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作者: 韩艺青【摘要】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孝”又位列始德地位,体现着一个人品德的最初发端。为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教学原则,将中华孝道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小学生思想感悟的提升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解码孝道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中华孝道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以期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孝道文化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SZJ22070,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7-0055-0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规范学生行为的课程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孝道文化中的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等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更是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传统家庭观念已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传统家庭的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重塑,从强调孝道、家族观念等到如今城市化加速形成的家庭结构多样化,全新的家庭观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孝道文化也随之有了改变。
一、追本溯源,解码孝文化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孝”的流传最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了记载,其中,“克谐以孝”的故事来源于舜的孝行,等到春秋时期,“孝”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对孝行有了新的批判和定义,强调了“孝”要基于“敬”,要继承祖先的事业和规矩,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供养父母,最后做好一个孝子,在社会中立业成名。因此,相比于赡养父母,在此时期,“孝”更强调子女对长辈的敬顺之心。自汉代以后,在封建思想之下,“孝”又成为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自此时期,《孝经》成为汉朝有关孝文化的代表,从惠帝之后,每代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在古人的伦理观念中,孝其实是一个人高尚的品质,也是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但对于个人而言,孝道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自觉,孝道文化的存在对建设美满家庭和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1]。
近代以来,孝道文化在一时之间受到了大量的批判,一些人认为孝道文化有一定的迂腐之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转而到了现代,孝是人道,是善的基础,也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孝道文化的呼吁和推广开始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词汇相关联,为其在批判和继承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文化特征,这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些积极的进取意义。
(二)孝文化当代的价值
孝道文化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富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明,在百年前,孝道文化就曾遭受过知识分子的激烈批判,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孝作为社会的精神价值基础,已然回归到家庭子德的地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孝道文化的深刻表现,它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这一目的,除了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还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抓起,让整个社会能够处在孝道文化的熏陶下,以构筑美好社会。
二、中华孝道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始德也是首德,而对于正处于思想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文化入侵、网络信息的侵蚀容易使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人才选拔的方式主要还是依托于各种考试,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依照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即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此,道德教育有了一定的缺口,一些教育工作者力图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教育受阻。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孝道文化成为当前一种极为可行的方式之一,文化教育能弥补学生缺失的品德教育,也能够在文化引领的作用下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信念,促进了孝道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二)良好的孝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当前小学生大多是“10后”,出生在幸福、繁荣的时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比较少,又备受老一辈人的宠爱,这些极易导致他们产生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不良心态。而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道德和情感教育,当学生看不到父母及长辈的艰辛,一味生活在舒适圈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十分不利。将中华孝道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一方面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对“孝”产生理论认识,并常怀感恩之心,认识自身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责任心,知道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给妈妈洗脚、给爷爷捏肩等等[2]。另一方面,中华孝文化的内涵在于敬老爱老、感恩父母,这同样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感恩、尊重等良好道德品质,让小学生能真正养成感恩行为,认识孝道文化。
(三)良好的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孝道文化是一种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到《三字经》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再到《二十四孝》里孝感动天、行佣供母等故事,不难看出,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知识性的。在小学教育阶段,认识和学习孝道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有利于其文化修养的提升。以《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故事为例,它讲述了虞舜在父亲及继母、弟弟屡屡想害死他的时候,依然选择了对长辈恭顺,对弟弟慈爱,最终感动天地,以至于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伴随着这些有趣的知识,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进程,为日后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中华孝道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文化资源,实现育人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培养的人文学科,其以学生所处区域的独特内容和形式为来源对象,作用于课程并成为教学资源之一。而中华孝道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以地域特色和丰富且真实的孝道故事,渗透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也为课程整体优化提供有效途径。以周雄孝文化为例,它来源于中国孝文化之乡的杭州富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与周雄有关的人文文化,并在课堂上通过收集他的事迹来捕捉周雄文化中的“孝心”。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利用周雄文化中的《冰中捕鱼》《雪地伏母》等故事让学生感知回报家人的爱,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懂得理解和体贴家人。其次,在周雄孝文化中还蕴含了“热心”这一优秀品质,《治病救人有求必应》的故事记载与课本中“和睦相处”课时的教学目标有着相似之处,它为邻里关系如何和睦提供了完美答案,通过说话、做事考虑对方的利益,并在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孝道文化在课堂上的推广有了真实的佐证素材,既情真意切,又有利于增强可读性。
(二)梳理教材主题,激活学生思想
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上,需要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抓住细节,激活文本与资源之间的联系。从周雄孝文化渗透课堂来看,教师还需通过教学设计,激活学生思想、触动心灵,让孝道文化能够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促进学生思考。面对一个个故事,优化教学的路径需要教师放大细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将孝道文化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3]。比如,通过课堂上围绕“感恩父母”的主题交流,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开“小周雄”评比,让模范人物的言行引领并激励学生。同时,根据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来评比哪位学生和周雄一样在生活中体贴父母,并通过交流探讨,让孝道文化沁入学生的心灵。
(三)创新教育形式,深化孝的认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有责任且有义务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而中华孝道文化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父母及老一辈生活经历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知,积极促进家庭美德的形成,是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目的。在当前新媒体“横行”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借助时政热点打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善于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和视频资源,积极向学生及家长分享孝的故事。例如,教师在教学课本内容后,可以在班级中展开“尽孝道之行”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十大孝心少年》视频,并组织学生交流观后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让学生懂得感恩。此外,在另一栏目《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中向观众分享“板车女孩”做铁板床,推着父亲和奶奶求医的感人故事,以这些真实的影像和动人的评价激发着学生的同理心,并借助这一教育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践行孝道文化。
(四)依托传统节日,营造文化氛围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性逐渐增强,受西方文化和互联网的影响,当前小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熟悉程度要远大于我国传统节日,虽然我国传统节日多数以农历为主,但是学生只是简单认识,缺乏对节日文化背后内涵的思考[4]。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程度来提高学生对孝道文化的了解,确保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提高自身对孝道文化的理解。例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多元的文化内涵,其中,“敬老”这一主题承载着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借助重阳节的文化背景,介绍节日蕴含的寓意,让节日中的孝道文化得以传承。教师可以在节日前夕带领学生参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的社会活动,通过表演节目、宣传等途径让爱老、敬老等主题衬托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实践活动
“百善之首,以孝为先。”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所有德行的基础,孝道文化内容丰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备鲜明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资源。因此,中华孝道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孝道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开发校本课程。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孝道文化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孝道文化,接受其熏陶。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孝道文化实践任务,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孝道精神应用于生活中,体验孝道精神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小学课本中零散的孝道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搜集历史中一些著名的孝道故事,形成独特的教学资源库,如“仲由为亲负米”“黄香扇枕温衾”“刘恒亲尝汤药”等,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懂得孝道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爱自己、爱父母,升华到爱社会、爱人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理论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实际行动理解孝道文化,如“帮父母洗脚”“做家务”等,将孝道文化的内涵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树立榜样力量,践行孝道行为
通过中华孝道文化的感染,以及古今中外的孝道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进而形成正面影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孝道文化[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孝道精神中学生能够看到孝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感知孝道精神的力量,并自觉实践孝道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真实的孝道文化榜样,以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孝道文化的内涵。
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斌强为例,他是一个值得小学生学习的孝道榜样人物,作为一名教师,因母亲不幸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他便将母亲绑在身上,每日往返30公里的山路,既照顾母亲,又继续教学。这种孝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赞誉,从他的故事中,小学生也能够理解孝道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懂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履行孝顺父母的责任。从深层次来看,这也是陈斌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责任担当,这样的榜样力量能够促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行为,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孝道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既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随着教育与文化工作的相互依存,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中华孝道文化作为民族瑰宝,理应在时代的发展下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人格,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闫哲.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途径[J].学周刊,2018(30):48-49.
[2]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3]张平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4):87-89.
[4]傅永元.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J].学苑教育,2021(11):71-72.
[5]何惠珊,张连春,付秀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