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策略

作者: 王媛媛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双新”视域下,有序渗透劳动教育,对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大有裨益。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融合 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教育重任,需联动校内外,单篇教学与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相结合,多措并举,实现育人功效。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又一抓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引领新时代义务教育语文教学顺应时代大潮稳健前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为关键,更注重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及文化自信的建设。语文学科的活水源头就是生活,这与劳动教育又有天然的关联。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素材,激发了语文学习的活力,又具有立德、启智、强体、育美的全方位育人功能,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变学生对劳动教育片面的认识

大多数农村学生对农业劳动教育,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与贫困,不求上进相提并论。从而忽略了劳动中蕴含的劳动品质,如勤劳、善良、踏实、淳朴、坚韧、毅力等,学生也很难正确审视其审美意义,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无法提供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心底里鄙视劳动。在语文渗透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从而改变目前的劳动教育状况,实现既定育人目标是格外重要的。

(三)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联动校内外,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任务群及大单元教学、在听说读写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劳动教育类资源本就是语文学习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实践中,挖掘劳动类文章、音视频资料,使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整合劳动群文

新《课标》强调,要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整理和加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读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整合劳动群文,进行劳动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育人既定目标。教师要熟悉单元内容、单元主题、单元教学目标,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从而实现既定单元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概述第一段内容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据此,教师可以初步挖掘四位主要人物: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在文中共同的劳动品质——淳朴、善良、能干等,然后在同中求异、根据不同的劳动表现的劳动品质,结合单元概述第二段的学法指导(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角度选择方面把握重点关键句意蕴),将“劳动人”群文阅读任务单设计如下:

1.通读四篇文章积累字词。

2.再读四篇文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3.思考:四篇文章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各有怎样的劳动品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围绕其品质的段落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

4.四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找出文中有关描写他(她)的关键句,阐述理由。

5.假如举办“劳动人最美”颁奖晚会,你作为主持人,请给“最美劳动人XXX(以上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颁奖词。

以上五个任务,紧扣单元概述及每篇文章的预习内容及思考探究部分,抓关键人物、关键语句、在细微之处感受“小人物”,即普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经过品、鉴、赏、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和优秀品质,在向美、向善、求真、务实的道路上,携学生一路稳健前行。

其次,还应梳理“劳动物”群文素材,进行整合式大单元教学。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与杰出的创造力,感受艺术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埋下劳动者最美的种子,进而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智慧之美。在此过程中,以另一视角切入,创新学习方法,厚植劳动情怀,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又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二)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1.阅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单元的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无论哪一类,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都应在“文道统一”的大原则下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挖掘劳动教育因素,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品质塑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以《卖炭翁》为例,本文写的是“宫市”巧取豪夺劳苦人民木炭的故事,表达的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现象的鞭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凸现了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和宫使的霸道,品味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矛盾心理的无奈和酸楚。劳动人民的不易和艰辛隐藏于字里行间。千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不对等的交易,让饥寒交迫的卖炭翁,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这种心碎、绝望的感觉跃然纸上。关注关键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以角色置换的方式,切身体会统治者的残暴和劳动人民的不易。在“积累拓展”部分,第五题是: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在改写《卖炭翁》中,有学生用第一人称卖炭翁的口吻,写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过程及炭被夺之后悲惨的处境,展现了一个辛苦、辛酸、不幸的劳动人民形象,读来令人唏嘘。

在《春》一文中,开篇已营造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水、太阳热情登场。试想,在此情此景下开展劳动,该是多么惬意和充满诗情画意呀!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劳动之美。

在《敬业与乐业》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是“敬业乐业”,顺着作者的思路,细细捋顺:有业之必要,为什么要敬业、乐业,如何敬业乐业,探讨“天地间第一等人”“第一等苦人”“第二等苦人”,师生间的阅读活动在深度与温度之间徘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与学生一起探讨躺平、啃老的“罪恶”,一夜暴富,歪门邪道发家致富的荒谬,师生最后形成共识:社会人必须有业可做,用敬业和乐业帮助自己做“天地间第一等人”,起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效。

2.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新《课标》中对“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有较为详细的要求,提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特征、有真情实感,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体验,要有创意。然而,农村初中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堪忧。学生普遍生活阅历少,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也不善于把自己学到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古诗词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大多数学生极力模仿各类作文书中的桥段,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结果在作文写作中丢失了自我的真实感觉,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在作文写作中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俯下身子、放下姿态、放低眼光,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去,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实践中,写作要求为用200字给班上你熟悉的一位同学“画”肖像。笔者安排学生观察班级卫生大清洁中同学们的表现,要求关注细节,只写一个场景即可。经过一周的酝酿,同学们“佳作”纷呈,如同样是扫地,男女同学劳动时的动作、神情、频率完全不同,差异性由此展现,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写,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以“记一次劳动实践”为题目写作,教师要求学生周末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之后再写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如锄地、掰玉米、割糜子、挖洋芋等农活,体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场景,体会到父母劳动的不易。这些以劳动实践为背景的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还让学生在写作中反观生活、自己及父母,在劳其筋骨之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学生懂得了感恩,情感得到升华,为养成良好劳动品质积蓄了力量。

3.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

语文是基础性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性、主题性等多重特征,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倡导“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学语文”的大语文观,积极在综合性学习中挖掘劳动元素,进行劳动教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是以“爱国”为核心,设计了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三个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滩、数十年如一日,研制“两弹”的事迹,感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进一步挖掘生活中这样的实例,感悟伟大劳动精神和爱国精神结合的现实之美,增强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也可结合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宁的先进事迹开展劳动教育,她是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如何才能不负韶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之美,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魅力,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怀。

三、作业设计中注重劳动教育

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通过不同类型的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避免重复机械的抄写,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如教授自读课文《老王》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赏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学习前两篇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结合教科书课文旁边的批注及问题,分小组进行研读。因为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农民父亲用一辈子时间建造了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故事。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有切身体验,文中的父亲形象离学生很近。教师只需设计好研读的问题,即课内作业既可,学生分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展示。教师再以探究主题的课内作业收尾,即可完成本课学习任务。(问题:1父亲用一辈子时间建了一座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理想实现了,但身体也垮了,这样做到底值不值?2.你父辈身上有没有类似这样的故事,请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深刻理解底层劳动人民父亲的形象,解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自我价值实现后的迷惘以及人性的谦卑,还可以与影视剧《隐入尘烟》《人生》中的马有铁、高加林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得人生启迪。

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可安排学生写实践日记,寒假以整理房间、清理积雪、走亲访友品年味为主,暑假以农业劳动如割麦子、锄地、拾杏子等为主,穿插进行采摘蔬菜、摘苹果、学编筐、织毛衣、贴十字绣、挖洋芋、洗衣服等。端午节积累屈原的诗歌,感受爱国诗歌的魅力;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我劳动、我快乐”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撰写活动实践报告,也可以开展关于劳动的绘画、手抄报比赛;当然,鼓励学生收集关于盆栽养花常识,进行盆栽养殖,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陶冶情操,撰文述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秋节开展“赏月”系列活动;国庆节进行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发挥了劳动教育的最大作用,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劳动教育类实践作业,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技巧,如做事的先后顺序、事件写作中详略处理、动词的恰当运用,观察的视角,想象与联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语文学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避免了学生出现机械学习、囫囵吞枣、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为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在新课程视域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多措并举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水区进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整合教育,形成语文教育合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要素,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恰当融入劳动教育要素,挖掘二者最佳契合点,做到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凤欢《简析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策略》,《作文》2023年第8期。

[2] 钱宇泽《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1期。

[3] 滕翠柏《基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探索》,《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29期。

(本文为2023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依托‘校园开心农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以华池县上里塬乡上里塬小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8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