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悦”读点亮七彩童年
作者: 段希霞摘 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本文通过开展全国“班班有读”活动,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了探索,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关键词:阅读 童年 语言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童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潜在的美好。下面谈一谈我们班级开展全国“班班有读”活动的那些事,希望能够引发一线语文教师的思考。
一、因学科目标而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
作为一线教师若要深耕阅读,必须抓住阅读的“根”。归根到底要落实小学语文课标,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对于阅读、思考、写作的理解是什么?我的理解是“阅读是地基,思考是设计图纸,写作就是高楼大厦”,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积累。源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在班级建设中,笔者重视阅读,也热爱阅读。
二、因职业担当而行动
阅读,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愈加凸显,6个学习任务群,有4个都在讲阅读,分别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整本书阅读。
依照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来看,阅读、长时间坚持阅读、坚持读经典、坚持阅读后的思考与写作表达,还是有难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足,可供选择书目有限,而中高年级的学生也有很多头疼的问题。所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规范阅读、阅读经典、坚持阅读、坚持阅读后的思考与表达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担当。
三、一群、一委、一共读
阅读不是走得更快的问题,而是走得更远的问题。一个想法的执行,需要的是组织,有效的集体行动要有团队来支撑。笔者班级的组织是一群、一委、一学会。
(一)真诚付出,奠定扎实基础
2020年9月,笔者任教语文兼班主任。孩子们报到的第一天,班级就成立了139人的家长群,这个群包括了每个孩子的父母,甚至还有孩子的祖父母,大家经常在群内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不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是有家长在群里提问,笔者都会积极回应。大家看到了我的负责,我的示范,家长群里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二)成立家委会,打造团结互信共同体
我们班的家委会成立于2020年10月,家委会的成员是家长们自愿报名,公布名单,全体家长一致通过的。家委会的成员本着为孩子们服务的精神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积极支持、配合参加班级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合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头人,我们班的家长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委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在群里积极建言献策。家长们已经习惯于集体行动,而且行动一个比一个快。良好的沟通,让我们形成了理解、信任的家校关系。
(三)且行且思,共读拉近亲子关系
相信大家都发现这个问题“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最难的并不是语文知识的训练,最考量功夫的是阅读量,这是不能靠突击训练完成的。”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学习之余,笔者也将工作目标聚焦在研究小学生阅读上。笔者此前接触的学生家长都很支持孩子阅读,所以再次参加全国“班班有读”这个活动,笔者是成竹在胸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阅读,提高每位学生的识字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本规则是两周精读一本书,提交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严苛的群规“吓跑了”一些家委会成员,又吸引了甘愿开启“自虐模式”的家长。从2020年11月初至今,我们已经精读了34本书。我们班级利用每天的晨诵一起共读、赏析,小组内不断互动交流,偶尔为了预测一个故事的结尾和章节会争得面红耳赤。
身教胜于言传,在我的带动下家长们也都爱上了读书。他们和孩子一道阅读班班有读的书籍,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一群、一委、一共读”这些组织的存在,无形中激发了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为这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心态,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
四、参加全国共读活动
强有力的组织是阅读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外源支持,但阅读活动的实质性开展和可持续进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
2020年10月19日清晨,笔者在翻阅公众号时,发现全国班班有读儿童阅读活动启事,当时,笔者就把活动的启示、晒在了班级群里,也表明了报名参加全国班班有读活动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家长们的反响很热烈。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很多孩子已经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亲子阅读打卡,显示出了对阅读的极高兴趣。
因为阅读目标很明确,能够坚持以终为始。语文课堂是高效的,就能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开展共读,笔者紧跟课程组教师的共读计划,开展阅读开启仪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启动仪式
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先一起来读小诗,吟唱班班有读的读书歌。“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易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接着再了解一下全国有多少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参与这项活动,再开启我们的共读仪式。静心仪式,双目微闭30秒。然后朗读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的诗。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跳跃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向远方
这条路
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类的灵魂
最后让学生对书的封面、封底、作者等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阅读的欲望。
(二)上好导读课
导读课重在聚焦主干。所谓的主干,就是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环境,可以用预测、联想、提问等策略将这些主干进行勾连,形成本书的整体框架,对于细枝末节,自然是让学生从读中发现、从读中感悟。
(三)用好共读单
每日共读单,陪伴孩子完成每一天的阅读任务。共读单设计包含读完一整本书的计划表、阅读进程、阅读任务还有阅读时间等规划。在阅读活动的设计当中渗透了很多的阅读策略。在活动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思考、进入、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倡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往。孩子们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点点滴滴,从事实的摘录到思想的理解,从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面向未来,我们怎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也不为过,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但可惜的是,目前的整本书阅读现状几乎就是学生在“自由阅读”。教师和家长不管、不问、不教,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满足于了解基本故事,满足于娱乐自我的需求。
(四)整本书阅读呼唤“专业阅读”
如果说“自由阅读”让学生“喜欢”读书,拓宽了学生阅读的“量”。那么,“打井阅读”则是让学生“有效”读书,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质”。
在这种阅读中,学生要借助一定的阅读策略和工具,阅读过程就像打井,层层深入,终得甘甜。它是深度的、咀嚼式的,注重内化吸收,比如积累语言、增加文学素养、壮大精神世界。
“自由阅读”只要给学生充足的书籍和阅读氛围即可,“打井阅读”则体现了教师指导的必要性,需要阅读的工具,阅读的方法。
“班班有读”专家组提的口号就是“阅读就像打井”: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宁愿一本好书读十遍,不要囫囵吞枣读十本。
“打井阅读”希望改变整本书阅读糟糕的现状。
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有的是无作为,把书扔给学生,学生几乎没吸收到书里的丰富营养。有的则是过度作为,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各种阅读任务、各种读书作业,让学生望“书”生畏。
“打井阅读”的目标,既让学生有兴趣读书,也要让学生读有所获。
它的操作很简单,就四个字,也是四个环节:读、注、摘、创。
1.读
主要是默读,最少半小时以上,沉浸式阅读,读得全神贯注,读得忘乎所以,读得不觉时间流逝。不要打断,不要提问。在书中,上下五千年,神游八万里。读完后,会用思维导图提炼归纳书的结构、内容。
2.注
指的是圈画批注。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读书方法,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圈是用圆圈圈出好词,画是用波浪线画出好句,批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感想、收获、疑难,注是写出难懂词句的注解。
3.摘
摘是摘抄。古人有抄书的习惯,就连读书过目不忘的苏轼都手抄过《汉书》。摘抄,是把内容化为自己的重要手段。可以摘抄一段,也可以摘抄经典篇章。摘抄后,大声读三遍,读到好像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有熟悉感。
4.创
创是创作。读完书,可以选精彩段落仿写,可以给某个章节画插图,可以和同伴把某个片段排演成短剧,也可以和同学分角色朗诵。
这四个环节,就是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做到这四点,学生就能有效吸收这本书的“精华营养”。
(五)交流课重在引导价值观、研讨探究
在交流课上,就是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来就是我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目的就是去进行整体的梳理与局部的精读,对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之间架起联系。在交流课当中,我们既有整体的回顾,又有局部的精读。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作品主题,借助于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比如人物关系图、情节梯、整书思维导图、插画等,对整本书进行深度解读。
五、过程中的小情绪
(一)甜蜜的激励
共读中我和孩子们讨论、反思、践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像波纹一样,向整个世界发散力量”这句话。为了让孩子们记住阅读的味道是甜蜜的,笔者时常发给坚持阅读的孩子每人一个棒棒糖,全班都有,孩子们拿到棒棒糖高兴极了。甜蜜的分享不仅仅有棒棒糖,还有家长支援的“大白兔”,孩子们不舍得吃,把糖果摆成了心形和家人一起分享甜蜜,晒在了朋友圈。
(二)不经意间的惊喜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季、艺术季活动中,孩子们争相上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家长和教师发现了孩子们的潜能。校长看到了我们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经常鼓励我:一定要带孩子们坚持阅读。就这样一路走来,孩子们在阅读的滋养下,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
(三)不断地学习和分享
笔者经常在微信群向家长提到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方法。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关键性特征,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策划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六、坚持中收获
阅读、思考、写作都在坚持的过程中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阅读后做过贴贴乐、大花脸、鱼骨图。贴贴乐是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在贴纸上,再粘贴在相应书页;大花脸是我们对读书做标记、做批注的别称;鱼骨图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它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孩子们把关键词写在鱼骨图上,呈现出阅读时思考梳理的过程。
孩子们习惯了每天阅读,并把这种阅读的方式带入学习中,主动要求家长把每天自主完成的练字、读书拍照晒在班级微信群里,邀请笔者评价,以至于我们班的微信群在午饭后、晚饭后特别热闹。班班有读一期又一期,笔者带领孩子们共享这精神盛宴,让悦读点亮七彩童年,让书香浸润涵养精神底色,让悦读的幸福永远相伴。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持之以恒。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邀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黄会进《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第9期。
[2] 陆妍《谈激励阅读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2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