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画面感”开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另一视角
作者: 刘洪利摘 要:写作是小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多元、高效的写作氛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画面感”的教学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画面感”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为此,本文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对“画面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课堂 画面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18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写作把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学生个人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画面感”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照亮小学语文写作课堂。
一、“画面感”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小学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对学生的语言形式进行训练,而是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传达和思维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目前,小学的学生们正处于写作学习的初期探索阶段,他们对于写作这一技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文写作技巧被视为一剂关键的“灵丹妙药”,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技巧,作文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这种能力的增强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可以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转化为笔下生动的文字。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以更新奇、更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画面感”教学法是近几年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培养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写作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比如角色扮演、故事叙述、情景模拟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真正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小作家。
二、画面感的内涵及其与写作的关系
写作的画面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能力,其评判标准涉及多个层面。首先是对图片的敏锐观察力,这要求学生对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细致观察每个元素在整体构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观察力深层次地体现了学生对图像内在逻辑和美学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其次是图像的想象力,它强调的是将学生的直接感受与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图像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想象和创意来重新塑造这些要素,使语文作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或具有深度。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模仿,而是要能够将普通的图像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故事。最后是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它指的是当学生看到一幅画时,学生不仅仅是在欣赏纸上的图画,更是在阅读作者的意图,要能将作文转化成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文学形式。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将抽象的图像转化为富有情感和意义的文字描述,从而使得静态的图像活起来,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小学生要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用文字将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作文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画面感作为灵感的源泉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题目或者是要求的时候能在他们的大脑中马上浮现出一幅有关的图片。可能学生大脑当中的这些图片是模糊的,但是这些图片要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灵感。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能力训练,形成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画面。画面感是一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如何将画面感运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课题。
三、“画面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改变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画面感写作意识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总是难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常常让学生完成一些模仿作文。尽管这样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能有提高作用,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失去自己的想象与思考能力。另外,仿写作文无法真实地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看几张照片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感觉,而不是只看着图像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的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并不协调,学生的活跃并非是思想的活跃,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难以有所突破,与新课改的本意背道而驰。
很多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才是主角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更多的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上,并且在平日的课堂上进行了很多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好,有些课堂活动就没有了应有的意义。只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师要让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学生对不同的东西都形成敏锐的观察力,这样学生才能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印象,学生才能更有画面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事物,对事物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认识,学生才能还原出最真实、最生动的场景。例如,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着同学们去参加春天的郊游,这样学生在春天的郊游中就能找到大自然的美丽之处,让他们爱上大自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想到春游时的一些情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且要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对某些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可以在学生们写作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允许他们进行自由探讨,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激发出来,让他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使他们在自己的理解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画面感”。
3.引领学生建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感情的共鸣来引导学生去回想、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在教学有关亲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和至爱的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感动人心的小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体验化为语言,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可贵。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感情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想象中建构起自己的心灵世界。教师可以运用语言、音乐、图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在此情境中自由发挥,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或角色。比如,在教学一篇描述自然风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部优美的风光录像,并让他们闭眼,把自己代入美景之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形象的描述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想象能力。
四、小学语文“画面感”写作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培养
小学生要想取得好的语文成绩,学生的语文作文必须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写作时要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练习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或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让学生练习写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写作时难以将自己的感情、思想融于文章之中,从而导致了文章的“机械化”。因此,在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伯牙鼓琴》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画面进行思考与想象,接着要求学生考思考课文内容对自己的人生、学习有什么帮助,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知道如何构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画面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将作文与自己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清楚地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2.教师要融入美术绘画因素
将艺术与绘画元素结合起来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的画面感,是一种新颖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艺术画与书写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在“视”和“词”的交融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画面感,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提高作文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以选择绘画、插画、摄影等富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绘画当中体验到美的力量与魅力。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材料,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描写作品中的色彩、构图、主题等元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彩色画笔描绘出春天的景色,如鲜花绽放,鸟儿歌唱,溪水潺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引导学生写出自己要传达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作文把画中的要素和情节表达出来,用细致入微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美好与活力。
3.教师要使课堂与生活相连接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作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写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能使学生对生活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学生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充实自己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美和每一个细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注意周围的东西,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他们的独特性和美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用细致入微的语言描述来体会生命的美丽与细微之处。
例如,在讲授《一段难忘的旅程》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旅程,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这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在回想旅行画面情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的一些细节和情感上,比如旅游中的景物、人物、美食等,在此基础上,并让他们试着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画面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4.教师通过绘本帮助学生看图写故事
绘本里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图写故事,补充绘本当中的故事情节,能培养孩子们的画面感。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儿童选用不同类型的绘本,这样才能让孩子从绘本中发现与写作有关的语言,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
例如,绘本《春天的时间》是两只鸟等待春天、寻找春天的故事,绘本的色彩也从冬季的黑白过渡到春天的多彩,小学生们能透过绘本看到春天的美,在脑海里形成春天的画面。有的绘本里还有一些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模仿的简单语句,教师可以给学生选一段,让他们自己去读,再让他们去模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模仿绘本里的精彩片段,学生们从小鸟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到了寻找春天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作和语言的书写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形象化的词语,这样就能让角色的情感更加丰富。绘本故事的情节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和叙述能力,以此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画面感”教学法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内在情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作文的新途径。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重视学生的写作表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璐《怎样写出画面感》,《作文成功之路》2024年第24期。
[2] 叶少丽《让“画面感”点亮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小学语文写作的另一视角》,《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年第3期。
[3] 马国兰《画面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文成功之路》2023年第34期。
(刘洪利,1984年生,男,汉族,山东商河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