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文本内涵”“切合学生发展”的二维路径

作者: 赵玲 徐逍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实施要立足文本、面向学生,应用策略有“研读文本,钩沉文本内涵”“融合视域,切合学生发展”二维路径。教师研读并钩沉文本内涵,一般可从文本的关键词句、语言风格、意蕴审美等方面来设计问题链并加以展开;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分别站在自己和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推进问题链设计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链设计 应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1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和应用的主体是教师,因此,问题链设计的实施要立足文本面向学生。立足文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钩沉文本内涵,把握文本的主题和结构,提炼问题链教学目标,创设问题链教学环节;面向学生,要求教师教学切合学生发展,客观分析学情,合理设计问题链并组织教学活动,创设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立足二维路径,能够有效“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二维路径成因

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时,首先是对来源于文本的系列问题本身的研判,比如,问题设计是否正确、科学,问题提问的表述性是否清晰明白、易于读懂,问题指向对象(哪类学生)是否层次分明、易于区分,问题所设计的内容学生是否易于接受、能够推演,问题所设计的知识能否回顾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等等。对问题本身的研判是基础,教师只有确定了问题本身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才能确保课堂问题链教学的可行性。

教师对自己设计的问题链是否具有学情应用的可行性,做出判断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问题设计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明确、设问是否得当、难易是否合适、数量是否讲究),学生能否自主分析阐释(自主解决的精准度如何、与“最近发展区”的吻合程度如何),师生各自解读的答案是否一致,差异化大小如何等等。教师弄明白了这些问题,预判实际问题链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适时对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进行二次调整或修改,方能使问题链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真正得以应用。

在问题链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关注问题链同文本和学情结合的实际情形,要关注问题链设计规范性、逻辑性、衔接性与梯度性交叉相容的复杂情况。问题链中的各个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问题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功用,前后两个问题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前一问题的解决对后一问题的展开具有推进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并稳定地实现问题链教学同文本和学情有效融合。问题链教学应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者的融合情况,而其本质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提取于文本的问题进行的解读思考。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上采取强有力的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从文本的独特存在出发来设计优质的问题链,将文本知识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细读文本、钩沉知识、重构认知、贯通思考、提出疑问、获得结果。也就是说重视文本和学生,是实施问题链设计和应用的二维路径。

二、研读文本,钩沉文本内涵

潘庆玉指出“课文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设计问题链进行问题链教学实践时,自己不仅要解读文本,还要研读文本。研读文本一方面要深入地读,另一方面要拓展地读。深入地读,不仅要了解语言文字的知识运用及其浅层次意义,还要透过语言文字挖掘情感基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深层内涵。拓展地读,是指要读和本文本有关的其他文本(亦即群文),比如教学工具书、参考书、相似性或相关性文章、作者同一历史时期或背景下的作品等。钩沉文本内涵是挖掘文本“言”与“意”的过程,耕耘语文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增加了问题链设计的宽度,丰富了课堂的内涵。王崧舟指出,语文教学涉及“言”与“意”两个方面,“‘由言到意’是一个倾听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吸纳的过程;‘由意到言’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创生的过程、外化的过程”。教师研读并钩沉文本抓住“言”与“意”这一语文的根本,使问题始终来源于文本,这样在问题链应用时便能提纲挈领、取舍得当。

(一)关键词句处的设计应用

中学语文阅读文本篇幅有大有小,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教师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以语言文字的知识运用及其浅层次意义作为抓手,利用文本的关键词句来设计小巧的问题链,易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关键词句作为文本的最基本单位,虽然零碎,却是语言文字之精髓所在,学生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才能将学习落到实处。学生触摸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熏陶情怀,形成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教师利用关键词句设计问题链进行教学,问题才能细腻而精微,不至于泛泛而无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也被人们称之为“阳台会”,描写的是二人在凯普莱特家族花园幽会的场景,可以分为“独白”“对白”“分手”三个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各层面分析热恋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的心理。其问题链教学应用如下。

1.“没有受过伤的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句中“受过伤”应该如何理解?表达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

2.“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句中罗密欧为什么将朱丽叶视为“太阳”?西方文学中的“太阳”有哪些象征意义?

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驶过了天空一样”句中“凡人”“天使”有什么深意?表达了罗密欧怎样的心声?

4.“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句中“不喜欢”的真正含意是什么?朱丽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二)语言风格上的设计应用

语言风格以外在的显性形式呈现出来,可读可感性极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接触各式各样语言风格的文本,每一种语言风格均有其鲜明特征。相对应地,每一种语言风格均有一套规律性极强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句法结构、表现手法等风格要素。文本的语言风格是由作者的阅历和性格所决定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又受到地域文化、民族习俗、时代流派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样式的文本对语言形式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师从文本语言风格角度设计问题链组织教学,既能够引导学生挖掘作者独特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句法结构、表现手法等),也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作者语言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如,地域文化、民族习俗、时代流派、阅历、性格等),从而拓宽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识。

《阿Q正传》一文语言诙谐幽默,用喜剧的外衣讲述悲剧的故事,运用调侃、挖苦、讽刺、反语、夸张、庄词谐用、大词小用等语言手法,对阿Q进行辛辣的讽刺,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设计问题链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希望“铁屋中”沉睡的人起而振奋的强烈情感,体会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其问题链教学应用如下。

1.小说序言部分,如何介绍阿Q名字的由来?又是如何介绍当时的文人与遗老遗少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2.阅读阿Q挨赵太爷打片段,试分析阿Q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心理?思考作者借助幽默诙谐的语言撕下假面具并揭露真现实的深刻忧思。

3.找出文中阿Q可笑的自相矛盾的语言,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如何理解小说悲喜剧因素交织的艺术特色?

4.从语言角度列举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试分析“精神胜利法”的严重危害。

(三)意蕴审美上的设计应用

意蕴审美是作者渗透到文本中的意义和内涵,比如,瞬时而生的感觉,肆意宣泄的情感,卓尔不群的风骨,因人而异的信念或意念,标新立异的思想或取向,千锤百炼的精义或主旨等等。意蕴审美指向了阅读教学的较高层级,语言文字是抽象的,意蕴审美更是隐藏在语言文字之后。教师通过捕捉文本的意蕴审美来设计问题链组织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书写美的能力。

《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集会上的快乐场景,文章先写“乐”,再写“痛”,最后写“悲”,情感脉络起伏有致尽显变化之美。课堂操作中,教师可以抓住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进行问题链教学,引导学生玩味文字背后的独特意蕴审美。其问题链教学应用如下。

1.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乐”?请分条陈述原因。

3.请找一找能表现人生俯仰的“痛”有哪些?为什么“痛”?

4.作者为什么“悲”?“悲”与“痛”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5.从作者的人生观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三、融合视域,切合学生发展

许令周指出“实现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阅读教学课堂需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独立阅读,形成个体问题;小组合作,形成小组问题;教师整合,形成教学问题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准确融合师生视域,设计切合学生发展的问题链是深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链组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既站在文本的角度,又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链方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融合师生视域,预知师生对话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关因素,才能在自己的问题链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知识经验因素、情绪情感因素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机统一起来。切合学生发展,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入手,既设计符合大部分学生思考的问题,也设计符合个别学生思考的问题,关注学优生的同时不抛弃学困生,唯有如此才能算得上因材施教。

(一)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融合视域使得设计出来的问题链切合学生发展,并不意味着是要放低或放弃提问那些源于文本的难度很大的迁移性或拓展性问题。一些迁移性或拓展性问题是指向文本教学目标的问题,也是文本的主问题或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必须提出来这类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设计这类问题的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类问题并将教师的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学生不能及时领会教师设计使用这类问题的意图时,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并跟进。要想学生能够准确领会教师的意图,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并精准把握学生的动向。

在《鸿门宴》中,宴会上项羽没有把握住机遇放走了刘邦。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链组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刘项二人的人物形象。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便不得不在师生对话中通过临时生成的小问题帮助学生调整意图理解并表达。

1.项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说一说你的依据。

2.文中是如何体现项羽的性格特点的?又是怎样刻画刘项二人的人物形象的?

3.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刘邦,项羽却没有那么做,他是君子之度还是妇人之仁?请说明你的理由。

4.性格特点是英雄人物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问题链教学之所以强调师生对话的重要性,强调师生对话中视域融合的重要性,源于其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学生的表达。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言说,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教师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说话,进一步推动了师生对话的有序展开,推进了问题链教学的纵深发展。但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是任由学生肆意胡说,而是要将学生的意图引入教师的意图之内,让学生贴近文本言说,让学生走近教师言说。

《项羽本纪》是一部项羽生平事业的兴衰史,描绘了悲剧英雄起伏盛衰一生中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文本为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项羽家世及其早年境况、巨鹿大战和垓下之围三个历史场景,还原了一位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真实英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中。教师在解读分析时设计了如下问题链,引导学生走进悲剧英雄人物。但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其情感与表达往往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掌握主动权,引导学生了。

1.通过预习,谁来说一说文章主要叙述了项羽跌宕起伏一生中的哪几件大事?能分别简单概述下故事情节吗?

2.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征?同他平生事业的成败有怎样的联系?

3.作者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他又是如何看待项羽的失败的?

4.你觉得项羽是一位真英雄吗?如何理解“垓下之围”中他的选择?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作者意图或意志的体现,更是教科书编者意图或意志的体现,教科书中的文本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每一单元都有独特的主题指向,教师的任务便是将文本中深繁琐碎的内容通过问题链形式加以设计并组织学生学习。教师要熟知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链——哪些问题面向全部学生,哪些问题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以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有思考的任务,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问题情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体现“钩沉文本内涵”“切合学生发展”二维路径的应用态势,有利于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链在课堂上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课文解读应注意的问题》,《山东教育》2013年第Z2期。

[2] 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许令周《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阅读教学有效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