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作者: 王刚

摘 要: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教师在教育层面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评一体化的出现,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又一新途径和新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重要的课程,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融入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抓住学生的真正需求,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和中心任务,实现教学任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有机整合,进而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评一体化 构建路径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评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培养现阶段学生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以及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帮助学生能更准确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一步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1.何为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科恩。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用一体化的概念将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条件、预期的教学过程以及实际的教学结果有机结合,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评一体化,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它的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它同时关注学生在最终教学评价中的表现和教师教学能力与课堂实施两个方面,使教学环节与评价相互促进。

将教学评拆开来说就是,“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的是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教、学与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学习目标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能取得的学习效果的一种预期,它指向的是课程标准,引导、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终点,同时也是重要的起点。

总的来说,教学评一体化指的就是将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通过教学评价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和以评育人。

2.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个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教学新概念。它与传统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传统模式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是将教学与评价二者割裂开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充当教学评价。

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能够促进教学评价与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使教学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上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与学习相关的活动。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还能够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摆脱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步伐的阻碍,将教学的重点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学生本身,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正需求,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如何将教学评一体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1.立足现实情况,抓住学生学习过程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在内容的设置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的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以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为指导,在内容上尽量选择学生易于理解的部分,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况为基础。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更加深入地把握学生需要认知的点,以学来定教,将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现阶段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的认知情况进行基本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部分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现代信息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

首先,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方面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快乐魔法盒的形式进行引入,如:如果你是一名可爱的魔法师,现在需要搜集人类的情绪,快快将你的烦恼写下来装进这个快乐的魔法盒子里吧,然后让我们来进行一场奇妙的魔法之旅吧。

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与情绪有关的图片展示,如生气、感动、悲伤或苦恼。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节目或实例进行教学。例如,用多媒体展示几个相关的案例:《朗读者》这个节目中,斯琴高娃饱含深情地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的片段;在一场语文考试中,小明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许多原本会做的题目做不出来,一怒之下将试卷撕毁并哭着跑出了考场。在考试结束后的几天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日精神恍惚,最终大病一场。

或者是在一次数学的随堂测验中,小刚从张教师手里接过自己的试卷回到座位上,打开试卷时试卷分数被邻座的小李看到,而小李则是很不客气地提高嗓门讽刺小刚考的分数少。小刚本来就因试卷分数不尽人意而心情不好,在听到小李的话之后情绪突然失控将小李推倒在地上,在教师的制止下才平静下来。

透过这些事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片段所传递出来的与情绪有关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主动讨论和分享,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进行分析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教师还可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情绪会感染他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如:语言、动作、表情、说话时的语气和声调、姿态。通过图片以及阅读课本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循序渐进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或者是当学生自认为自己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足够了解和熟悉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有针对性地提问,进一步观察学生是否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当中,当我们面临问题时该如何正确解决,及时针对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

当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时,就能够促进教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逐步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明确教学顺序,有机整合学生学习内容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存在的一定的顺序,但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情,从多角度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明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所处的位置。此外,在学生明确起点之后,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培养核心素养、体会道德与法治中所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并坚定践行。

换句话说,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这堂课或者这个单元的教学与学习目标以及所要进行的评价等等,始终坚持“为学而教”的教学初心。此外,在此过程中,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之中,能够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评价中融合素养提供帮助,推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的落实。

例如,教师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活动时,首先要知道的是关于生命的部分一直是学校进行教育的重点,而书本中关于这个话题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承载对象。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整理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点:了解新《课标》中对这部分的具体要求;纵观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提炼出最核心的部分;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生命的三个板块的讲解的时候,可以用几个问题将内容进行串联。如:“生命是什么?”“生命具有哪些特点?”“生命有哪些可贵的价值?”“我们该如何珍惜生命?”围绕这几个问题,教师可以举办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班会,然后组织班上的学生进行主题班会的具体设计,可以制作与生命有关的手抄报、黑板报或者是绘画,可以进行有关生命的实例的搜集,从生命是什么一直延伸到敬畏生命与珍惜生命。接着,教师在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特点、价值之后,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叙利亚战争新闻”以及最近的“巴勒斯坦战争”中关于生命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一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知生命。除了这些线上较为虚无的事情以外,教师还可以链接社会热点探讨生命价值与生命含义。例如,最近比较热的“狗咬人”事件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据此可以探讨“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生命含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认知。

教师在班会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用一个表格来进行成果的评价,然后根据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的表现来及时调整自己接下来关于这个部分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3.进行课堂观察,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价值选择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利用身边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情境的创设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和开放性,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知识运用和拓展,完成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利用相关情境的设计来进行教师角度的课堂观察。

在教学与法律相关的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照片或者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法治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在具体的实例下,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反应。

比如,一天,学生小丽放学以后,正在校门口等她妈妈来接她回家。这时,一名陌生男子骑着自行车到小丽身边,说:“你在等妈妈接你回家是吗?”小丽点点头。那名男子接着说:“你妈妈在单位里正开会,让我接你回家。”小丽听这人说得有板有眼的,没有半点犹豫,就跨上了自行车。但是,当车子骑出去不远,小丽发现不对了,回家可不是这条路!啊!她知道上当了,大声地哭道:“放我下车,我要回家!”喊声惊动了行人。行人围拢过来,问明了情况,将骑车人扭送到派出所才得知,此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罪犯。

教师在展示了事例之后,就可以鼓励班上的学生针对上述实例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认真观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对学生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分析。

在讨论结束之后,进行学生想法的搜集和整理,对学生的合理想法进行肯定和表扬,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你”遇到了故事中的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你认为你这么做是对的吗?为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正确做法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关于法的认识,明白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核心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评价,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组内互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以积极正向的话语来增加学生在学习上的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认同感。

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师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和熟悉学生,明白学生通过教学真正需要学的是什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整个课堂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调整,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思维框架,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评时还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其中,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学生在面对实例时最真实的反应,以多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在这门课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教学评一体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兰金忠《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6期。

[2] 张润娥、杨妮《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以“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框为例》,《甘肃教育》2023年第3期。

[3] 陈靓《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行使民主权利〉为例》,《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4期。

[4] 李军山《“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23期。

[5] 刘毅《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科学导报》2023年第B0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