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李光祥

体验式教学旨在以情境再现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感知,完成知识内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合理开展体验式教学,借助情境、活动等媒介,能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锻炼行动能力,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为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一、实施策略

(一)导入实际问题。

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环境及社会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又多与此相关,这为生活与教材,经验与理论的结合提供了基础。教师应注重教材知识和实际问题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感性判断过渡到理性思考。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安全记心上》一课教学为例。一开始,教师可利用电子课件展示道路交通图片,引导学生围绕上下学方式展开讨论,并结合生活经历思考“上学途中遇到过的危险的事”,让学生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唤醒安全意识。随后,教师展示夏季户外游泳溺水的真实案例,学生观看后阐述真实想法,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真实的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游泳安全的认识并引以为戒,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最后,教师提出“火灾自救”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以此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认识到火灾对人身安全、财产等造成的损失,进而了解遇到火灾时应如何自救,培养自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

体验式教学的开展,不能单纯依赖课堂知识灌输,只有带入情境中,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价值观的树立才不会停留于纸面。教师应从学情出发,以真切的体验,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懂得积极维护规则和改进规则,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规则”为主题设计手抄报赛或照片展,组织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再挑选优秀的作品在班级文化角中展出。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主题展开讨论,如某学生拍摄了一组十字路口的照片,照片中机动车按照交通信号灯规范行驶,行人也根据信号灯或走或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拍摄这组照片的初衷,以便向其他同学普及交通规则。结合学生展示的内容,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课件中人们的行为存在哪些问题、是否符合规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展现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提供机会。因此,为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教学为例。为让学生认识、体会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先利用塑料袋的图片揭示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教室中有哪些塑料制品、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借助音频、图片进行补充,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塑料用途之广泛。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以“塑料的功与过”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各自带一件塑料制品,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在小组中说一说塑料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小组成员多角度展开分析,指出塑料具有弹性好、防水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家庭中每天需要消耗多少塑料袋、用过后是怎么处理的,进而引出“白色污染”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

二、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是巨大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与法治问题并较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