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方式与原则探究
作者: 詹雪【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议题式教学展开论述,提出了注重塑造情境的对比性、强化情境的思辨性、发挥议题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强化导学性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这几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方式,并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原则,希望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议题式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8-0043-03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发挥着引导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作用。而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作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措施,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课程内容,强化该科目的教学效能,因此,应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方式与原则,持续优化议题式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水平。
一、议题式教学概述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话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议题作为项目或单位进行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或分阵营讨论辩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作为任务完成的载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方式
(一)注重塑造情境的对比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创设具有对比性的议题情境,并将多种行为、决策和主体,融入到情境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中不同主体的相应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更加准确地认知和理解课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由此得到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提高议题式教学方法的落实效果。为此,在情境创设上,应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课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按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构建出生活化的事件背景,设计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不同行为组成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判断,该情境下如何正确践行课程中的正确思想观念,同时认识到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当的行为,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课程知识,发展自身的道德法治认知水平[1]。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的教学中,针对依法行使权利方面的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可以创设一个议题式情境,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一个生活化、有对比性的议题场景,即“小明的妈妈和小李的妈妈都参加了一个网上促销活动,两人各购买了一个按摩椅,但始终没有收到货,小明的妈妈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了此事。小李的妈妈却认为走流程比较麻烦,而且也未必有效,所以一直坚持与商家沟通,但依然没有得到答复”,然后明确议题“大家觉得哪位妈妈的做法比较合适?为什么?”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该议题的探讨,最后进行总结“在消费过程中,遇到商家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一定要像小明的妈妈一样,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由此让学生通过对两位妈妈行为的对比分析,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
(二)强化情境的思辨性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辨、实践,把握好自我成长、发展道路上的正确思想方向,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中,也可以考虑从上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功能入手,注重思辨性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围绕课程内容展开思辨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2]。在此过程中,可以考虑设置一个或多个背景阐述,并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提出多个思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类的活动,由此让议题情境更具思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的教学中,对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课程内容,可以在创设议题情境时,先进行背景阐述,即1)欢欢的爸爸在国企上班,月工资达到了1万元,年底还得到了单位发的2万元奖金。2)欢欢的妈妈是民企的技术员,年薪15万。3)欢欢的叔叔开了一家有机茶农场,同时还用这个农场开展旅游观光活动,年收入达到了20万。4)欢欢的舅舅有重度残疾,政府每月为其下发7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此后,由浅入深提出思辨问题“欢欢的几位亲人所获得的收入,都是按照哪种分配方式取得?大家如何看待这些分配方式?国家为什么要推行这些分配方式?”再基于上述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以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解,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围绕上述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辨分析,加深其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模式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借此锻炼其反思、思辨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
(三)发挥议题的引领作用
引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认知和理解,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目的,因此,应当关注议题引领作用的发挥,并选择合适的议题形式,突显其引领价值,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效果[4]。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选择冲突性故事情境,可以促使人在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反思,为价值观引导提供切入点。因此,在议题式情境创设过程中,可以考虑设置冲突性的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想上的价值冲突,借此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议题情境的引领作用[5]。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际生活当中能够对人的行为起调节、操控作用的规则较多,除了道德、法律以外,还包括自身的利益、认知水平等,所以,在情境创设时,应当围绕这些因素设置相应的选择,通过让学生分析冲突情境下的行为判断案例,引导其认知道德、法律法规在行为选择上的主导作用,使其形成用道德、法律法规约束自我行为的意识,达到思想观念引领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所用的议题式教学情境可以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领域,就能够达到引导其在感悟、体会过程中增强自身道德、法治意识的效果,因此,在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探索情感类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借此运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使其可以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思维,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在议题式情境创设中,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教材、网络等多个渠道,收集正面的案例信息,创设出能够为学生带来正向情感体验的议题式教学情境,由此借助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认知理念,以便于其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效果。
(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议题式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引”,旨在通过将学生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习中,有效推进后续教学工作环节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情境的创设立足于“未学”,强调通过将思辨、反思、分析、推理、参与等元素融入到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引”的效果。为此,可以考虑创设多样化的议题式教学情境,不断为学生带来新颖的议题探究体验,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可以考虑以现实生活发生的事件,如社会热点事件等为情境,让学生沉浸式地认知和感受课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加深其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案例故事,借此将抽象的课程内容生活化、简单化处理,让学生在议题讨论过程中,更精准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议题式情境创设中,为了提高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要积极迎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达的心理特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内容、讨论过程,以及后续的探究结果,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够使其真实地感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以更好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深入优化议题式情境创设效果。此外,采用由浅入深的问题链方式,进行议题式情境创设也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但采用此方法时,应提前进行课程核心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后,再尝试通过议题式情境,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或者也可以考虑将此类教学情境作为知识建构学习的先导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对议题式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求解,建构出新知识,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助于发展其自学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引导效能。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的课程中,为了让学生熟悉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个议题情境“小明的父母工资水平在当地处于中等,他的爷爷奶奶每月领取养老金,同时他的母亲当选了县人大代表,每天小明要上学,父母要工作,爷爷奶奶则去公园锻炼,那么从小明一家的生活,可以总结出他们享有了哪些公民权利?”然后为学生分组,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求解,从而了解公民所能享有的权利,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由此提高其参与度,同时发展其自学能力。
(六)强化导学性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
一般来说,情境创设通常立足于“未学”,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创设议题式教学情境时,也可以考虑将该情境定位为预习情境,借此突显议题式教学情境的导学性特质,引导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由此形成课程知识的初步认知,为后续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此,在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中,可以考虑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导学问题,然后将导学问题作为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以阅读教材、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对新课程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完成课程预习。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两个重点课程知识,提出相应的导学问题,即“什么是公平正义?遇到不公平的事,应该怎么做?”由此将这两个问题,作为导学性议题式教学情境,借此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或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撰写出议题的报告,以促进其形成对新课程知识的初步认知。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导向性,深入优化后续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落实效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挥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效能,可以考虑在情境创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应尽量让所设置的议题源于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思考。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针对性原则。情境创设应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议题式情境,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趣味性原则。情境创设应注重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积极借助趣味性的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第四,启发性原则。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第五,适度挑战性原则。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适当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挑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可以深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效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立足于具体的学情,运用合适的议题式情境创设方式,可以让议题式情境更具思辨性、思想引领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课程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从而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生思想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宰华平.谁是那朵最美的花——议题式教学优秀课评价标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6):32-34.
[2]李广宇, 喻明珠.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路径研究——以《哲学与文化》为例[J].教育导刊, 2023(12):68-75.
[3]黄定贵.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亚太教育,2023(23):132-135.
[4]潘嘉玲,胡志桥.研新课标 构新教学——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37-39.
[5]蔡勇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内涵、意义与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