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规则 通于弹性
作者: 刘毅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考验着学校的执行力,既要让学生确实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又要在保证教师现有教育教学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确实达到“双减”的目的,进而实现“双升”,办好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教育。为促成这样的局面,审视学校现有各项工作的模式和框架,加以合理调整势在必行,实践教师弹性工作制,可作为这项系统工程的破局之策。
一、“双减促双升”推动学校积极进行机制创新
“双减”政策落地需要教师乐于积极作为。“双减”的执行和“5+2”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教学效率和工作激情难免随之变化。小学阶段,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像其他自由职业者一样灵活地上下班。特别是面对低龄段的学生,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日常,很难自由支配时间。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成为考验学校管理者的“试金石”。
二、立足学校实际,保障弹性工作制稳妥落地
明通小学的“弹性工作制”,是指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有适当的灵活度选择“有序调休”,具体的体现方式为“代课条”。代课条可以用来兑换相应的补休时间,供教师在需要的时候经审批进行适当调休或补休。代课条是教师用平时的加班时间或相应的工作量换取的,在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和教学秩序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代课条的正常运行,需辅以梳理课时结构、统合考勤流程、完善绩效激励等抓手。
(一)梳理课时结构。明通小学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完善符合工作实际又能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课时结构。首先,通过课时结构来量化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实现不同科目、不同岗位经过定性、定量后的相对均衡,对每位教职工定岗定责。对超工作量,按照实际情况折算为课时,兑换为代课条。在完成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可用来选择进行小块作息(即分时段离校、离岗休息);不使用代课条的教师,期末统一进行绩效奖金兑换。
(二)统合核算流程。教师小块作息是自选课余时段离岗,因此学生管理的工作交接、教育教学责任划分、离岗入岗的考勤管理最终都以代课条的形式进行核算、消减——这项工作往往会消耗管理人员的许多精力。鉴于此,明通小学在多年前便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由系统将上报的课时量自动转化为教师分配代课条。使用时,教师手机端填报小块作息的工作交接,获得相关确认后,扫码离岗和入岗,系统会自动对离岗时长作确认及核减(流程如图1)。自动化管理系统不但极大地解放了管理人员,还减少了人为的疏漏与宽纵,避免了由此产生的猜忌和矛盾,让明通小学实现了既有原则又有人性化考量的弹性工作制。
图1 弹性工作制流程管理
(三)完善绩效激励。绩效奖的原则就是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通过对学校不同科目、不同岗位工作量合理核算,形成明通小学课时结构工资,实现教师工作业绩的定性、定量考核。学校在强调科学分配、刚性管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下,也会尽量在管理机制上体现人文、柔性的一面,情理兼备才能深得教师拥护。
三、弹性工作制体现的积极意义与待解决问题
(一)积极意义
科学的弹性工作制是有温度的管理。弹性工作制允许教师在需要处理个人生活事务时,可以把超工作量积存下的课时兑换为小块作息,有效解决了教师工作与健康、工作与生活事务之间的矛盾。此外,学校通过定岗定责、科学测算工作量,把教师弹性工作与教师定性、定量考核融为一体,实现了“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有效地推动了“双减”相关工作落实。
经过在各校区充分实践,弹性工作制实施效果良好,对于缓解教师在校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与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有较好的疏导作用,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校人文关怀的一张名片。
(二)待解决问题。科学的工作机制需要不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调试和优化。弹性工作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新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一是学校管理干部对核心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的教师工作进行指导造成困难;二是使管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工作难度更大;三是如何有效地实施弹性工作形成的轮班管理;四是如何通过弹性工作机制调动教师工作效率与积极性的持续提升;五是弹性工作时间的更明确界定;六是学校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的可控平衡。
四、结语
弹性工作制是明通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目前看来,这个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从实施效果看,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拥护,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这一制度并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保障措施,减负提质,办好人民注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