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出发,扬知识风帆

作者: 王巧会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有效控制了小学生的作业总量与时长,如此便从时间、精力方面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教师们的关注重点纷纷集中到了“怎样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上。而作为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愈加凸显。整本书阅读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水平,丰富精神世界,使生命更加充实。所以,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借以使之有效性得到增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导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8-0010-03

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致外,还应传授其阅读技巧。整本书阅读主要是指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等要素,以学生“易接受”为基础,设计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知识,或唤醒旧知识,汲取新知识[1]。对于传统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强调多个方面的对话,包括读者与文本、学生和学生以及老师和学生,其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有效激发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生往往认知能力不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等问题。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总结阅读技巧,保持良好阅读习惯,在课后时间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整本书阅读,能够解决学生浅层次阅读的问题,从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为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二)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长时间阅读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进行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性。阅读时,学生极易被其他因素吸引,注意力不集中,打乱了阅读计划。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节解读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被趣味性情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三)开阔语文知识视野

对于学生而言,单一课外阅读内容往往难以迎合学生多样化阅读所需,这让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与单调。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到各种知识,不仅在自身知识视野上得到了拓宽,更能够达到多样化阅读需求。教师则可以适时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深入研读与解析,明确整本书主题及情感思想,进一步延伸其知识视野。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转变以往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过去,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语文课本进行阅读的,但由于教材中很多都是单篇和短篇文章,所以也就让其养成了单篇阅读的习惯,一些简单文章往往更受其青睐。虽然对学生来说,单篇文章更适合其阅读,他们理解起来也轻松,但因为字数有限,故不利于提升其阅读能力。且一些教师为追赶进度,未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在含义展开深入剖析,只让其朗读课文,如此便影响了其语言敏感度能力。对此,教师应主动采纳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推荐学生适合的长篇书籍给他们,使之耐性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较好的磨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完成《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孔乙己》《我的百草园》等鲁迅先生其他的一些作品,让其更加了解鲁迅先生,丰富作文素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耐心地阅读作品,并第一时间给予引导。还可把作者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包括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借以让学生牢牢记住作家的代表作,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得到充分保证。

(二)开展导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当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2]。”其认为,相较于“教”,“学”更加重要,而兴趣则是实现有效的“学”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信息碎片化特征突出,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集中起来,缺乏一定的耐力。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导读,使之迫切地想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为例,其第四单元的文章普遍以动物为主题,对此教师选择了《小鹿斑比》开展整本书阅读。备课时,教师结合书籍内容精心制作导读PPT,设计了三个模块,包括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和片段导读等。在第一个模块中,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信息与时代背景等;在第二个模块中,主要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小说主要内容呈现出来,配上专门的解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鹿斑比的命运;在第三个模块中,则围绕主题“难道你就不能独立生活吗?”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这一章节借助斑比的故事引导学生现身说法,将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理解与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经过这一系列的导读,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阅读活动中。

(三)依托驱动任务,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方向与内容

1.用好“导读单”

为了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文章的阅读方法、核心任务以及思考的方向。“导读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如同学生阅读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引导他们准确无误地深入文本,挖掘知识的宝藏[3]。以《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这两部中外文学名著为例,教师可将其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在“导读单”内形成多种阅读方法,比如我们常用的细读、对比等,也有联系或揣摩等。接着再进行任务设计,如了解故事发生过程、品味故事人物言行举止、分析故事中心思想;联系故事中所提到的动物角色,统筹整个故事,分析其在寓言故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比分析《中国寓言故事》和《伊索寓言》,探寻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若学生掌握了相关方法,并知晓具体任务,那么便可轻松开展整本书阅读。简而言之,“导读单”对学生有很大作用,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帮助学生领悟文本内涵。

2.用好“推进单”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篇名为《芦花鞋》的文章,其作者为曹文轩,而这篇文章节选于其《青铜葵花》一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该书时,可适时地提供一份“阅读推进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具体而言:第一步,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捕捉文本中的细节,并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品味。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利用“信息重组和前后联系”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第二步,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例如,让学生选出《青铜葵花》中最触动他们情感的部分,并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多次品读,分享自己的感悟。此外,鼓励学生观看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比分析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思考如果自己是导演,会采用何种手法来表现故事。这样的“推进单”就如同是整本书的骨架,利用多种方法,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影视作品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阅读天地,也让学生有了丰富认知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整合阅读资源,并融合资源,将其价值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的视野也更为开阔,这个过程学生素养将逐步获得提升。

3.用好“分享单”

分享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缺少了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降低,阅读动力也会减弱,致使其阅读思维无法深入,使之认知不能发展[4]。对此,教师要利用“分享单”让学生获得指导,确保学生可以根据阅读体会进行总结提炼。举例来说,当学生《80天环游世界》的阅读旅程画上句点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阅读分享单”这一工具,为他们布置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任务。首先,教师会鼓励学生以小说中的角色为灵感,绘制一份属于自己的假期旅行计划图。这份计划图不仅需要清晰地标出旅行的路线和目的地,且还要求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对景点的文化背景、独特风貌以及当地美食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集体性规划时间消耗、交通方式以及所需费用等。其次,分享自身收获与感受,围绕各种认知进行讨论。“分享单”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旨在突破学生对于知识仅限于教科书框架的局限认识。它以一种有条不紊、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向着一个全新的领域进发,即深入阅读整本书的广阔天地。

(四)指导阅读策略,促进学生习得并运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即结合教与学,指导责任与学习责任均是先生和学生不可推卸的[5]。”

1.预测文本,形成认知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6]。这一过程涉及我们对既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微调。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大门开启之前,已经携带着一系列的知识储备,这些储备为即将到来的学习体验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时,他们的大脑会不断地将新获取的信息与心中已有的知识框架进行对比和匹配,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比较,他们才能逐步揭开文本的深层含义[7]。对教师来说,应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即在翻开书页之前,先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做出一番猜测,从而构建起一个初步的理解框架。通常情况下,那些被选作阅读材料的书籍往往属于叙事性质,诸如小说和传记等。通过预测,学生们能够更有目的地阅读,这种策略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而且保证了阅读过程的高效性[8]。教师要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预测方法,如阅读经典作品——《小飞侠彼得·潘》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目录、章节标题等出发,引导他们基于这些提示对故事的发展进行大胆的猜想。例如,当教师提到“长着一口乳牙的小飞侠飞回来”这一情节时,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预测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小飞侠的归来将引发一场欢乐的聚会,大家围坐一起,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而其他学生则推测,小飞侠可能会带领新一代的孩子们启程前往梦幻岛,开始新的冒险旅程。若学生无需教师帮助便能够很好地做出预测,代表其思维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既可合理想象,又能够准确判断。

2.自主提问,深度理解文本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主动解析文本的智力活动,这一过程必须伴随着深入的思考[9]。当学生投入到一场高效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应当学会如何与文本内容互动,提出问题,并让这些问题成为引领他们深入阅读的指南针。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学生在自主提问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回顾与把握阅读能力,在阅读期间将语文学习价值充分提取出来[10]。教师要进行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提问,从而掌握一些好的提问技巧。比如,当学生阅读完《童年》一书后,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依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如,“在阿廖沙所生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阿廖沙的外祖母是如何影响他成长的?她对他的影响有哪些方面?”这部分问题同语文学习要素存在一定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解读文本,并展开反思,从而对文本的深层含义、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学生一边阅读整本书,一边体会更多的感人故事,并将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领悟,有效渗透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学达.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J].学园,2023,16(36):28-30.

[2]吕桃.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学周刊,2023(36):124-126.

[3]罗耿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1):57-58.

[4]柯月红.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学周刊,2023(34):130-132.

[5]方小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2023(42):68-69.

[6]李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91-93.

[7]李勇兵.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亚太教育,2023(21):150-152.

[8]曹枫.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留学,2023(24):56-57.

[9]杜志勤.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3):81-83.

[10]闫发兵.“双减”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甘肃教育,2023(22):114-1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