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陈毓虹摘 要: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无声语言,是指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四肢动作等身体部位的相互协调来传达信息,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由于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词汇量,教师必须通过表情动作等一些无声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语言。本文简述了肢体语言的定义及表现,详细论述了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引起小学语文教师关注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指导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关键词:肢体语言 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仅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无声语言作为对有声语言的解释补充。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肢体语言的含义
1.肢体语言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艾得华·霍尔在他的《无声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义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无声语言是指由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它除了包含有声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之外,更具备解释和强调等独特的作用。
2.肢体语言的表现
谈到肢体语言,我们势必会想到很多动作所代表的含义。例如,眯着眼,则代表厌恶和不欣赏;点头,代表赞成和欣赏;摇头,代表反对和震惊;鼓掌,代表赞成和高兴;环抱双手,则代表防御和不信任;搔头,代表迷惑和不相信。使用肢体语言进行交际时,当事人在多数时候经常不能意识到。正因如此,心理学家常通过注意当事人的肢体语言对其进行观察和判断。根据美国调查研究表明:在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90%以上的有效信息是靠无声语言(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进行传递的。
二、小学语文学习的理论基础
1.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适应环境,保持有机体和周围世界的平衡。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出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要求,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时,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决定去怎么学习。教师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创建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但仍然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将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并以此让学生跟着模仿,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一些抽象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它们的直观特征,运用身体动作,将抽象的词语以具体的动作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呈现新词语—春天:由于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代表着青春和朝气。此时,教师可以将双手上托,手掌相对,微微向外弯曲,代表生物发芽、生长。夏天:由于艳阳高照,教师可以做出擦汗,扇风等动作,表示天气很炎热,寓意夏天的来临。秋天:由于秋天是树叶凋零的季节,教师可以将双手从上到下扭动,表示树叶的飘零,寓意秋天来了。冬天:由于冬天是严寒酷冷的季节,教师可以将双手齐举,同时向两边摆动,表示西北风呼呼刮过,寓意冬天的到来。教师紧抓这些词语的特点,能够将抽象转换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便于学生感受理解语文,加强师生交流,创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运用肢体语言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实验中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可见,肢体语言在语言传递中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课堂教学,将文字信息以生动、形象的动作展示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创设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情境。好的课堂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相关情境获得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语言的学习以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对方理解为目的。能够听懂对方说的话,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语言基础较薄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多小学语文教材都会将口语交际作为单元练习。这时,教师如果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跟学生交流,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强化学生的表达意愿。
3.运用肢体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他们主动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他的每一个眼神、动作,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要是能够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做动作,这必将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教师传达信息的理解,来缓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势必能够比单纯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预备铃声响起之后,教师可以进入教室使用眼神使学生安静下来,这比单纯呐喊“安静”效果要好。而当教师要停止某项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拍手两下,然后做出停止的动作,这比单纯大喊“停”的效果要好。另外,在教师讲课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往往更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或者做小动作。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眼神或者动作加以提醒,这样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不耽误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语言学习以发音为基础,拼音的学习是学习语言的第一阶段。学好拼音是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教师应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利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穿插拼音训练,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感知拼音发音,循序渐进。由于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小学语文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并且以身体语言辅以拼音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拼音的正确发音方法,进行正确发音。小学语文教师在拼音教学过程中,初次使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可能会让个别学生大笑,并且羞于模仿,但孩子们很快会发现通过这些夸张的动作,语文拼音发音变得更为形象具体了。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孩子们便于模仿训练和掌握正确发音的方法,进行正确发音。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小学语文拼音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小学语文教师利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拼音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仅仅是一些很抽象的文字,他们很容易就忽略了它们的出气力度。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口型,并且拿一张纸放在双唇间,让学生感受纸张的轻微颤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发音的力度,又避免了学生发音“拖沓”的现象。再如,ao的发音:舌位由低到高,口形由大到小,注意将音发足。由于舌位是在口腔的里面的,学生不能很容易就观察到舌头的具体变化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舀水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语文中的每一个拼音都可以通过嘴型或一个手势动作表现出来,国外的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音标教学的。
2.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小学语文拼音词语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拼音词语教学时,利用肢体语言将它们具体展现出来,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个感知器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印象,更加牢固地掌握语文拼音和词语。例如,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可以通过手势来表现拼音的大小写,还可以利用“皮影戏”的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手势动作来比划拼音,使单调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具体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乐趣,又可以将拼音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记忆。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拼音的教学也是一大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书空方式,变换教学方式,吸引孩子们对语文拼音学习的注意力,便于孩子们记忆语文拼音,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可以在出示新授词语时,做出与所授词语相关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学生猜测词义。加深学生对新授语文词语的印象,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词语的理解。同时,也符合小学语文趣味性的特点。例如,在教疲惫这个新词语时,教师可以在出示这个单词后,伸伸懒腰,打打哈欠,表现出一副疲惫的样子,还可以向学生叙述一些让自己感到无聊的事件,让学生猜测词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记忆词语,提高学生能够根据相关语境感知语文的能力。在巩固一些新授词语的时候,比如“儿歌、舞蹈”等词语时,教师可以请个别同学展示唱歌、跳舞等才艺,其余同学根据这位学生的肢体动作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既有利于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小学语文儿歌教学
孩子在童年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对小学生而言,儿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时,配上相应的表情、手势动作,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授儿歌时,给儿歌配上手势动作,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快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也会因此变得活跃。这会比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好很多。例如,教师在教授儿歌时,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儿歌拍拍手,摇摇头,伸伸腿,跳一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再让孩子们给这首歌配上自己所喜爱的动作去记忆。这既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又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的每个行为动作都会学生产生巨大冲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以有声语言为媒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但是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肢体语言,以无声语言辅助课堂教学,使它成为口头语言及书面语音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但是,教师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肢体语言,容易造成学生主观上的认知错误,使整个课堂流于形式,未免喧宾夺主。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小学语文拼音、词语和儿歌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整体感知水平。教师通过肢体语言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肢体语言使用的力度和准确度,力求做到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传递错误信息。把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使无声胜有声,让课堂教学艺术化,共同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超《莫让教学成了“四不像”——语篇阅读前导入设计的误区思考》,《语文广场:合订本》2012年第5期。
[2] 柳淑英《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曾晓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科技信息》2011年第35期。
[4] 章文珍《让肢体语言为小学教学增效》,《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2期。
[5] 杨丽萍《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运用肢体语言》,《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陈毓虹,1992年生,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