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戴雨泽摘 要:2017年,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其中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流进行探究,对高中部编版历史教科书进行分析,以一课中的一子目为例,讨论其教学策略,探究培养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由此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共同体 高中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五个认同教育的核心。2019年开始,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新编写的高中部编版教材,其中许多内容都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根据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呈现出来。因此,运用好新的部编版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首次提出,并在之后不断完善。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是立足我国自身特点,对西方国家和民族理论的超越。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国家的危机与机遇中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为挽救国家,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在借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概念,并在不断探索中完善,逐渐形成初步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生死存亡之际,为团结各民族与社会各界的力量救亡图存,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发展,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说明中国是由各个民族一同建立的,是各个民族共同的家园。而进入新时代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将凝聚国人的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全部力量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综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中的体现
本文以高中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六课中的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为例。这一子目分为两个部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以及民族交融两方面。前者着重讲述了唐朝的建立、唐朝前期的发展概况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后者则着重讲述唐朝时期民族政策与民族交融。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教科书在这方面着重讲述了唐朝的建立、唐朝前中期的发展状况,较为简略。在618年唐朝建立后,李渊平定各地军阀,统一全国。唐太宗继位后,唐朝的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继位后,唐朝走向全盛,史称“开元盛世”。在“学习聚焦”栏目中提出:唐朝前期繁荣局面的出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学界中的观点较教科书更为丰富。贾益等提出“隋唐国家的统一,建立在前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将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与之前所学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强调了国家的统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唐朝前期的繁荣是由各个民族一同造就的,其盛世局面的出现,使得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二)民族交融
教科书中着重讲述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在中国北方,东突厥被灭后,唐太宗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并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突厥败亡后,回纥建立汗国,南下归附唐朝,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9世纪回纥政权瓦解,一部分迁徙进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大部分迁徙到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西南地区,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与唐朝和亲,文成公主进藏,将中原地区的技术、文化等带入青藏高原,促进汉藏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自此和平相处。同时,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地区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得到唐玄宗的册封。除此之外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主。
学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亦较为丰富。贾益等认为“就基本政策而言,隋唐国家对周边各族,以德化、征伐参合用之”;王文光,胡明认为“唐朝建立后,在继承前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设置羁縻府州......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唐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时有战有和,如对东突厥的战争,并在灭亡东突厥后,将其分割设立羁縻州府,任命其部族首领为羁縻州府长官,因俗而治,从而实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部族的发展概况以及其与唐朝各个方面的交流、交往,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唐朝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交融以及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上述内容充分体现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借鉴、融合,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一同书写的、中国是由各个民族一同建立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一同创造的。
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依据课标,深挖教材
在进行上课之前,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备课,对教情、学情、课标等进行分析。其中历史课标是“是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尺”。
本课这一子目的内容标准可以归结为:通过了解唐朝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根据课标,我们可以对教科书给出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其结构化,构建体系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一子目的内容进行重组,构建一个围绕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完整性结构,并与之前所学形成体系。
首先,将学习内容重整分为两层结构。第一层:1.唐朝繁荣,2.民族政策,3.民族交融,4.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二层:1.关于唐朝繁荣:唐朝建立、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唐玄宗的治国政策与开元盛世。2.关于民族政策: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唐朝民族政策与以往的不同。3.关于民族交融:与唐交往的有哪些少数民族、以何种方式进行交往与交流、唐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交往对于中国发展有何作用。4.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各民族对中国的建设。经过分层重构,围绕第一层的核心概念,分解出第二层的多个子概念,并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这些子概念与基本史实相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结构化,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其次,基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对民族交融方面进行了构建,且在高中阶段已经进一步学习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相关的内容。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在原有的关于民族交融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教师重新构建的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新知识,将新知识替换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昌盛之后才是民族之间的交融,理解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保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保证各民族的发展,更好地理解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各民族为中国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最后,用好教科书中所给出的图片与历史地图。在这一子目中,教科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图片,以帮助学生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情况,以及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情况。如“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进行长庆会盟后所立的碑,象征着唐朝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的和平共处。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对于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了解少数民族政权在唐朝时期所处的方位,并落实时空观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子目中的主要内容是在唐朝空前繁盛之下,周边少数民族与唐朝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情景创设。在进行这一子目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入自身是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境,并提问:在唐朝,少数民族的人除了生活在自己的部族之中外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还能够拥有怎样的自我发展?接下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去唐朝做生意”“去唐朝做官”等内容。教师则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延伸,进行提问:同学们觉得少数民族在唐朝做官的话能做到什么级别?并列举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人能来唐朝做官?还能够做到很高的级别?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三)问题驱动,发展思维
“提问对老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问题进行驱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提问是创设历史情境,研习史料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在创设好的历史情境中提出问题,再呈现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史料,从而得出答案,接下来,教师可以在此答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提问或引出下一个历史情境,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在这一子目中,唐朝的强盛是周边少数民族依附的前提,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交往也出现了变化,但总体来说是以和平为主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教师可以在创设“强盛的唐朝”这一历史情境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对于唐朝的态度是如何的?学生则会回答说,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经过战争、交流等之后依附于唐朝。教师可继续提问:哪些少数民族和唐朝进行积极的交往?表现如何?学生则可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给出的材料进行回答,得出各个少数民族与唐朝交往的史实以及其交往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答找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我们现在有何启示?并引导学生将唐朝的民族政策、之前学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以及现实中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理解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并由此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精研史料,提高能力
“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精心选取史料,并以问题进行驱动,提高学生史料阅读、历史解释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这一子目中,主要选取唐朝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各少数民族的由来和之后的发展以及唐朝的民族政策方面的内容。如,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将各民族平等对待,当成一家人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落实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如图片史料: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在这次会盟之后,唐与吐蕃的纷争基本结束,二者和平共处,该碑是和平的见证,也是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交流往来的见证。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融,从而落实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通过深挖教材、创设情境等手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进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唯物史观,增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引领学生领会历史之中的家国情怀思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淦思明、王磊《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2] 许娟、马俊《家国情怀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以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12期。
[3] 贾益、方素梅、张大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青海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
[4] 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思想线》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