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作者: 李荣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像往常一样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教室。然而,这一个原本平常的晚自习却被一场意外打破。

我的科代表,一个平日里总是认真负责又可爱的孩子,突然气冲冲地走到我面前,情绪非常激动地对我说:“好多同学讲话!”她的声音带着紧张和不安,手里攥着一张记录着晚自习讲话学生名字的纸。

我看了一眼那张纸上的名字,违纪人数还不少,竟然全都是班上成绩不错的学生!但是作为老师,我却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

“好的,谢谢你,我一会儿处理!”我温和地对她说。

她那原本白皙的面庞刹那间变得通红,愤怒如同汹涌的潮水在她的眼眸中翻腾。她紧紧地咬住下嘴唇,双手因为极度的气愤而微微颤抖着。突然,她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用力地将手中的名单撕得支离破碎,而后毅然决然地将这些碎片弃置于垃圾桶中,最后愤怒地回到座位上。那聒噪的纸张撕裂声,在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每一声都仿佛是她心中压抑已久的呐喊冲破枷锁的宣告。她的这一举动,让原本充满着轻声交谈和翻书声的教室瞬间陷入了一片寂静,所有的同学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他们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随后,同学们奇异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我的身上,那一道道目光中充满了好奇、疑惑和期待。他们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反应,想看看我会如何处理这个紧张的局面。

按照惯例,我或许会立刻转过身来,怒目圆睁,用严厉的语气制止她。我可能会大声喝道:“站住!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发那么大的火干什么?”甚至可能会加以更加严厉的批评,指责她的冲动和不理智。然而,那一刻,我却没有丝毫的生气。我静静地坐在那里,脸上的表情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湖面。我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那微笑中没有丝毫的责备和不满,反而带着一种理解和包容。我的眼神温柔而坚定,没有被她的愤怒所影响,仿佛在告诉她,一切都会过去。

我不去理会她的愤怒,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心中回想着刚刚读完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一书中的内容。该书作者黄忠敬教授告诉我们:“高情绪稳定性的人不会轻易被情绪左右,能够迅速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继续投入工作和生活。”我暗暗对自己说:“现在她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缺失,不能干涉。她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冷静,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火上浇油。”我的表情依然平和,微笑着面对这一切,仿佛周围的喧嚣与自己毫无关系。那微笑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心上,让紧张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黄忠敬教授在他的著作《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中提到:“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亲社会能力,减少欺凌、攻击行为等问题。”“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往往与学生更好的学业表现、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责任感和自信相关。同时这些学生也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薪酬和生活幸福感。”当学生缺失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时候就会做出过激反应,减少亲社会能力,以及爆发其他异常行为,危害自己和周围的人。所以当这个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不能去刺激她,而是应该给她时间去冷静,让她在冷静的状态下重拾社会与情感能力,从而再次实现身心和谐。

下晚自习时,她又交了一张纸条给我:“这是第二节晚自习讲话的同学的名单。”

我一看全班同学的名字几乎都在上面,我收下了纸条并对她说:“你很优秀,对班集体很负责任,谢谢你,你做得很好,我明天处理。”这次,她面带微笑,很开心地走了。看着她满脸堆笑的表情和快乐离去的背影,我知道她因为劳动得到认可,社会与情感能力得到了满足,从而心理产生了愉悦感,达到了身心的和谐。第二天上午,我与“名单”上的同学一个个谈心,问题就这样圆满地处理了。看到我找所有的同学谈心,她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意见得到了采纳,也很开心,学习更加有劲,也更加努力。

当天,我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地一学生由于情绪波动很大而出言不逊,在老师教育之后因对老师的教育感觉不满而无法控制自己,然后就从楼上跳了下去。由于楼层不高,处理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对比两个事件,我深刻体会到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二是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当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具有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能力后,在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当刺激时,就能够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三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当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后,他就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和共情,也会很好地信任他人,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合作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解决冲突。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对同学、对社会有关心和奉献精神,能够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对公共利益的维护等,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所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情绪稳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也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自己的情绪管理同样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不仅会伤害学生,也可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决定把这次经历当作未来工作的助推器,推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任务能力(包括可靠性、条理性、责任感、自律性)、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情绪控制、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乐观积极)、协作能力(包括亲和力、同情心、合作性、宽容大度)、开放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力、审美能力、接受新观念)、交往能力(包括社交性、自信、活力、领导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