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小衔接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调查与策略探索
作者: 蔡珍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通过对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存在教学内容衔接不足、学生学习习惯不一致和家校合作不紧密等问题。特别是绘本阅读被证明在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文章提出通过绘本阅读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语文教育 幼小衔接 绘本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29
幼小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儿童的学业成功和心理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幼小衔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通过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插图,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绘本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绘本阅读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支持幼小衔接,分析其对儿童情感、认知及语文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教育策略,以提升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与对象
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的幼小衔接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学生的相关情况,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看法。问卷内容涉及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适应等多个方面。其次,通过访谈对部分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深度交流,获取了更多关于语文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见解和实践经验。最后,研究团队还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分析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衔接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其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对幼小衔接现状的全面调查,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2.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许多小学教师反映,学生在入学时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进度难以统一。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表现出学习困难和情感焦虑。此外,幼儿园阶段注重游戏和生活经验,而小学则更注重知识传授,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也给学生带来了适应挑战。其次,许多学生在入学初期无法适应小学较为严格的课堂纪律和作业要求,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困难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也对他们的情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绘本阅读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调查发现,参与绘本阅读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衔接上表现得更为顺利,尤其在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绘本阅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画,帮助学生更自然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此外,绘本阅读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情感焦虑,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二、幼小衔接现存问题分析
1.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深度和学习方式上。幼儿园阶段的语文教育以游戏和生活经验为主,注重口头表达、词汇积累和基础识字,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书面语表达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种从感性经验到抽象知识的过渡,容易导致学生在入学初期出现不适应,尤其是在词汇量的扩展方面。
绘本阅读作为幼小衔接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平稳过渡。在识字方面,绘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图画理解文字的含义,进而更自然地学习新词汇。特别是绘本中的高频词汇和短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并逐步形成对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在语言表达方面,绘本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够引导他们通过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绘本阅读在知识衔接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使得儿童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步适应小学语文课程。
2.学习习惯与情感的衔接问题
除了语文知识外,学习习惯与情感的衔接也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问题。在幼儿园阶段,儿童习惯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而小学则对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等方面有更高要求。这种环境变化导致许多学生在入学初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延等问题。此外,进入小学意味着儿童开始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情感稳定。
绘本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情感引导和习惯培养的双重角色。首先,绘本的故事情节常常带有积极的情感引导作用,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帮助儿童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一些关于勇敢、合作、克服困难等主题的绘本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次,绘本阅读本身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绘本阅读活动,逐步引导儿童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小学阶段更为严格的学习要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家校合作与教师教学策略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和教师教学策略的衔接同样至关重要。家长在幼儿园阶段的参与度较高,但进入小学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能会有所减少。然而,研究表明,家校合作对于儿童的学习适应和情感稳定具有关键作用。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家庭的阅读氛围和家长的支持能够极大地促进儿童的语文能力发展。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习惯的双重衔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融入绘本阅读,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指导,鼓励他们在家中与孩子进行互动式绘本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情感适应能力。此外,绘本阅读还可以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记录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进而与教师更好地合作。
三、幼小衔接中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1.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在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如何通过绘本阅读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成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幼儿园阶段的语文教育通常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基础表达能力为主,而小学一年级则逐步引入更为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如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等。因此,设计适当的策略来衔接这两个阶段,对于儿童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适龄且具有教育价值的绘本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基础。绘本不仅是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第一扇窗,更是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媒介。在选择绘本时,教师应特别关注绘本的故事情节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还要确保绘本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目标相符。例如,绘本中应包含常见的高频词汇、基础语法知识和简单的句式结构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孩子逐步熟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顺利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融入绘本阅读的系统性与渐进性,这也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有效衔接的重要策略。绘本阅读的教学设计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孩子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逐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将绘本阅读活动分阶段融入语文课堂,从简单的字词学习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和段落,最后过渡到整篇文章的阅读与分析。例如,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内容简单、语言重复率高的绘本,通过这些绘本中的高频字词来帮助学生巩固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掌握的识字能力。而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教师可以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难度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和掌握更高级的语文知识。
第三,利用绘本的情节设计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知识与能力衔接的重要手段。绘本的故事情节通常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角色扮演、续写结局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反复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从而达到巩固语文知识的效果。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绘本故事复述活动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此外,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和情感变化,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绘本故事中的开放性结局或情节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或改编。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鼓励他们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发生了变化,故事结局会如何发展,或者让学生续写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结局。这些创意性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学习习惯与情感发展的策略
小学阶段对学习习惯和情感调节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幼小衔接中,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调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利用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绘本中的故事通常包含一些教育意义,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教导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例如,一些关于时间管理、任务完成的绘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从而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通过绘本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调节能力是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绘本阅读因其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够在这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绘本,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各种情感,如喜悦、愤怒、恐惧、悲伤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应对和调节这些情感。例如,通过讨论主人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处理类似的情境,从而提升情感调节能力。
最后,将渐进性和趣味性融入教学活动。绘本阅读本身就具备较强的趣味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利用这种特性,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教师可以将绘本阅读与游戏、艺术创作相结合,如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再现故事情节,或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行为。这种趣味性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教师教学策略与家校合作的优化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教师的绘本教学策略和加强家校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幼小衔接的质量。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绘本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灵活调整绘本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内容相对简单、情节较为直接的绘本,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的绘本,促进他们深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应当注重互动与反馈,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故事中来。这样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加强家校合作,促使家长在家庭中延续和支持课堂上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向家长介绍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家庭绘本阅读的建议和技巧。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通过共同讨论绘本内容、复述故事、创作新故事等方式,延续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习惯。家长还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绘本阅读情况,与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进展和学习表现。这种信息的双向流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绘本阅读是家校合作的桥梁。绘本阅读不仅仅是课堂活动,也可以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家庭绘本阅读活动,家长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则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阅读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也能够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使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和高效。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绘本阅读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管理能力。此外,家校合作的加强也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期。
[2] 杨钰《小学一年级“语言运用”的幼小衔接困境与对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路梅芳《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探讨》,《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4期。
[4] 李桂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作文成功之路》2018年第3期。
(蔡珍,1974年生,女,福建永泰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