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的高效课堂

作者: 张哲毓

摘 要:“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提升课堂语言组织能力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出发,结合部编版1—2年级教材课文,深入探讨了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减” 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 课堂语言组织能力

当今社会,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减负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方法,以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是四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灵魂,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手段和支撑,教学评价是教学的反馈和保障。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贯穿于这四个环节之中,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双减”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与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如何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运用语言组织能力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却是一项需要技巧和方法的任务。

1.目标明确与语言组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它应该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能够让教师清晰地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3》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认读和书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插图中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汉字认读和书写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描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记住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目标传达与语言组织

教学目标的传达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语言组织能力,将教学目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在传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清晰简洁、有逻辑性,同时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目标形成深刻的记忆。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以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的寓意和应用价值。

在传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描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记住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递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内容与语言组织能力密不可分。

1.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语言组织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语言组织能力,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呈现和讲解。

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拼音》为例,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拼音认读和拼写能力。为了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拼音的基本发音和书写规则,然后再通过拼读练习和阅读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儿歌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至关重要。“精湛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点。

2.教学内容的传递与语言组织

教学内容的传递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语言组织能力,将教学内容有效传达给学生。在传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清晰简洁、有逻辑性,同时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为例,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诗意和情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

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记住。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与语言组织能力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优化整合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同时,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手段和支撑,它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创新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同时,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方法与语言组织能力密不可分。

1.创新教学与语言组织

创新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和整合。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语言组织能力,将创新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呈现和讲解。

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彩虹》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彩虹的成因和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彩虹的成因和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彩虹的变化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参与与语言组织

引导学生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引导参与过程中,教师需要使语言具有鼓励性、引导性和启发性,同时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拍手歌》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拍手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技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拍手游戏。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

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运用鼓励性、引导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与语言组织能力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创新整合等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呈现,同时运用鼓励性、引导性和启发性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该多样化、全面化,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价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评价与语言组织能力密不可分。

1.评价作用与语言组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集中于跟踪和提高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习惯或培养元认知技能。教学评价具有多种作用,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语言组织能力,将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呈现和讲解。

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小组讨论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评价结果,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反馈与语言组织

教学反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语言组织能力,将反馈结果进行有效呈现和讲解。

在部编版教材二年级《找春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春天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反馈方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在讲解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对教学进行反馈。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反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春天的景色或者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通过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对教学进行反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春天的特点,并派代表进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春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对教学进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春天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评价与语言组织能力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教学评价进行呈现。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当今的“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必备的基础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运用清晰的语言来描述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学习重点。其次,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呈现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只有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慧靓《“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建构》,《亚太教育》2023年第12期。

[2] 韩蕊芯《“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2023年。

[3] 李平《初中专家型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