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闫长伟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的教、学与评割裂,尤其是评价的单一滞后性所做的修正。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然后从结合课程目标,制定科学计划;贯彻因材施教,选择恰当方法;注重多元拓展,完善教学体系;组织趣味活动,激发探究兴趣;创新审评体系,注重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对“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写作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写作课程是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幼,思想比较稚嫩,在写作方面未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将高效的教导、精准的评价与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评一体化”授课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地优化写作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够全面

有些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课程时,只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巩固基础知识、练习修辞手法上。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只从写作技能一方面入手,还要兼顾学生的积累、观察、想象等多项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小学生只能按照固定模板仿写,不能有效融入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范围存在局限

当前,部分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写作视为独立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反复地在纸面上练笔。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的习作体验不佳,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尚幼,对新奇的事物会抱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会产生抵触心理。当下,仍然有许多语文教师缺乏良好的创新意识,多采用传统的方式完成写作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写作课程平淡无奇,从而不断消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质量。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课程目标,制定科学计划

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时,应当先以课程目标为先导,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需要针对写作课程的具体内容,深入探究可行的教学思路,并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学后评价三方面入手,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地设计写作活动,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整体质量,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写作训练方向。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教学为例,本节习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描述一个自己十分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地方。叙述过程要有理有据,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写作主题,为学生发放导学案。通过导学任务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参考任务完成自主学习,再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由此,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评”闭环,充分发挥“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比如,导学任务如下:1.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什么样的地方才叫好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该任务旨在导入教学主题,为后续的写作任务做好铺垫。2.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推荐好地方?该任务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创作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比如,从景观方面推荐,从好玩的程度推荐,从美食特色推荐,从风土人情推荐等等。3.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知名作者的场景描写片段,并引入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与其形成群文对比。并提出思考问题:老舍、巴金等知名作者从哪些方面推荐心目中的好地方?小作者在作文中抓住了哪些内容描写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不一样的写作创意?该任务旨在提供成功的写作案例,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让学生在借鉴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写作切入点。4.你准备推荐什么地方?你会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个地方?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描述这些地方的优点?完成写作后,与同学相互传阅作文,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找出文章的不足,将其修改完善。由此,通过导学任务的层层推进,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导,辅以教师指导和综合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高效的写作学习技巧。

(二)贯彻因材施教,选择恰当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思路,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写作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文学基础、想象能力、写作思维、兴趣爱好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同一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会出现明显的高下之别。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一些不擅长写作的学生会在每况愈下的状态中丧失创作热情。叶圣陶曾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不应沿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的教学为例,该写作课程有两个教学要点。其一,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掌握科学的观察技巧,能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其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养成定期记日记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将教学目标有效落实。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层次上制定培养方案。比如,学困生大多对事物的观察不够认真,在写作学习中会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教师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教学合作,在家中加强监督的力度,督促学困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等生的各项学习能力比较中庸,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集思广益的学习环境。鼓励中等生在组内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经验,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优生的写作基础、写作思维比较出色,教师可以给予其充足的自主学习权,鼓励学优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观察笔记。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制定写作训练计划。比如,对性格比较稳重、观察认真的学生,可以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对性格比较浮躁、观察不仔细的学生,可以先使用电子设备,将事物拍摄下来。通过回放视频和图片,观察事物的细节。最后,学生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也一同记录下来,总结自己遇到的困难,分析哪些地方获得进步,再将结果统一上报给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写作学情是否发生变化,再针对性地调整训练方案,从而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全面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注重多元拓展,完善教学体系

写作不应独立存在,而是要与听、说、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出“1+1>2”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摒弃陈旧的写作教学思路,通过拓展教学,丰富写作教学的层次。以阅读与口语交际为载体,融合写作教学,在完善“教—学—评”一体化写作教学体系的同时,给予学生新奇、刺激、丰富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创新“教—学—评”一体化写作教学:

其一,口语交际与写作的相互结合。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设计创作主题“如果我穿越成……我会……”鼓励学生创作情景剧本。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神奇宝贝》这部动漫,教师可以将这类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假想自己成为神奇宝贝世界的一员,进行各种紧张刺激的探险活动,并将自己想象的探险经历以对话的形式记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来。除了幻想式的创作以外,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比如,有些学生游览过某个知名的景点,语文教师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真回想自己的游览经历。同时,要求学生扮演小导游,用有条理的语言,将游览过程叙述出来。最后,教师再从专业的角度入手,指出学生创编的剧本有哪些不足之处,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二,阅读与写作的相互结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平时的阅读喜好,为其推荐经典的读物。比如,喜欢童话的学生,教师为其推荐《海底两万里》《天方夜谭》;喜欢科学的学生,教师为其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喜欢社会文学的学生,教师为其推荐《三毛流浪记》;喜欢历史的学生,教师为其推荐《上下五千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读写任务。比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书写批注,标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想。再比如,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书籍中的故事剧情、主要内容、人物关系。最后,学生们可以相互传阅书写的批注与感想,通过群策群力的相互评价,达成“以评促学”的目的。

(四)组织趣味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单纯的写作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若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这片小天地,去更为广阔的世界了解新颖的事物,充分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贯彻理实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写作训练的积极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组织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访家乡,了解当地的名人名事。比如,家乡有一处地标建筑,是知名的网红打卡地,给家乡创造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调查结果,分析这个地标建筑在二十年后是否还能保持良好的知名度,还是无人问津而导致逐渐荒废。对于这类实践活动,教师应当让学生基于真实的线索,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断。比如,有学生认为该地标建筑在二十年后很有可能荒废,因为该学生在网络调查后,发现该地因为物价过高,导致人流量逐年减少。还有的学生认为该地标建筑依旧会保持较高的知名度,因为该地经常组织非物质文化交流活动,深得家乡政府的支持。根据学生的讨论分析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思考自己的分析结论如何写在文章中,才能体现出良好的说服力。

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即兴创作活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限制字数,要求学生用最短的语言讲一个故事,同时,为这个故事添加各种各样的标准,如恐怖的故事、搞笑的故事、令人伤心的故事等等。由此,学生们可以实时创作并朗读自己的文章,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即时评价有效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提高写作教学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灵动,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写作能力。

(五)创新审评体系,注重多元评价

回顾以往的写作教学评价,多以学生的作文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每一名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擅长之处和薄弱之处。教师应当创新审评体系,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让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首先,教师应当引入更多的评价要素。比如,作文的内容是否具体,有没有体现出良好的新颖性,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有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词佳句,书写是否工整,有没有错别字的存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规范,全文能否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有没有抒发出真实的情感。教师可以将以上标准列成表格,在学生完成写作训练之后,将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形式,找出文章中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填写结果,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短板,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计划。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写作教学过程摄录下来,于课后进行复盘。通过回放视频,教师可以回顾课堂教学的每一处细节,找出不足的环节,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查看学生是否有上课走神的问题,以评估学生的写作学习态度,让教师了解到自己布置的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喜爱。

最后,教师可以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写作学习感受。比如,你擅长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是否养成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平时在读书时是否会记笔记?写作前是否会认真查阅资料?写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平时学习时,遇到某些有价值的案例,是否会主动记录?由此,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后续的写作教学提供良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丰富写作教学的内涵,增加学生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反思,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自身的不良写作习惯与写作问题,迅速加以纠正。这既能推动写作教学模式的革新,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写作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莉莉《“读、写、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育界》2023年第23期。

[2] 王珍瑜《“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家长》2023年第18期。

[3] 陈美珍《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现读、写、评一体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6期。

(闫长伟,1974年生,女,汉族,江苏新沂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