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谢晓晗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意识到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吸收新《课标》中名著阅读的教育理念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改变以往的略读、讲解式教学,提升学生阅读深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名著阅读兴趣和习惯。文章深度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导致名著阅读教学难以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和理念反思教学,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名著教学策略,以更加高效、趣味、多元方式开展名著教学,推动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价值
名著是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经历时间沉淀、读者筛查的文学经典,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角度看名著,皆是文学经典的代表,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认识价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基于作者视角感受、体验生活百态,丰富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创新名著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增加语言知识储备
新《课标》教育改革深入,要求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数量、提升阅读效率,要求减少习题训练、作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提出阅读范围广泛,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以学期为单位阅读2—3本名著的要求。基于新《课标》对名著阅读提出的明确要求,教材也随着教育改革需求设计名著阅读模块,为学生阅读提供优秀名著,落实新《课标》教育改革要求。基于整体视角分析我国语文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对名著的重视和要求从未松懈,如古代教育四书五经、民国时期在突破圣贤书基础上强调整本书阅读,强调史家经典、近代强调四大名著阅读,直至当下,仍旧重视名著阅读。基于表层看,语文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课时相对较多,但实际上,课时被大量习题训练、抄写训练、各式考试占据,导致学生阅读数量较少,局限于教材中的教学文本。课外时间更是被作业、背诵所占据,导致学生课内、课外时间紧凑,难以增加阅读数量。所以,初中语文创新名著教学活动,可以减少课堂中空洞、脱离实际的解说和教学,减少学生的习题训练数量和质量,发挥名著对学生知识储备、语言储备、语言能力、文化素养、阅读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落实新《课标》教育改革,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提升语文阅读学习质量。
2.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整体历程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仅依赖于教材内蕴含的单篇阅读文本远远不够,要求学生树立整体学习观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规劝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自身“语感”,通过阅读掌握内在语言规律,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而名著在遣词造句、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特色性和规范性,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语感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创新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还可推动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名著具有丰富的场景、思维逻辑性、错综的人物观念和悬念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形成具象化的场景,自主调动思维梳理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最终将分散的内容整合,深入名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充分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还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语言储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为学生发展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而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还可学习名著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明确不同类型写作题材运用的手法和技巧、语言,自然提升写作水平。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究其根本在于,名著中反映的生活画面丰富、知识内容宽阔、遣词用句准确与生动并存、重视艺术特征展现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熏陶,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模仿、学习中,提升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3.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学生成长、发展、提升的推动作用是潜在的,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吸收语文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提升的机会,丰富课余时间。而名著相比课内阅读文本更加丰富,可以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书籍,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兴趣的推动下形成阅读习惯。通过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阅读意识,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名著阅读教学的推动下真正形成阅读习惯,推动学生在后续学习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化素养也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坚持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共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创新也是时代发展、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浪潮,把握住时机,提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综合提升发展的同时传承文学文化。基于此,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1.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动力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领域新型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增加识记深度,以视听结合、感知结合的方式构建良好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创新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乏味、抽象的内容趣味、直观、形象地展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内在阅读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感受名著魅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名著阅读PPT,系统、直观、趣味地展示名著,充分展现名著的内涵、魅力,使学生对名著形成全面理解和认识,从而自觉深入探索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和阅读兴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为例。名著是科普类型的书籍,由法国昆虫学家历经三十年的时间创作而成,书籍中,法布尔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融入其中,揭开昆虫界的神秘面纱。书籍最吸引学生的根本在于,作者法布尔重视昆虫各部分器官的功能,不重视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教师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为学生展示PPT,将形态、类型、种类各异的昆虫呈现给学生,并侧重于介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如甲壳虫、七星瓢虫、螳螂、衣蛾、蝴蝶、蟋蟀等,以生活中常见但缺乏深入探究的虫子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而后,教师可以展示法布尔生平资料以及书籍介绍,使学生明确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书籍主要内容。而后,教师可以将集中展示的昆虫根据学生兴趣,辅以《昆虫记》中关于昆虫的解说、记录展示,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下自然阅读书籍片段,并让小组讨论作者法布尔从哪些角度、层面观察、描写昆虫,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见解,在学生竞争、期待心理下由教师揭晓答案,此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可以继续展示下一个昆虫,但要提出更高要求,即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切入点、昆虫各器官功能、习性、本能等方面知识和关键词等内容,推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炼、思考关键内容,提升阅读效率,在首次阅读时充分掌握书籍主要内容,并将其构建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发挥名著阅读教学创新对学生的作用。
2.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提升学生理解深度
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名著教学效果。为拉近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构建主动阅读桥梁,教师要创新名著阅读策略,开展区别于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以名著中不同人物角色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活力,使学生对名著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在表演过程中走进作者内心、角色内心深处感受名著中的思想、情感、品质等方面内容,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名著。为提升表演视觉效果,教师除却给予学生充分准备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艺术加工、选择喜欢的故事情境创设情境进行表演,提升表演美观性和层次性,为学生树立自信,培养组织能力、艺术素养和领悟能力等,推动学生深度理解、感受名著,形成阅读欲望,发挥名著阅读教学创新价值。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为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作品主要围绕普通拉车夫祥子的一生展开,反映出具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人民生存现状的重视和同情。名著相比科普类、童话类名著更具深度,反映出时代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让学生深刻理解老舍的情感和《骆驼祥子》反映出的时代特点、角色悲剧的原因,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剧,开展表演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选择片段需求自由组成队伍,各小组选择的章节各不相同,有的小组选择前半部分,有的学生选择中间,更有小组选择后半部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积极帮助其构建情境进行表演,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段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而后让学生自主揣摩人物表情、动作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通过不同小组对名著的演绎,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度理解名著内容和深层次内涵。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在不同小组表演完毕后开展提问环节,即其他学生提出对故事情节、内涵等方面的疑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名著内容,考查表演组学生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整本书阅读铺垫坚实基础,树立合作意识,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时与其他学生讨论。
3.开展读写结合课堂,推动学生运用语言
语言运用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关键。而读写阶段教学模式是推动学生将阅读学习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实现语言运用的重要方式,可以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所以,教师在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将读写结合模式融入名著阅读教学中,开展多元读写结合教学,如续写式、读感式、改写式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感悟、应用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学生巩固阅读过程中自然吸收的知识,进一步增加阅读深度,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这本书是一本纪实类文学作品,切实记录我国战争时期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因其纪实性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和不同认知,对我国历史了解得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在名著阅读时设计读后感写作任务,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想法、情感融入写作中,并基于阅读过程中作者语言运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应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梳理自己阅读产生的情感和想法,更加深入地探究名著内容,提升名著阅读深度,充分发挥名著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思想高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4.把握细节描写部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生组织语言、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基于名著中的故事、内容、人物等方面的推动形成思维。所以,教师要意识到阅读对学生的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把握住名著中的细节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细节部分是学生深入阅读名著的切入点,而名著中的细节、关键词句较为丰富,需要学生不断揣摩、分析和感受、体验,真正把握作者、主人公的情感和品质。基于此,教师在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将课程与名著细节、关键词句紧密相连,提出问题,为学生探究细节部分给予引导,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这本书是一本崇高的理想主义长篇小说,其核心在于塑造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蕴含丰富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等方面品质。词句分析是学生理解作者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你从哪些词汇看出主人公与人物的关系?有什么妙处?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名著内涵和构建的场景,开展高效名著阅读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明确教育责任,精心设计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课标教育要求、学生兴趣设计名著阅读教学活动,重视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教学、读写结合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度阅读,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认知,主动探索名著、阅读名著,提升自身感受和体会。
参考文献:
[1] 袁瑞华《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2期。
[2] 刘伟《激励童心 尽享童趣——浅谈小学语文童趣教学的具体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2期。
[3] 王凌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经典诵读的融合》,《西部素质教育》2021年第24期。
[4] 赵柳柳《新课程的标准下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众标准化》2021年第24期。
[5] 董加俊《落实三个关键措施 提升在线课堂实效》,《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