并感受语言文字丰富内涵。
作为低段到中段的过渡,本册内容明显增多。首先,课文篇幅变长,很难通过简单朗读读顺课文;其次,精读课文后面要求会写的生字扩容,一些课文的生字数量是二年级课文的一点五倍乃至更多;最后,所学版块增多,除了精读课文,还有略读文本等,另外安排有大量的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课堂内容呈现与形式都得调整。内容的增多,会很快拉开学生学习的差距,会学习、善于阅读的适应得快一些,不太爱阅读的学生适应起来就很困难。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有对学习的热情,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本册教材文本的使用,依然要围绕课程目标,从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和智慧,到感悟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意愿和行动,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从识别、理解、认同直至表达的过程,需要调用非认知心理资源,从而达到喜欢识字;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和寓言等;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提问诸多培养预期,指向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生成策略
学习是儿童身、脑、心之间协作产生认知和情感的过程,在经验的构建中逐渐发展认知、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教师的观念、态度与情感,对学生心理资源的激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师生互动既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与教师一同通过阅读文本,表达所思、所想、所感,实现个体发展,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情感相连,在教师的情感感染下,激起学生学习的冲动与欲望,信任教师,通过与教师共情,产生共鸣,进而认同教师的行为、思想和目标,亦即“亲其师,信其道”。
(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系统反思。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落实,有赖教师的系统反思,应明确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都指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解决。语言文字及作品,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重要组成,教师在授业者角色外,还是研究者,对呈现为文本的材料,宏观时代背景、微观价值塑造都应掌握。三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感受力强于表达力,在无限接近真实的体验中,才能很好激发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注重引领感受字词句之美,发现阅读、语文、环境以及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创造表达之情,愿意运用文字、语言等各种形式表现美、创造美。如在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主题中,除了字词句的学习,更多应该与科学、劳动、艺术等课程相结合,以探索校园的变化、美化校园、画校园等为模块,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对校园的探索与热爱,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活动体验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二)活用语文学习任务群,拓展学生思维。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大单元学习,不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字词句篇里,需要扩宽视野,不仅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因对综合能力的考察全面,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中,不能受制于教材,即使是在小学低段,也不能被教材内容捆绑,对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的发展这一点要牢牢把握。走入三年级,课程以单元组织文本的意图更明显,此时更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发展学生思维。如学习了童话故事,让学生分享读过的童话故事、编写自己的童话故事,改变过去单一的抄写及读书等家庭作业,通过思维导图、小组合作以及实践学习等方式,在任务学习中,记住更多信息,增进对童话故事的了解,构建童话的大概念;发散思维,进而编写他们自己的童话故事。这样,基于大单元学习,建立概念,也学着用专家的思维思考,拓展思维能力。
(三)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体验中学习。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语文课课时安排居全部学科之冠,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有效且高效,就应特别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该册教材的单元主题,既有学生熟悉的身边环境,也有要花工夫动脑筋才能更好感受的美好品质。教材给了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对教材文本的使用与把握,教师有很多自主权,不仅要进入文本,更要跳出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如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第三单元童话中的一篇,其目的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借助图示讲这个童话故事;读准多音字,会写“旅、咱”等字,会写“旅行、要好”等词语。如果按照常规教学,那么此文的教学目标就非常多,要学会字词,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同时能够自己体会并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还要从文意中体会青头和红头之间的真挚友谊,能够画出它们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图,并借助这个图示讲一讲故事。但是,作为童话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借助旅行图讲述这个童话故事,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才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厘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后,对精读课文的学习,也要做到取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相信学生,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身边见过的蟋蟀,想象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由此,为他们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喜欢的小动物、昆虫等创编童话故事提供指引。
(四)关注互联网时代变化,创新语文教与学方式。互联网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近年的疫情,加速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资源,整合了各种媒介和学习内容,提供了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学习中多元互动。
一直以来,传统对话式教学在教育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现在,隔着屏幕,如何让对话继续有效展开,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网络扩展了教与学的视野,网络上有很多供学生学习的软件和小程序,通过手机小游戏来识字、写字是时代送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回避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就是掩耳盗铃。面对信息技术,拥抱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任务群,通过完成任务发展能力,网络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同时,网络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凡是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获取的,教师应逐渐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应更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调用认知资源和非认知的心理资源,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