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探究
作者: 王海荣摘 要: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无论是文化自信的培养,还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培养,都需要语料的积累、语感的构建、语理的习得,涵盖文学鉴赏能力。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标目标达成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概述传统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为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生 文学鉴赏 培养措施
文学鉴赏是指读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想象,产生思想共鸣,领会作品思想内容。中学语文蕴含丰富的知识,一篇散文、一首古诗或一段叙事,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乃至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阅历,而且有助于提升人生感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对健康审美趣味、文学修养、美好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一部作品经过阅读鉴赏,才富有生命。2022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部分,新《课标》核心素养凸显文化自信,强调学生语感和语言经验的积累,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审美创造,新《课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涵盖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达成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概述传统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措施,为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常以文字为介质,向人们阐述生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文学作品阅读,获得感受与体验,引起思想共鸣,得到审美与享受,可以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的认识活动,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情感、思维等活动始终参与其中,同时将作者所表达的语言艺术进行再创造,升华思想认知、提升审美标准,既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又是审美与再创造的统一。而文学鉴赏能力由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构成,是人体在语言艺术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是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新《课标》核心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部分组成,文化自信源于文学感受,语言运用源于文学加工,思维能力源于文学想象,审美创造源于文学欣赏,无论是文学感受、想象、欣赏、加工都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新《课标》核心素养,指向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为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关键。
二、现阶段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着不断探索,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各位学者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但摆在我们面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1.功利化严重
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学生厌学语文情况普遍。语文课程原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如今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昏昏沉沉,面对文学作品茫然不知所措,钟情于流行杂志、网络电子书、连环画等“快餐文化”。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文学阅读的目的更多是为应付考试,难以以欣赏的姿态走进文学,更别说文学鉴赏了,考试中遇到文学鉴赏题目,很多学生先看题目,带着问题阅读,失去了文学鉴赏的意义。这种舍本逐末的现状,导致学生思维固化,感悟、理解、创造能力日渐低下。正是因为阅读功利化的现状,导致学生文学鉴赏答题失分多。在随机的访谈中发现,一位语文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谈到自己语文学习经验时,爆出惊人语录说自己从来不喜欢语文,自己语文成绩好是因为熟知语文阅读的套路。这样的惊人语录反映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功利化现状,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刻反思,对此,教师应加强师生交流,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2.缺少氛围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在家以看电视、玩手机等为主,完全忽略孩子的阅读环境,更不会去引导孩子阅读,家长行为对孩子有较大影响。在访谈中发现,有家长会关注孩子的学习,但重点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也有家长会要求孩子多读书,但仅要求孩子多看书,对看什么样的书不做要求。同伴之间也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初中阶段的学生彼此之间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喜欢阅读的同伴,可能会带动周边的同伴阅读,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喜欢玩游戏,闲暇时间以玩游戏为主,同伴之间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极少数的学生有阅读的习惯,但这点好习惯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影响下消磨殆尽。究其原因和学校、教师的忽视有莫大的关系,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被教学负担牵制,根本抽不出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为此,有学校提出每周安排一个班一节阅读课,以自由阅读为主,这种无计划、无主题的阅读,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访谈发现,学生经常将阅读课当作一种放松、娱乐,阅读氛围的丧失,使得多数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制约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
3.缺乏科学指导
教师在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科学指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一刀切”地对待学生,使得文学鉴赏课堂中,教师早已进入意境,却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所推崇的审美观得不到学生的响应,甚至导致师生思维的脱节,使得文学鉴赏教育失去了意义。其次,在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教师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参”内容教学,长此以往,毫无创新,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仅停留在记忆、练习、思考层面上,学生失去主动感知语言艺术的机会,根本不明白何为鉴赏,如何鉴赏,为什么鉴赏,更不会明白文学创作。最后,缺少针对性的指导,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鉴赏重点、技巧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成不变,不分体裁,照本宣科。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体裁,把握重难点,形成不同文体的鉴赏方法、思路。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
新《课标》核心素养由语言的构建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创造、文化理解传承四部分构成,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复杂,鉴赏创造承上启下,是思维发展的升华,又是文化理解传承、文化自信的基础,针对阅读氛围不良、科学教学指导缺乏、阅读功利化严重的现状,应从改变阅读课堂教学入手,加强学生文学鉴赏方法技巧的培养,注重课外阅读指导。
1.改革阅读课堂教学
扭转学生阅读功利化现状,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近阅读、走近文学,这样才有机会走进文学鉴赏,才有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课堂是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主战场。据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可采用讲故事、设问、案例等方式导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导入语目的在于启迪,应尽量简短精悍。例如,七年级有一篇《丑小鸭》课文,很多初中生都听说过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再次走进这篇课文呢?学生阅读过《丑小鸭》,但不一定认识《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我们可以从这篇课文的作者入手,从作者的身世讲起,引出安徒生的经典语录“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哪些段落或哪些语句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丑小鸭》。进入正式课堂后,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持续激发学生。现代多媒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选择贴近生活的作品给予学生直观的刺激,拉近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在《安塞腰鼓》的课堂上,不妨让学生一同感受安塞腰鼓表演,在《吆喝》的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听一听真正的京味。课堂完成后,可以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尤其是初中生,内心渴望得到认可,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回应,教师都应给予客观的评价,这种客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2.文学鉴赏能力方法技巧的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不仅需要对作品的美进行欣赏,还需要学会理解作品、思考实现美的方法,学生需要具备领悟创造美的方法技巧,以此形成鉴赏方面的理论系统。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相关鉴赏知识,在练习中巩固鉴赏知识,教会学生区分不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些都是作者抒发感情、表达美的手段。在鉴赏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形象思维方式,加强鉴赏知识原理的呈现与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知识内部之间的关系,梳理内化形成知识体系。如在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春花图的精彩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展现了春天花儿们的特点。通过对比学生作品与《春》中的描述,学生可以发现哪些写得更好?为什么写得好?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将鉴赏知识内化,学生真正形成鉴赏能力。有学者指出,写作训练是学生鉴赏知识内化的最好手段,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描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春花图,借此可让学生以此手法、表达方式写一段自己心中的春景。
3.课文阅读指导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达成离不开学生丰富的阅读,同样,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为此需要不断阅读。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教学阅读负担已经非常大,如何在浩瀚如烟的课外读物中选出一本符合学生的课外读本呢?这时课内文学为课外阅读指明了范围,可借助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大大缩小阅读范围,对教师而言,可通过课外作品导读了解学生所读课外读本,以此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定不要出现学生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去找教师沟通交流阅读心得,而教师却一无所知的情况,这样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本,指导学生正确有效阅读,这里的引导不是强推,而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更为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边读书边做笔记,边读书边查阅,遇到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可以写一写,提升鉴赏能力。如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城边的小豆豆》,学习了《孤独之旅》,可以向学生推进《草房子》。最后,正确的阅读方法,要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遇到优美的句子、词语等要进行勾画,遇到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可以摘录,遇到喜欢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制作卡通人物或撰写心得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通过讨论、交流、资料查阅等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内容: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结合实际,在概述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意义的基础上,从现有的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现状出发,以改变阅读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方法技巧的培养,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达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贺永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必要性与措施分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年第1期。
[2] 年忠《走进文本,解读意象——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家长》2023年第4期。
[3] 彭红霞《数字阅读时代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文教资料》2019年第3期。
[4] 李欣蓓《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研究——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20年第7期。
[5] 刘阳荷《文学教育视角下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文建设》2021年第9期。
[6] 王玥《现当代文学的文学鉴赏与理想价值追寻——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热带作物学报》2021年第9期。
[7] 上官云珠、李祖祥《新世纪以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小学语文能力目标嬗变及其教学启示》,《课程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
[8] 袁婷《基于小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培养的“五环三式”教学范式实践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