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永军

摘 要:为减轻学业负担,将自主空间还给学生,“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的助推下,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在概述“双减”政策下大单元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大单元教学模式,为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出台,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确保学生校内学会学好,强调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单元教学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以课程主题为线索,采用单元教学,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对比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切合“双减”政策要求。基于此,本文在概述“双减”政策下大单元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大单元教学模式,为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完整的单元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整合课程知识,强调学生自主动手、动脑获取完整知识。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大单元教学进行界定,有研究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以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学习故事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相当于一个微课程,指向一个素养。也有研究指出,大单元教学是按照课程实施目标,将课程内容按学期或学年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教师按照学科学习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总的来说,大单元教学是围绕语文课程目标、内容,通过划分单元实施教学、评价的完整教学,其本质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

二、“双减”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课堂的引导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课本、与课堂、与师生对话,提高课堂生命力,为“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发力。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单位,以“教材”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大单元目标的达成,切合“双减”政策理念,优势明显。

1.符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组合形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为大单元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单元结构上来看,教材单元中设定的内容主题相对集中。从内容设置上来看,每个单元均由阅读部分、写作部分组成,为实现大单元整合提供了便利,通过单元主题整合,将分散的知识点、要素融合到一起,再通过联系实际,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2.有利于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逐一开展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相对分散,无法形成体系。通过大单元教学,教师创新性应用教材,将课程教学由单篇转至大单元,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3.有利于学生展开对比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单篇课文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方法,但学生统一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方法相对有限,学习效果有限。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单元内多篇课文的学习,使之形成多条相关主线,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课文之间的不同,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方式方法。

4.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效率普遍偏低,教师往往通过多个课时教学,才可完成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的课程教学,教学上出现“头重脚轻”现象。而通过大单元教学,以单元整体展开,学生通过整体对比、整体分析、前后贯通,先后完成多项教学任务,掌握多方面知识,能够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5.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教师们都拥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各种原因使得他们缺乏主动探索精神。随着汉语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语文在学生考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强化国语的重要地位。通过大单元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大单元模式的探索、分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更教学理念,未尝不是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式。

6.促进素养的整体发展

大单元教学能够突破有原有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将碎片化的教学整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教学历程,在完整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单单是某个学习行为,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理解、运用的整个过程,教师教学格局扩大,站位角度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以大概念、大任务为出发点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而导致的“见书不见人”的传统做法,强调教师的站位。教师的站位提高了,教师通盘考虑学生学习历程,通过大概念,创设大情景,实施大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要求

“双减”政策以减负提质为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高效学习。教师应以此为依据,锁定大单元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应摈弃烦琐内容,精简课程内容,将单元中的共性内容精简融合,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学习启蒙作为主题,包括自然启蒙、生命启蒙、经典文化启蒙,据此教师可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获得自然启蒙,从《海伦·凯勒》中获得生命启蒙,从《论语》中获得文化启蒙,层层推进,在自然和生命启蒙中,寻找文化启蒙。在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中,可将《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思路、复述全文;课程目标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中人生哲理,进行融合,形成大单元教学目标: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全文,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体会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其次,为达到“双减”政策的下的提质目标,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进行单元知识的有效重组,利用多方串联方式,构建有品质的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时间线、空间线、思想线的梳理,使学生形成多方关联。

四、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流程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完备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做好课程规划,全方位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1.提炼大单元主题

“双减”背景下,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划教学主题”,但大单元主题有别于教材单元主题,需要通过对整本教材进行分析,提炼形成大单元主题。通常来说,初中语文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确定大单元主题,一是根据初中教材人文主题,依据教材编排逻辑,确定大单元主题。二是依据教材内容,立于现实生活,构建形成与教材相联系的大单元主题。三是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性,确定大单元主题。结合教材、社会生活、学生兴趣形成的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为后期初中语文大单元目标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使得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更合理。

2.明确单元目标

确立大单元主题后,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初中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指明方向,为此,大单元教学需要在初中语文课标的基础上,将其转换形成可操作性的大单元目标。另外,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为此,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身心发展特点,设立大单元目标,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据此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大单元教学目标离不开教材,教师需要充分考察教材内、外结构,考察大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开展。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活动中,确定锻炼普通话发音、朗读能力,培养默读习惯的教学目标,通过解读教材,找到相关教学内容《猫》《动物笑谈》《狼》 等,按照主题,梳理形成文本,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3.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落实大单元目标的基础,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统合单元内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大单元目标教学内容。大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方面按照教材原有单元组织大单元教学,以此为基础,分析重难点,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形成有效衔接。另外,教师可打破原有的教材单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重组、整合教材内容,确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按照大单元教学目标,以目标统领内容。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挖掘教学内容、主题、手法之间的相互关联,勾连相似之处,重组形成大单元教学内容。按照文化脉络进行重组,在挖掘单篇文本的基础上,以内在文化脉络为线索,重组大单元内容。

4.设计实施抓住重点

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抓住重点,精准课堂生成尤为重要。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课程教学要求,突出主题,应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生成精准课堂,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单元重点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表达分析等,教师应结合单元重点开展教学,如通过某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达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某个单元的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5.培养自主能力

“双减”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属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挖掘自身潜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尤为重要。大单元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性学习,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来走去,而是在学习任务引导下,主动积极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以学生为主线,也不是以内容为主线,与以往那些按照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的路径不同,大单元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线,选择和重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自主探索。在开展语文大单元教学过程中,以任务群为中心,以任务群驱动,创设教学情景,在情景和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大单元教学,将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以七年级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以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为主,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先设计相关的指导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思路,在《皇帝的新装》中可设置:为什么皇帝会上当,这样的骗局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

6.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既能够帮助学生查找不足,又能够为教师提供调整策略。大单元教学评价应立足大局观、整体观,要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由教师、班主任、班委、家长、学生等组成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此为评价的内容,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突出多样化评价标准,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所区别,体现大单元评价的层次性,真正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实施阶段测试。初中语文大单元评价应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阶段测试数据为依据,强调多样化评价。大单元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开展进阶测试。评价完成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教学改革做铺垫,教师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内容、实施过程、课堂等方面进行逐一反思,为教学持续改革提供保障。

“双减”政策为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带来诸多益处,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次突破性尝试。为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大单元教学活动,从教学站位、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积极响应,转变思维,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提炼大单元主题、确立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抓住重点、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做好教学评价与反思,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奕萍《“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以“函数教学”为例》,《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1期。

[2] 陈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探寻》,《考试周刊》2023年第27期。

[3] 吴月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探寻》,《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年第5期。

[4] 薛飞燕《初中大单元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中学语文》2023年第18期。

[5] 王春宝、吴如厂《多层级连锁问题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江苏教育》2023年第24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