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作者: 贺芹摘 要: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实现爱国主义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应结合诗文内容以及历史背景,逐步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文化素养,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对此,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展开分析,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学科,教师应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对古诗文诗词蕴含的道理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应完善教学目标与方式,积极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积极拓宽教学内容的背景下,制定相应传统文化活动,创新古诗文教学模式,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高效学习古诗文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新课改要求下,应切实提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积淀,使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化自身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体会文字之美,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国家不断倡导并支持的背景下,篇目仍有所增加。古诗文具有深刻的内涵,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应以学生兴趣出发,增强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实施阶段,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古诗文在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在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学习古人的智慧与精神,深入了解历史事迹,能够启迪当今社会的青年学生,使其明悟其中蕴含的哲理,进一步推动华夏文明的蓬勃发展。因此,教师应尝试多元化教学,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各种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发展,实施文化教育,了解我国每段历史的发展动态,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语文教育的实际价值。学生充分了解和吸收优秀的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与方式
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方式与内容,现阶段,教师应针对实际教学要求,重新定位古诗文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而言,应在对文章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实施古诗文阅读教学,在充分掌握文化知识之后,对其实施文化传承教育。与现代词语应用不同,古诗文中词语的应用方式、意义以及用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使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运用由浅入深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准确性。与其他阶段学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高,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这对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与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传统文化学习观念。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古诗文知识的了解,同时还要注重文化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滕王阁序》这一节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引导学生阅读古诗,使其感受传统文化语言的魅力,有效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体会到滕王阁的壮丽。通过文中最初的宴会娱游,后期的人生遇合,深入了解诗人抒发身世的情感。全文以一种自谦之辞作为结尾,引发学生深思。在完全理解之后,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古诗文抒发情感的方式,在诗人创设的文化意境中,逐步体会文化的魅力。在下课时,教师为学生布置写读后感的任务,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上述古诗文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完善教学目标与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加强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情感记忆,实现高效教学。
2.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优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高中阶段学生虽然具有一定文学素养,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教师应根据此类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同时,应强化课堂教学氛围,在对诗人的想法以及生平经历进行讲解时,避免盖棺定论,应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古诗文。结合自身认识,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此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与想法,使其勇敢表达自身的意愿,以便教师实施合理的教学引导,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创设课堂情境氛围,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同时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对《赤壁赋》这一课进行学习时,单纯依靠朗诵作品,无法使学生实现深入学习的目标。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文学材料,为学生深入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苏轼的人物形象,使学生站在苏轼的角度,切身感受古诗文的情景氛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诗文的知识点,同时领悟苏轼的智慧与洒脱,体会其在经过岁月洗礼后的遗憾,哀吾生之须臾。明确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时的感慨,以及后续“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洒脱。在营造古诗文情景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学习的目标,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同时,应注重将古诗文教学与课堂氛围相结合,使学生强化理解能力,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3.深入解析古诗文背景
古诗文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不同文章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主要是受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诗人自身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表达能够帮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应深入解析古诗文背景,积极探讨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为实现对古诗文背景的高效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设备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将诗人生平经历以视频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走进语文世界。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的语文知识脉络,深入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对于诗人情感以及观点的理解程度。
例如,某班在学习《蜀道难》这一作品时,针对单元主题而言,教师着重解析诗人创作时的背景,使学生在感受诗人哀乐悲欢的过程中,有效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品味诗歌之美。其中的经典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分表达了诗人在经历过对现实人生的茫然之后,体会到仕途艰难,同时却又执着于自身理想的情感。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李白步入仕途之后的电影片段。作为著名诗人,李白在少年时期便有鸿鹄之志,本以为奉旨进京以后能够一展才华,但是皇帝不重用他,赐金放还,于是李白寄情于山水之间,留下《蜀道难》。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加强学生对于李白入仕之后被权臣排挤这一处境的理解,使其提高对于诗文的认知水平,实现教学设计与目标的高效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透彻地感悟作者抒发的感情,真正体会古诗文的内在精神。
4.积极拓展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设计而言,教师应以教材为核心,逐步向外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利用语文学科的广泛性以及全面性,积极拓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领悟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文学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时期,均会产生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真正意义上实现百花齐放。当时的文人具备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创作特色,为现代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针对李白而言,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文的主要风格为飘逸、壮丽等。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李白的多篇作品进行统一讲解,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强化对李白的认知,增强文学修养。
以《将进酒》这一节课的讲解为例,月与酒作为李白喜欢描述的意象,出现在李白的很多作品中,正所谓斗酒诗百篇。李白不仅想拥有精神上的自由,同时还想建立伟大功业,实现自身的理想,导致其诗歌中既有矛盾与痛苦,又具有无穷的魅力。李白在被赐金放还之后,秉持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态度,坚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简要概述《蜀道难》这一作品,此时李白的心情与创作《将进酒》时有共通之处,为加强学生的理解,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加以描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李白的整体讲解,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物形象,带领学生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与洒脱,为后续学习李白诗歌奠定了文学与情感基调。
5.创新古诗文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传递者,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应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开发课程模式,创新古诗文教学模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写板书、学生对其记录的形式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排斥心理,降低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加强合作,提升团队意识,在相互探讨过程中,可以强化学习效果。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打造生动的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学习古诗文。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正确看待自己,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自信心,快速吸收课堂知识,增强古诗文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师说》这一课时,教师应以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配,使其通过小组阅读,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探讨身边有哪些尊师重道的例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使学生明白传道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表达韩愈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充分掌握古诗文的特点以及意义,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深入讨论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该种教学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中华文化,实现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6.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的高效渗透,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借助古诗文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风采的过程中,走进文学世界。教师应注重将古诗文知识点与文化活动相融合,在加强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的文学知识灵活运用。学习兴趣是学生融入文化活动的前提,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帮助其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针对古诗文的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充分挖掘可运用的活动元素,实现兴趣式教学。同时,应积极为学生寻找文化活动的资料,制定相应的活动机制,从不同的视角、维度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在进行活动期间,应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注重逻辑思考的全面性,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展开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充分思考,激发其学习欲望。
例如,某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在班级举办“诗词大会”的活动。活动内容以及机制充分借鉴《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以高中阶段重点古诗文为载体,借助图画或者文化元素呈现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运用能力。在有效搜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使学生说出与之对应的古诗文句子,并针对古诗文题目、含义、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教师以传统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判,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观念。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寻找传统文化元素,并积极主动展开学习,以此收获更多知识,实现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为强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应重视对古诗文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讲解,便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完善教学目标与方式、深入解析古诗文背景、积极拓宽教学内容、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创新古诗文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优秀而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南南《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策略与应用探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武雅珲《“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陈建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学周刊》2021年第25期。
[4] 张利《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杜文凯《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刍论》,《成才之路》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