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 马海霞摘 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操的重要学科,应基于地方特色,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以广河县为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具体阐述广河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旨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传承 创新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育人功能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重点研究的话题。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挖掘周边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容量,优化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它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文化类型,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类智慧,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从地域特色出发,形成特色的语文课堂,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强化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主要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品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现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具体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熟悉家乡的文化演变史。学生在具体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开阔文化视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素养;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各领域正在齐心协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体系。复苏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国人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深化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这样学生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真正承担起复苏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特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够激活语文课堂,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新《课标》背景下,育人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从学生熟悉的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体验,使学生在文化的诠释下深入理解语文课堂的内容,体验语文学习过程,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其次,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则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打开教学思路,增长教学见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融入新的教学思维,探究最佳的文化体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最后,建构地方特色课程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需重点研究的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能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处理,建构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出发,体验语文课堂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全面感知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能提升语文课堂的实用价值。
三、挖掘广河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1.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广河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3500年。齐家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考古学家在齐家文化所分布的地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及挖掘工作并发现了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威武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西山坪遗址、临潭磨沟遗址、隆德页河子遗址等等。其中齐家坪遗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家文化也得名于该遗址。2016年10月齐家文化专题博物馆在齐家文化广场落成,馆内4个展厅共陈列了480余件陶器、玉器、铜器、骨器及石器等文物。丰富的科研资料及真实多样的文物将千百年前黄河流域的夏朝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2.民间谚谣
民间谚谣是广河人们语言文化中的代表。广河先辈在生产生活中将生活现象、风俗习惯、人情世态及思想情感提炼成精炼的语言,一代一代传承给后辈。如广河县自古流传着“典田千年有份”的谚语,字面意思为典当后的田产即便千年之后典当者仍然有分。这句谚语源自广河县的典当文化,即典当者一直拥有典当物的所有权。又如广河县流传着“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的谚语,意思是有钱人买地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田地的状况,除了不买贫瘠、缺水之地,也不能买总是发水的河边地,避免年年遇涝灾;有钱要娶妻,不能娶被人休掉的妻子,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这些民间谚语不仅是后人追溯先人生活的依据,也是先人留给后辈的生活经验。除此之外,广河县还流传着诸多民歌、歇后语,与民间谚语共同组成了优秀的广河传统语言文化。
3.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分支。广河县流传着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如《姣姣女》《放羊娃与牡丹花》《石郎倌》等等。在民间传说中,后人不仅可以听到很多有趣动听的故事还能挖掘广河县的生活习俗及地域文化,感悟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些美好的传说以朴实生动的民间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河县的民间故事能丰富后人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动力。如《放羊娃与牡丹花》讲述了善良的放羊娃将被丢弃的牡丹花种在了家门口,日复一日悉心照料浇水,最后牡丹花化身成人报恩的故事。这一民间传说歌颂了善良朴实的放羊娃,告诉人们好心必然有好报。广河县的民间传说将广河文化推广开,也为历史悠久、美丽而有内涵的广河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四、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1.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扩充语文课堂容量
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实的课堂容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认识语文世界的千姿百态。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以更多优秀的相关素材扩充课堂容量。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这种状况下课堂容量明显具有不足之处。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诸多优秀的人文文化,其内容与语文学科知识有颇多相通之处。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能为语文课堂提供更多优秀的学习资源,诠释语文课堂的主题,扩充语文课堂容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选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设计文化研究方式,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语文课堂中的书法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引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彩陶艺术。齐家文化中不乏一些图文并存的彩陶作品。这些工艺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汉字的形成及寓意,还能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提升。比如,在书法学习中练习“蝉”字时,教师可以展示齐家文化蝉纹彩陶罐,组织学生欣赏作品的流畅的线条、精美的蝉尾图案、绚丽美观的色彩,感知彩陶物品所体现的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内涵。通过观察彩陶罐,学生可以发现夏朝人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已经不止注重其实用性还会注重形状及色彩的美观。在图案观察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蝉”字颇有好感,其寓意为官者清廉,经商者聚财。因此,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扩充语文课堂容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古诗词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习古诗词文化能带领学生追随古人的足迹,探索人的生活方式,体会古人的智慧,领略古代的精神文化,进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大量的古诗词文化,将这些古诗词文化内容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能为学生提供深入研究古诗词文化的材料依据,带领学生深入感知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将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谚语、歇后语融入古诗词学习中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河州花儿》中的唱词。《河州花儿》是广河民歌的合集,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该诗歌合集中收录了诸多结构美、韵律美、画面美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优势。比如,在研究学习比喻在古诗词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入《河州花儿》中的《杏花二月天》这首诗歌,歌词中奖“麦苗儿”比作“绿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麦苗儿的旺盛。学生能深刻体会古诗词中比喻的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在学习赋这种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引入《杨家将》。这首民歌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杨家七郎、佘老太君及穆桂英等主要人物的故事。学生能在这首歌曲中读到赋的表现手朴实的表达效果。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古诗词文化,深化对古诗词文化的研究学习。
3.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充盈学生课外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任务。阅读能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良好的阅读能力能是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必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便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广河民间故事结合当地的特色描绘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鲜活的大众形象,讲述了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这些精彩的民间故事能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使学生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成长。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安排学生阅读广河民间故事《姣姣女》。当姣姣女受尽公婆的虐待时学生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当姣姣女与丈夫团聚时,学生会为之欣慰欢心,当姣姣女与丈夫双双变成蜜蜂时学生又会生出悲悯之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趣味性,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共同交流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这样学生能就阅读内容展开深度交流,从而巩固课后阅读成果。借助广河民间故事的力量,教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语文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点探索的教学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它能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主动内化语文知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广河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文化遗址,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了真实的材料依据。借助广河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齐家坪遗址。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搜集该遗址的相关资料,对齐家坪遗址进行更多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具体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觉得这些骨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古人是怎样佩戴这些牙饰的呢”“被誉为‘中华第一镜’的齐家文化铜镜是怎样制作成的呢”等等。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进行文物观察欣赏,一边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不仅能积累更多的语文学习素材,还能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及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助力小学语文课堂的转型。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地方发展留在历史中的印记,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发挥文化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鲜活真实的生活素材。借助地方优秀文化,教师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能以具有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涵养学生的人文品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真光《非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的研究——评〈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现实与超越〉》,《语文建设》2022年第16期。
[2] 施小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邹金英《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以福建清流地方文化为例》,《语文新读写》2022年第10期。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广河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X [2023]GH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