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邓小臣

摘 要: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良性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育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本文以高中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探索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研究实际操作策略,以期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当前的新《课标》已经做出了更多的调整与转变,从仅依赖理论知识转向更注重能力的增长,这一转变为教师的创新开辟出了更具特色的思路。语文作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素养的科目,在此背景下,也应得到更大的关注。对于高中生而言,需要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观念,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理念,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懂得抗争,懂得艰苦奋斗,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维护了主权,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未来。直到当下,中国人民依旧在艰苦奋斗的路上,无论是航天还是火箭,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探索的脚步。这也就意味着,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洗礼,学生也会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气节,学受到更加强烈的精神鼓舞。

2.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历史得到进一步传承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正确地进行取舍,才可以真正为学生带来优质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3.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涉及渊博的知识,有着5000年的历史,包括琴棋书画、四大发明、传统文学等等,以上这些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感受历史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再加上高中生本身就要面对高考的挑战,语文课堂对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学生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来面对高考,提高自身的思想深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1.利用古文诗词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育,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教授古诗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屈原的《离骚》,它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开创了中国文学历史中的“骚体”诗歌风格。《离骚》的前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即使面临困厄也决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决心。诗篇的后半部分通过描述追求理想失败后的心愿,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当高中语文课程讲解《离骚》内容的时候,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向学生解释该诗的创作过程和其核心思想。

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会向学生阐述这首诗所蕴藏的古老文化内涵,并且,笔者也会提醒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业之中,将来能够对国家作出贡献,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人民的深厚感情。

许多经典的古诗词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卓越的传统精神,因此,高中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古诗词,使学生能够从这些诗歌中加深对文艺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逐渐吸收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够成长为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2.利用古典名著阅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高中学习期间,必读的古典文献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书籍,以此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并在未来逐渐发展壮大。《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卓越的传统文化。《史记》里面包含超过七百个成语,同时,《史记》也展示了“生死荣辱观”“历史观”和“英雄观”等观念。《报任安书》中提到:人终有一死,或者比泰山还要重,或者比微不足道的小事还要轻,其所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这生动地展示了对生死的尊重和看法,我们应该让生命有意义,并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项羽和刘邦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互有胜负,最后项羽失利于垓下,他原本有机会乘小船逃离,未来或能重新崛起。然而,他感到无法再面对江东的人民,于是在乌江边自刎,这也体现了一种“生死荣辱观”。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出于感激曹操过去的深厚情谊,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选择在华容道释放曹操,让曹操能够平安地返回江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恩图报”,即正义。

荆轲为了感激太子丹对他的照顾,愿意毫不犹豫地独自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这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真谛。

在历史的洪流中,一定会留存下丰富的文化,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在进行高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经典的影响,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持续推动并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利用课外经典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去的讨论仅限于课程内的文化教育,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体现,即通过实际行为来验证,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课外经典活动。许多其他形式的活动能够协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法竞赛、绘画竞赛、传统故事大讲堂等,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也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这种活动的形式,举办一场紧张的比赛,由教师来做主讲,改变节目的设计,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感到乐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毫无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们可以通过体验这些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其传承的历程。这样,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在无形中推广和弘扬民族文化,并增强对国家的热爱。

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电视节目和讲座,例如《文明之旅》,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包括文字、服装、饮食等方面。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上,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朝代的兴衰历程,理解国家兴衰的根源。通过参与这些课余活动,学生开始理解荣华富贵、贫穷困苦,并且深刻领悟到勤勉努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增进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

4.结合实际生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我们需要全力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始终坚守以人为核心,优先进行道德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培育具备道德、智慧、体魄、美感、劳动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领导者。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语文教学是传递这种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授课时,语文教师需将传统的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高中生对于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将其融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来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持续加强。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程里,教师需要将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建立起完备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日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并将这些节日与语文课程的教材相互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各种情绪。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先介绍屈原的相关作品,然后再向学生讲述端午节,通过将实际生活和语文作品融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屈原的一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特点。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端午节的诞生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端午节,人们通常会吃粽子和佩戴花绳。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解释吃粽子这一习俗的起源,将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并提升学生对中国独特节日的理解。积极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语言教育中有所进步。

5.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发掘、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可以利用语文课程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富含传统文化的部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语文课本里,一些古代的文化主题是明显的,许多古代文化的内容却相对零碎,因此,教师必须擅长挖掘,同时也要迅速且精确地向学生们呈现这些文化内容。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为例,我们暂时不去讨论梁思成先生在文中用词的优雅和巧妙,因为它包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用词习惯。只是简单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就已经完全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然而,在深入阅读完整篇文章后,最初的体验就是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深入理解,他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有着详尽的描述,并在其中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梁思成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和解读呈现给学生。正如文中所述,“常常采用左右齐全的绝对整齐和对称的布局”,这里面包括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审美特点和规范。通过挖掘这种文化因子,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在授课过程中,主动指导学生探索和挖掘古代的文化要素,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化元素的挖掘技巧。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重视学生对古代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应具备敏感的洞察力,从教科书里寻找古代文化信息,把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来,供学生领悟和研究。

6.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多样平台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元化。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多地运用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平台。首要的是,教师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等方式,把零散的古代文化展示给学生,从而能够成功地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在零散的时间里进行古代文化的研究。接下来,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其他传统文化进行阐述,以提升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教师需要创造一个传统文化的互动场所,使得学生们能够相互探讨并分享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7.通过实践探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将理论和实践巧妙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效。为了提升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尽力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在辅导的过程中,教师有能力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古代文明的精髓。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所涵盖的传统文化主题,安排学生亲自参与,一同在课堂上和课后探讨传统文化。例如,参加诗歌演讲、团队表演、作品分享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快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研究把传统文化的抽象概念转换成切实的资源,同时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丰富教育资源,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本质。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实践,同时也能够和家庭共同配合,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深入领会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育成果。

总的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必须根据所授课程的特性,积极挑选恰当的手段与策略来引领学生学习,通过这种引领来丰富课程的内容,丰富课堂的资源,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增强教育的效果。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也必须明白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银珠《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年第1期。

[2] 王晓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探》,《读天下(综合)》2019年第20期。

[3] 宋阳《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周刊》2020年第A1期。

[4] 黄宁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策略》,《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20年第12期。

[5] 吴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7期。

[6] 张宏丽《润物无声 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课堂》,《教育艺术》2021年第2期。

[7] 徐艳丽《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探讨》,《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24期。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22CJC0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