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策略

作者: 邓义

摘 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包括选用合适的教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和情感投入等。通过实践验证,这些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当前,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人教版教材为背景,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培养,强调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品位等方面的提升。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强调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知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强化课外阅读教育,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文本的选择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科素养培养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意识,可以使学生对祖国形成更加深刻的认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融入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共同体意识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员,应该为之努力奋斗。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团结,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教学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凝聚力的内在支柱,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如勤奋、团结、友爱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

二、如何在教材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教材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教材的选择上,优先选用那些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也可以在教材中穿插介绍中华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英雄和先贤事迹,通过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先贤的事迹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共同体意识。

选用反映多民族融合的教材内容,引入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融。教材中可以选用既反映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发展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活动,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举办民族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理解,进行写作、创作,让学生在作品中反映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理解。

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1.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要遵循合适的原则选用合适的方法。

从原则来看,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特长、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受益。还要以任务驱动,情境导向,可以设计具体任务或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注重情感投入,产生共鸣,创设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投入中获得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整合性设计,跨学科融合,可以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综合性认知。要互动交流,师生共建知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

从方法来看,首先要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偶尔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所学内容。也可利用游戏元素设计教学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也可安排学生参观实地,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对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下学习。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更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

2.具体的活动示例与效果分析

活动一: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了解该节日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通过制作手工、表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亲身体验并分享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

活动二:名人故事分享,每周选取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位名人的事迹和精神风貌,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分享,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三:民间故事创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可以是传统故事也可以是家乡的地方传说等,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可以改编故事情节、添加个人想法,最后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和创作,深入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努力和成果,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活动四:地域文化探索,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所在地的特色文化,可以是民歌、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制作海报,让大家了解各地的地域文化。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各地的多样化文化,也能增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调查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展示能力。

以上活动示例能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提升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投入

1.营造情感互动的教学氛围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情感互动的教学氛围,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历史相关的内容,通过教材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运用故事情节引发情感投入,选取具有感人情节的文学作品或故事,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是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的经历,也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后以文字、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分享给全班同学。

平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情感化教学活动,设计情感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互动。鼓励学生在讨论、作文等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尊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以真诚的情感投入,倾听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选用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优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通过教材或其他途径,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成就等,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和文化传统。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名人、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为民族作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民族文化展览,或者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平时多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在相应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与庆祝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可组织演讲比赛或创作活动。学生通过演讲、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成就,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民族的伟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对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策略实践与效果评估

1.实践案例介绍

为了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决定开展一项以《百家姓》为载体的传承活动。

活动设计:首先学习百家姓历史,在语文课上,教师结合《百家姓》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百家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进行姓氏探索小组活动,学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姓氏,进行调研,了解该姓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等信息。学生利用调研结果,制作姓氏家谱,包括姓氏的由来、重要人物的事迹等,并在家庭中寻找与该姓氏相关的故事和传统。在制作完成后,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姓氏家谱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了解家族历史。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个百家姓文化展览,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姓氏家谱,并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让全校师生都能了解各个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效果评估与总结

通过《百家姓》传承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活动中,学生与家人分享姓氏家谱,这不仅让家人们更加了解家族历史,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通过百家姓文化展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使学校的文化传承氛围得到加强。师生们共同展示各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一个共同传承的文化氛围。

学生们需要在小组内进行姓氏调研、制作家谱等活动,锻炼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参与调研、制作家谱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深入了解姓氏历史和文化,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百家姓》传承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文化传承氛围的建设。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为学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探讨与实践验证,我们发现选用合适的教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和情感投入等策略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策略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爽《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研究》,湖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白雨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研究》,北方民族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3] 黄梦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Y市为例》,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邓义,1972年生,男,汉族,甘肃临潭人,大专,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研究——以碌曲县藏族小学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3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