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动态化 教师成长有章法

作者: 李正兵

笔者至今记得一次听课考核,在评价教师听课记录本环节,打开的本子上结果非常理想:格式规范、内容翔实、书写漂亮、听课节数全部达标……欣喜激动之余,意犹未尽,随手从另一组中拿起一本翻看。“不对,我看过,还给了很高的评价!”一个不好的预感闪现,大家立刻翻检对比:两两相似,多本相似有着惊人的占比——抄袭应付、欺骗玩弄、集体作假……笔者怒发冲冠,回家后仍怒不可遏,与家人唠叨不停,被淡淡问了一句:“评价标准没有问题吗?”笔者顿时语塞。是啊!这是教师,为什么明知故犯?谁错?错在哪?如何解决……周末两天给了笔者冷静反思的时间。

周一上午专题研讨会达成共识——与其说教师师德有问题,不如说学校制度有缺陷;与其批评教师,不如改变考评方式。下午的大会,笔者一是反馈考评的亮点和存在问题;二是讲述自己对听课的理解。看着部分教师陆续低下头,笔者趁势宣布学校的3条决定:第一,考评结果按原标准核算。第二,下次执行的标准做4方面调整——作假零分;节数要求减半,确有特殊情况可商量;格式和文字规范只作参考;考评以平时随机抽查为主。第三是标准共建。有意见建议甚至抱怨,都可以通过QQ等方式直接传给校长或分管领导,每周五班子例会专题研究……教职工在疑惑的眼神中开始了小声议论,随即响起了掌声……会后,我陆续收到QQ里传来的各类信息,由少到多、由抱怨到提出建议。无论好坏,无论多少,我信守承诺,坚持收集整理→班子会审议决定→亲自给每位老师回复,逐一沟通达成共识→纳入标准。

不久,新现象出现了: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独特的听课记录本;听课从课堂到网络,从校内到校外;从优课到常态课;记录内容从实录到侧重评析;“瞬时评析”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标准由固定变为动态,教师观念变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增强,课后的交流和评析在改进……浓浓的自主教研氛围应运而生。

顺着这一变化,笔者对现有评价模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其弊端有四:一是考核标准长期一成不变,评委机械对照标准开展考核工作,考评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些教师从中发现漏洞,“投机取巧”,按“重复”规律换取高分。二是考评时,管理者把教师放在对立面,以奖惩为目的。三是评价结果应用过度功利化,导致被评者想要高分而“不择手段”。四是考核标准脱离教师内在需求,制定标准时教师缺位,导致教师消极应付,甚至相互分享作假经验。这样的考评,应验了“不是我想变坏,是环境逼我走偏”俗语,不仅无益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反而阻碍了教师健康发展。

为改善这一局面,首先应在转变评价观念、科学应用标准两方面入手,确保教师主体性的回归。

一、转变评价观念,服务教师发展

考评过程应该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及时反馈问题,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并获得发展的过程。上述案例中“动态维护标准”成功的原因在于:第一,评价管理由权威向服务转变,把教师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聚焦教师内在需求,服务好教师发展;第二,评价由“一言堂”向“群言堂”转变,教师有话语权和参与权,熟悉理解标准,能自觉执行自己修订认可的标准。这样的考评,聚集体智慧谋有效标准,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投机取巧”的温床,真正实现预期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二、科学应用标准,助推教师发展

(一)标准稳中求变,变中有稳。第一,考评前求“稳”。“稳”的是目标,是教师努力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稳”的是公平,是全员知晓的统一标准,教师奔着标准同时起步努力,评委对照标准一视同仁考核,考核结果心悦诚服。这个阶段的“稳”维护了标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第二,考评结束时,及时求“变”。首先“变”的是最近发展区,目标达成,教师现有水平离可能的发展水平又近了一步,最近发展区变了,提升的目标变了,标准对应改变。其次“变”的是教师诉求。不同岗位和时段,视角不同诉求也不同,标准应随之而变。最后“变”的是问题。考评的最高境界并非贴标签实施奖惩,而是发现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已经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应该从标准中退出,而新增问题需要在新标准中体现。这时的“变”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

(二)精准把握考核标准变化的度。标准的变化不是朝令夕改,而是有条件的“变”。时段上,评前求稳评后变。“评前求稳”是指考评前标准固定不变,大家按知晓的既定准则,统一的要求而努力。“评后变”指在评价刚结束时,根据考评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收集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考评标准,实现动态管理。难度上,“跳一跳摘桃子”。标准够得着,符合教师当前发展需要,调整的高度是“小碎步”而不是“大跨步”,每次进步一点点,让教师“一寸一寸前行”,螺旋式发展。

三、确保教师评价的主体性回归

考核评价应该尊重教师主体属性,把考评标准从一种规范教师行为的外部要求变成教师自我认识、反思提高的内在需求,教师业绩评价才能变成“加油站”。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考评中的问题发现、考评后的及时总结和下次考评前的意见收集,考评标准的动态建设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修订标准时,管理者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充分吸纳教职工的意见建议、诉求甚至是牢骚、抱怨,不断给标准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其活力。

(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有沟通才能对教师抱怨进行正面引导;有沟通才能对教师的所思所想有深入了解;有沟通才能让教师知道学校的出发点和意图,获取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并达成共识。案例中“亲自逐一回复”“真诚沟通达成共识”,让教师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关心关爱——暖心;在采纳合理化建议中,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与标准的建设——理解;在理解和尊重中,促进了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成长。

(三)换位思考,相互尊重。同一项标准,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接纳问题、剖析问题,想对方所想,才能构建被教师认可和接纳的标准,让教师自觉执行,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学校治理中,要想真正实现考评的预期目的,管理者就要树立正确的标准观,把“死”的标准用活,依据不断变化的问题和教师最近发展区调整标准,用动态的标准帮助教师获得发展。同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标准动态建设,让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标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觉践行标准。当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变成了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时,就换来了教师的发展,进而获得学校办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本文系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工作业绩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ZZ2021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