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性学习理念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赵晓琳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最终目的是能够与时俱进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才是最根本的。本文以结构性学习理念为指引,探讨这一理念的创新之处,然后结合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予以深度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新结构性学习理念 小学高年级 道德与法治

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用更为科学高效的方式来促进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会影响教育根本性目的的实现。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机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是高质量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结构性学习是构建学生知识思维,引导他们探索知识规律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助力他们高效学习。

一、传统结构性学习概述

所谓传统结构性学习是对原生课本内容进行结构性的深度探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会整合与梳理,可以根据某一个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删减和调整,让学生的学习结构更加明晰,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这主要是指内容上的结构化,其实,教学过程也可以进行结构化的调整,那就是思想与方法要注重结构分布,与内容的结构性呼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知识的由来、发展以及学习的意义,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上的结构理解与感悟,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所在。

二、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创新所在

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形成并不是对传统结构性学习的否定,而是结合时代发展的一种创新和改革,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当前,在新的学习理念、新的教学发展阶段、新的知识观念之下,教学样态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1.迎合新时代的要求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经济结构逐步实现转型,但是经济的发展终究需要依托人才,因而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多元思维的人才是教育行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我们处于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甚至还要面临疫情的挑战,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如何调整学习的理念,从而更好地辅助学校开展教学,强化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重要创新所在。

2.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结构性学习理念的形成经过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为知识结构、认识结构和素养结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注重知识概念、原理、定理等,对于知识的认知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模式;第二个阶段则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从外在逐步深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如何能够挖掘到知识的内在更加重要;第三个阶段则更加具有时代性,结构性学习除了传统的内涵之外还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是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学生追求生活的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推动个人的成长。而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出现则很好地响应了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3.符合新的知识观念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但是这种深化需要建立在一种全新的认知和尝试的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观念十分重要。所谓新的知识观念就是要注重知识的根本性质、知识的学习价值以及知识的运用状况等,这里所指的基本知识认知比传统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和现实运用,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挖掘知识本质,探寻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深刻感悟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新结构性学习理念则是建立在这种新的知识观念之上,具有时代的创新特色。

4.呈现新的教学样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当前的教学样态也逐步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例如,“大概念、大单元、真实情境、学科融合”等都是教学样态的不同尝试,对比上述四种教学样态可以看出,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深度挖掘教材,站到更高的视角上去分析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大单元设计、真实情境构建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些都是打破传统知识结构的尝试,从多元角度去分析知识、整理知识,更加有利于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追求学习的本质。

三、新结构性学习理念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由来是建立在传统结构性学习的理念之上的,更加与时代相符,更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与国家教育的发展相吻合,那么将这种理念融入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否有必要呢?

1.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

新结构性学习的理念更加注重深度学习、实践运用,因此,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利于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传统学习模式下,教师比较注重的是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和灌输,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运用知识来辅助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往往被忽略,这是对于前人经验的重视,因此,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这也是教育的常态所在。这就导致集中听课的教学模式广受欢迎。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这种集中授课模式显然落后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将再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如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知识学习的结构理念,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今的教育教学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训练以及体验性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当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新时代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实现从“虚拟成功”到“高效失败”

看似充实的课堂之上,学生乖乖听讲,教师卖力演出,这种学习看上去好像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其实是一种“虚拟成功”。瑞士学者Manu Kapur提出了“高效失败”这一概念。实际上,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学习者通常要经历“冲突—解构—重新建构”的认知过程才能够真正学会知识。“一帆风顺”的学习背后,很有可能会缺失必要的知识建构的过程,由于新概念没有真正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当中去,就往往会导致学生的长效表现不佳。

3.实现从“有用之学”到“无用之态”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有用之学”遭遇了严峻挑战。那些原本看似无用的“软素养”,反倒可能成为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关键因素。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研究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所以,我们要超越“实用”的局限,更加重视“无用之学”,把情感道德、创新思维、良好习惯等纳入学习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结构性学习理念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新结构性学习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深度思考与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塑造自身,让教育发挥更高的价值,从而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互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是值得我们的教师去深入思考的。本文也对此进行了分析,以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为例,提出如下几点创新教学路径,以供参考。

1.基于“原有知识”迁移,构建德法新知

学生如果想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那么深度理解知识,掌控知识才是关键,先掌握再拓展,这才是基本的思路。因而,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把握好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与书本中其他的知识或者其他科目的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刺激学生多元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就是结构化学习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这一课的时候,何为公民是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可以以“人”作为最基本的引导点,让学生去理解公民与人之间的联系和进步性,然后再让他们去思考作为一个公民应当享受怎样的权利,同时又应当怎样履行义务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样学生对于公民的理解将会更具深度性。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某一个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知识的迁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新结构性理念的意义所在。

2.紧扣“基本概念”拓展,串联德法知识

“基本概念”是指教材中的各种基础性知识,如果想要实现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融入,学科中知识的结构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材看似生活性很强,但是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基本概念,这是素养教育的基础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注重基础概念的教学,通过基础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形成知识点之间的串联,激发连续性的思维,辅助高效教学。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的国家机构》一课中,教学国家机构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相关概念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可以与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一课进行知识的对比和链接,让学生了解权力是一种因为某一种身份、某一种机构所存在的能够行使的权力,具有动词性质。而权利则是一种与义务相对的公民所享有的民事行为权利。通过基础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将此拓展到权力和权利、义务不履行会造成怎样后果等等,让知识前后的串联性更强,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加“高瞻远瞩”地去看待相关知识,为接下来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奠定较强的思维基础。

3.借助“思维导图”之力,编织知识网络

既然是新结构性学习理念,那么建立结构是必然的前提,而思维导图则是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良好辅助工具,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编织学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可以更加完整地看到每一个单元或者每一册书的整体知识框架,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学会运用。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在上课前在黑板上先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框架,围绕“自然灾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思维导图的完善,将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知道和了解的自然灾害填入其中,同时要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发散思维去思考这些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随着思维导图的完成,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网络也就基本构建完成,通过概念认知、种类分布以及相关危害等,很容易让学生对于为什么我们要爱护地球,为什么要承担此项责任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在思维导图助力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及拓展方向,从而开展教学引导,促进学生新结构性知识的形成。

4.创建新型学习方式,融合德法知识

为了更好地将新结构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其中,教师要注重新型学习方式的引导,让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吸收及运用。

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深入其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在进行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的相关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公交车让座、公园内保持卫生、交友中尊重他人的相关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教育他们,尊重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同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情境的联想,从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不同学科的价值叠加,助力高效教学的完成。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引入美术学科的特色,让学生去绘画,去释放心中所想,用一种更具有艺术特色的方式来展现古代文明,同时还可以引入语文学科特性,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等方式来表达古代文明的特色、创新、传承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工作者对于某些教育理念也应该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对教育方式予以更新,如何更加高效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都是我们教师必然要思考的。作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结构性学习理念要进行关注,同时也要着眼于考虑新结构性学习理念的创新所在,并在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将这种理念运用于教学创新当中。本文据此提出几点个人建议,希望对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双《〈读懂彼此的心〉——小学德法学科教学案例》,《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2年第6期。

[2] 潘晓金《依托德法教材 “疫”路向健康——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化研究》,《阅读》2022年第71期。

[3] 李晔、张良燕《太原市杏花岭区北大街小学:党史教育培根铸魂 德法融合立德树人》,《山西教育(管理)》2022年第7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