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形式齐丰富 综合能力大进步
作者: 颜丽“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课后服务的铺开,让之前一些在课堂上难以开展的拓展活动有了落实机会,笔者兴致颇深的一些游戏和比赛,也得以逐一实践,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
一、初步尝试
笔者的课后服务对象是五、六年级学生,笔者尝试借鉴诗词大会,玩飞花令。学生非常喜欢,当选诗词冠军的学生总会获得潮水般的掌声。放学时,笔者常听到学生大声告诉家长:“我是今天的诗词冠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笔者在高兴的同时也发现,诗词大会的参与面集中在有诗词爱好的学生身上,更多的学生只是做了观众。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呢?
笔者决定设计系列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第一项活动内容笔者设计的是“跟着课本去旅行”,目的是带领学生回顾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景点,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让学生饶有兴味地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
第一节课,小组竞赛——课本里的景点知多少?课题是什么?有什么风景名胜?在我国的哪个省?
第二课时,查找资料——小组自主选出地点,合作查阅补充资料,包括:1.地理环境怎么样?2.诗词文章怎么描写的?3.历史名人有多少?4.美食佳肴有哪些?5.自主发现并解锁一个小秘密。
第三课时,制作小报——以小组为单位带A3纸、笔、剪刀以及之前准备的相关资料,现场编辑剪贴,配上绘画。
第四课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上台介绍自己制作的小报。
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参与面大大提升,但还是不够理想——参与的学生还是那些平时喜欢语文学科、喜欢阅读的学生。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后进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加并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呢?
二、方案的优化与深化
(一)合理计划,关注各方需求。
积累较多的优秀学生需要舞台,提供舞台就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中间层次有积累但积累相对少的的学生需要鼓励,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下面一层几乎没有积累,甚至有点怕学习的学生,需要游戏,在游戏中减少畏难情绪。学生喜欢游戏,因为游戏让人兴奋,而分数让人焦虑。有的学生甚至想在游戏当中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能不能让学习也变成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呢?笔者设计学习任务时借鉴闯关游戏的思路,注意关注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需要。
笔者设计的“诗词中国”融游戏和比赛为一体,分为三关。第一课时,诗词达人——挑战背诵7~10首古诗词,就可以成为诗词达人,闯过第一关。第二课时,故事能手——查找资料,生动讲述一个诗人或者一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就能成功闯过第二关。第三课时,诗仙诗圣——创编一个剧本,扮演一个角色。用课本剧的形式演出一个诗词故事,就可以成功闯过第三关。
(二)调整规则,激发学生兴趣。
诗词中国这一课后服务课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用晋级制度。只要挑战背诵古诗词7~10首,就能成为诗词达人。第一批诗词达人是积累较好的学生,每班只有3~5个。其他学生抱着当观众的心态负责鼓掌喝彩。但规则要求只有晋级成为诗词达人的学生,才能通关参加讲故事和剧本的创编彩排。同时降低难度,抄写7首,抽背一首也可以晋级,提高晋级率。
(三)积极评价,发掘自身潜能。
标准制定之后,所有人既可以和别人比,更可以和自己比。只要达到7首古诗词的标准,就是诗词达人。一个学生已经是第一批诗词达人了,但第二周又背诵了7首新诗。说只想继续挑战自己,背的都是《关雎》等有点难度的诗。还有一个学生背得虽然不太流畅,但也完成了7首诗的挑战任务,开心得不得了。放学时专门找到笔者说:“老师,你不知道我为了当这个诗词达人,有多拼!”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晋级过程中他们充分借图书角的书籍阅读,查阅资料,杜甫、李清照……都成为学生表演的素材。台词的设计和表演虽常常显得有些稚嫩和粗糙,但都能在不断调整中完善。
三、经验与启示
以前笔者经常负责任地督促学生背诵,学生在焦虑的情况下反而背不会。游戏、比赛的形式和规则改变了师生的心态,良好的心情使学习的过程变得开心,让背诵变得简单。可见,游戏和比赛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困境转到顺境,防止无用焦虑,让师生关系更为和谐,缓和矛盾,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勇气和毅力,唤醒自我效能。以游戏和比赛的理念设计项目化学习,整合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的认知更为系统,也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与人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