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栗文君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持续优化教学思路,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此强化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方法上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评价上更多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提供有效的助力。因此,新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师有必要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提高语文教学工作成效。
一、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处在身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各种事物,他们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也相对广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生活经历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2.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双方要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教师需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关注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水平。例如,在传授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对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有效设计,进而强化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片段:“当看到中国国旗徐徐升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随后教师再讲述中国国旗升起时所经历的过程:第一步:升旗手抬起国旗;第二步:升旗手在国旗下敬礼;第三步:升旗手举起国旗并绕场一周;第四步:升旗手整理好国旗后向国旗行注目礼。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一些问题:“你觉得这段视频片段中,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中国国旗升起时很神圣、很庄严?”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指出:“你刚才说的这几点都是五星红旗的象征和标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五星红旗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是中国人》一课吧!”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欲望。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实况形成一定的了解,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
例如,在进行《故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了解到班上有位学生叫“闰土”,他经常带着同学们在田间玩耍。从课文中可以看出,闰土与鲁迅有很深的感情。教师在课前可以先了解到班上这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并和他进行深入交流。教师通过与这位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到他对文学和语文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这位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内容。在这位同学朗读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和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也能当作家”“我也能成为文学大师”等话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描写闰土家庭背景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先在班上随机抽取两位同学作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一组同学讲解时另一组同学可以提问并与其进行讨论。运用游戏教学的媒介,学生可以享受学习知识的氛围,有效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重视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情感教育的方式来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予以激发,有效强化学生吸收语文学科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进行《最后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希望”“期待”“思念”等词语,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理解来对情感予以表达。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感受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范进中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范进中举之后的心理变化。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讲解范进中举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让他们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最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变化,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之下,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平台将多元化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并设置一些音乐,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有效解读文本内容,也能够强化教学成效。例如,在学习《春》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春天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着对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对文字、文学的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解读文章内容与背后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走进作者笔下的那个年代。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故乡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对故乡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在学生被文章所感染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我们却要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学会珍惜和平与安宁、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保护自己。那么,你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5.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关于春天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春天的天气、春天的颜色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父亲与儿子两个角色进行扮演,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角色互换,体验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内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直接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与交流活动,让他们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这种互动交流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综合能力。
7.重视朗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如抒情类课文一般要进行激情朗读;议论类文章则要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类课文一般要让学生自由朗读、配乐朗读。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进行理解和记忆。如《春》一文中有许多长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再结合朗读的形式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在讲解《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讲解《社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8.注重课后延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在课后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对课文《我有一个梦想》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竞赛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语文教材的整合和开发,将课文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文教资料》2013年第23期。
[2] 何丽夏《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的有效性》,《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7期。
[3] 吕思彬、王玲《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南北桥》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