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与虚拟空间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环境创设策略
作者: 吴必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确立了劳动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环境创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起着支持和保障的作用。“疫情的冲击,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复合型师资的匮乏,使得课程形式的线上转移成为大趋势。”劳动教育场域也从线下的实体空间拓展到线上的虚拟空间。因此,创设新时代劳动教育环境,可以从营造劳动教育实体环境和创设劳动教育虚拟环境两方面推进,实体与虚拟教学空间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资源的良性互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加强知识在云端的流动性,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营建劳动教育实体环境
劳动教育实体环境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场域和主要场域,其作为劳动实践经验习得在场化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营建劳动教育实体环境需要体现系统性、具身性和协同性特征。
(一)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彰显系统性
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要彰显系统性特征。应基于劳动教育理念的全局视野,整体构建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场域。其一,注重劳动教育环境的物质文化熏陶。可以通过在课室以及校园道路张贴劳动理念标语与劳模事迹的图片海报、制作劳动主题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在图书角添置劳动系列书籍、陈列艺术雕塑和名家画作以及展示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等方式,全景呈现崇尚劳动的物质符号、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物质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和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二,注重劳动教育环境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式,完善学校劳动教育制度文化建设;教师也可以联合家长实施劳动奖励积分制度,定期评选“劳动之星”,正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其三,注重劳动教育环境的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可以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的劳动元素,打造融合劳动精神的校徽、校歌、校服等,邀请劳动模范人物开展劳模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宣传学生身边中的优秀劳动人物,增强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浸润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劳动舆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二)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凸显具身性
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要凸显具身性特征。“劳动是深深根植于个人身体与特定劳动情境的整全实践。”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劳动强调整全身体的参与,应该在具体的劳动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身体参与的劳动实践,而不能让劳动仅仅只发生在脑部或颈部以上。一方面,劳动以学生身体感觉运动为基础,另一方面,劳动又促进着学生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只有在具身性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学校不应该囿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形式,需要突破固定座位和刻板讲授的统一化教学方式,融合开展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解除对学生身体的束缚和限制,打造包含整全身体参与的劳动场域,创设真实而具体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进行身体参与式的具身性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发展劳动素养。具体而言,创设包含整全身体参与的劳动场域可以是校内的实践空间,如开辟学校花园、设置劳动主题课室、劳动体验馆、劳动研究室和劳动制作坊等;也可以是校外的实践空间,如走进乡村的劳动实践基地、走进社区的劳动服务基地和走进企业的研学活动基地等。
(三)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体现协同性
劳动教育实体环境营建需要体现协同性特征。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三个核心场域,因此,家校社三方需要协同整合资源,联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环境,让劳动教育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之中,让劳动价值观传递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落细、落小、落实劳动教育,常态化、具体化、生活化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场域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校是家校社联动的核心力量。一方面,学校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系统性的劳动教育环境,依据劳动具身性特点打造让学生进行身体参与式的劳动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联动家长和社区力量,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以及联合社区、企业积极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和劳动教育场域。
家庭教育场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家长是家庭教育场域的主体力量,对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塑造产生启蒙性的影响。其一,家长应积极涵养勤俭节约、朴实刚毅、敬业奉献、脚踏实地的优良家风家训,将劳动教育融入家风内容以及家训方式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二,家长应积极培养孩子的劳动自立能力,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日常劳动中,拒绝“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把本应属于孩子的生活劳动交还给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带头参与劳动,杜绝劳动娱乐化、坚持劳动常态化,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
社会教育场域发挥着支持性的作用,“思想舆论是社会教育场域的风向标。”一方面,社会需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中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优秀劳模事迹,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积极提供劳动教育支持,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和建设劳动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法律部门应制定政策法规为学生的劳动教育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单位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渠道和实践场地。
二、创设劳动教育虚拟环境
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劳动内容和劳动成果从实体产品拓展为虚拟产品,劳动教育场域也从线下的实体空间延伸到线上的虚拟空间,“而智能技术设备应用、虚拟仿真空间架构、智能科技元素等智能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度卷入,更在不同程度上变革了劳动手段、劳动场域、劳动过程与劳动时间”,因此,数字时代,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的支持,着力打造智能化的劳动教育虚拟环境,突破时空界限助力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依托网络技术建设线上劳动教育平台
依托于网络技术建设线上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劳动学习机会、推送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提供更及时的劳动教育指导,有效规避因劳动教育资源局限造成的不公平问题。利用网络技术打造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课程资源,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优秀劳动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贫困山区劳动师资匮乏的问题。另外,依托于线上劳动教育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长和次数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随时随地提出疑问或参与讨论,有助于加深劳动内容理解和扩展个性化劳动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拓学习视角、巩固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数据记录分析功能,实时记录监测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表现和交互情况,实现对学生劳动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突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中缺乏有效监督与指导的困境。线上劳动教育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劳动教育环境的不足,因此统合两者优势,创设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融合环境是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向。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劳动教育融合环境依托于新兴技术的支撑,把劳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操作有机统整起来,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依托扩展现实技术创设虚拟劳动场景
依托于扩展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创设虚拟劳动场景,复现历史劳动画面,加深学生对劳动内容的理解和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打破时空壁垒以及疫情造成的不便,为学生在三维空间使用劳动工具进行上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具身感知。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等打造家具制造虚拟工厂系统,教师首先在线下课堂对家具(如桌子、凳子等)进行制作知识讲解和技能要点剖析,然后让学生进入家具制造虚拟工厂系统中动手操作,进行切割、打磨、拼接等一系列操作流程,最终完成家具的制作。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劳动场地受限和劳动工具短缺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跨越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分离的鸿沟。相较于老师单纯的劳动知识讲解,家具制造虚拟工厂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机会和劳动创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和触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实践,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劳动参与感和体验感,加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
(三)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劳动教育AI教师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劳动教育AI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劳动学习,联合真人教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AI教师+劳动教育真人教师”联袂执教模式。劳动教育AI教师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劳动学习、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准确分析学情、全天候开展劳动实践监督和指导。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乡村劳动教育优秀师资匮乏难题,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投入,提升劳动教育成效。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学生个人的劳动教育电子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劳动全过程的实践表现、客观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情况;搭建劳动教育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丰富劳动教育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