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对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鄢彩玲
摘 要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既能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还能使学生了解真实职场环境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研,从学生视角了解当前职业院校实习发展情况并解析其对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实习能够形成工作认同感,并且学生对职业院校实习的评价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对实习工作和未来工作的认同感。在针对实习的各类评价变量中,实习收获对工作认同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并且实习收获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受到实习任务评价的调节作用和实习工作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各类控制变量中,为期3~6个月的实习形成的工作认同感最强。鉴于此,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出应科学设置实习任务、关注学生实习收获、合理设定实习时长等建议。
关键词 学生实习;工作认同感;职业院校;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2-0040-07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是职业院校办学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雇主做出有效雇佣决策[1]。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育人特色,对于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并积极推行多种实习方式,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强调实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实习考核、安全职责、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真实的职场环境,以提升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学习。现有研究证实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教育间存在紧密关系。一方面,职业认同感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2][3][4];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能够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5][6]。然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作为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其对于工作认同感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学生视角评价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情况,并剖析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对其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假设
工作认同感是员工对工作、职业和组织所持有的感觉和态度,是一种对自己工作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认同和情感体验[7]。在本研究中,将工作认同感划分为实习工作认同感和未来工作认同感。前者是指学生对实习岗位的认同感;后者则反映学生对实习转正后的正式工作的认同感。关于实习与工作认同感,有研究表明,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员工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自信与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职业要求并树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因此对工作的认同感也会随之提高[8]。也有研究认为,工作经验对工作认同感并非呈现线性影响,而是呈倒U型关系,即工作认同感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9]。本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经验,实习经验与工作认同感存在正向相关性,由此提出假设:
H1a:职业院校实习经验与实习工作认同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H1b:职业院校实习经验与未来工作认同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当前,针对工作认同感的形成机制,有研究发现,工作任务自身的挑战性和自主性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会影响到工作认同感[10]。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实习任务设置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
H2b:实习任务设置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
有研究指出,个体的工作行为受到工作环境和人际互动的影响,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更能使员工感知自己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认同感[11]。例如,工作组织中相关人员的支持[12]和情感智慧[13]会促进员工的工作认同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实习的支持与指导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
H3b:实习的支持与指导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
意义寻求理论认为,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不同理解,将产生不同的工作投入,进而影响工作认同感[14]。实习收获是个体自身对实习活动的意义构建行为,不同的实习感受也将带来不同的工作投入,从而产生不同的工作认同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a:实习收获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
H4b:实习收获情况将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
此外,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意义建构将受到社会化过程、组织文化,经验等因素影响[15]。在实习中,完成实习任务,获得实习支持与指导均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工作世界这一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步骤,并且实习中感受到的组织文化以及获得的实习经验,均会影响学生对实习的感受,从而产生对实习收获和工作认同感不同的主观评价。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a:实习任务将对实习收获与未来工作认同感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实习任务设置得越科学,实习收获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影响就越大。
H5b:实习支持与指导将对实习收获与未来工作认同感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给予的实习支持与指导越多,实习收获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影响就越大。
H5c:实习收获将通过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学生实习对工作认同感影响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测量工具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自变量、控制变量和因变量,见表1。自变量包括实习任务、实习支持与指导以及实习收获。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户籍、教育层次、生源类别、专业分类以及实习时长。因变量包括实习工作认同感和未来工作认同感。各变量题项编制参考了相关成熟量表,包括工作认同量表[16]、职业认同感量表[17]、工作经验量表[18]、实习满意度问卷[19]、实习任务自我效能感量表[20]、学生评价教师问卷[2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22]等。形成的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 7分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7分。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0.967>0.9,显著性P<0.001。五个构念的克隆巴赫α值介于0.813到0.963之间,均大于最小参考值0.6,说明测量题项信效度较好。
(二)被试选择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于2023年4月11日至17日,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对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浙江、安徽及重庆地区等区域部分职业院校完成实习的学生进行调研。总计回收问卷1582份,剔除作答时间少于100秒的问卷468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问卷率为70.4%,问卷回收情况见表2。近七成受访者的实习期超过了3个月;受访者在性别分布上较为均衡,男女比例接近3∶2;教育层次以高职学生为主,来自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的受访者大致占比为1∶7∶2;专业分布主要来自工程制造类、商科类、医学护理类和信息技术类,受访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5.7%、40%、19.9%和14.4%。
(三)分层回归
为了解学生实习对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实习工作认同感”和“未来工作认同感”为因变量,将性别、户籍、教育层次、生源类型、专业分类和实习时长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第一层;将“实习任务”“企业支持与指导”和“实习收获”三个自变量逐层加入模型,构建分层回归模型,从而探讨学生实习对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习与工作认同感情况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对实习任务设置情况评价的平均值为15.11(有点满意),对企业提供的实习支持和指导评价的平均值为22.38(介于有点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对实习收获评价的平均值为16.34(介于有点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总体上职业院校学生对实习评价尚可。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均值为27.08(介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之间),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均值为20.84(介于有点认同和比较认同之间),说明通过实习,学生对实习工作和未来工作均形成了一定认同感。
相关性分析表明,实习工作认同感分别与实习任务(r=0.648,P<0.01)、实习支持与指导(r=0.704,P<0.01)以及实习收获(r=0.832,P<0.01)呈正相关;未来工作认同感与实习任务(r=0.634,P<0.01)、实习支持与指导(r=0.623,P<0.01)、实习收获(r=0.769,P<0.01)以及实习工作认同感(r=0.811,P<0.01)呈正相关,见表3。此研究结果证实了实习经历与工作认同感间存在正向相关性,研究假设H1a和H1b成立。
(二)实习对工作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1.实习对实习工作认同感影响分析
为了解实习对实习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本研究以实习工作认同感为因变量构建分层回归模型,首先将性别等控制变量放入模型,而后逐层依次放入实习评价变量,从而获得相应模型1~4,见表4。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实习工作认同感主要受教育层次、实习任务、企业支持与指导和实习收获的影响。因此,研究假设H2a、H3a和H4a均成立。
模型1表明,学生的教育层次、实习时长将显著正向预测实习工作认同感。相较于中职,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实习工作认同感也将提高,其中,职业本科层次学生对实习工作认同感在1%水平上显著。相较于少于1个月的实习时长,超过1个月的实习均会显著提升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同感,并且时长在3~6个月的实习产生的实习工作认同感最强。
在控制模型(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实习评价变量后,回归模型的整体变异解释量增加了67.5%。实习任务、实习支持与指导、实习收获均对实习工作认同感产生正向预测影响。因此,实习对实习工作认同感的回归效应显著。其中,实习收获对实习工作认同感的正向预测最强。
2.实习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影响
为了解实习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来工作认同感为因变量构建分层回归模型,首先将性别等控制变量放入模型,而后逐层依次放入实习评价变量,从而获得相应模型1~4,见表5。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来工作认同感主要受教育层次、实习任务和实习收获影响,并且实习收获对未来工作认同的正向预测效应要强于实习任务。因此,研究假设H2b和H4b成立,研究假设H3b不成立。
模型1表明,学生的教育层次、专业类别以及实习时长均能对未来工作认同感产生显著影响。相较于中职,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也得到提升。职业本科层次学生的未来工作认同感最高,且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相较于工程制造类专业,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认同感更强。相较于少于1个月的实习时长,1~6个月的实习会显著提升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同感,并且为期3~6个月的实习产生的未来工作认同感最强。
模型2~4结果表明:实习任务和实习收获对未来工作认同感的回归效应显著。在控制模型(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实习评价变量后,回归模型的整体变异解释量增加了59.5%。实习任务和实习收获均对未来工作认同感产生正向预测影响,而实习支持和指导则对未来工作认同感不具有统计预测作用。
构建交互项变量“实习收获*实习任务”和“实习收获*实习支持与指导”,分别加入回归模型5和模型6,以验证实习任务和实习支持与指导的调节作用,见表5。分层回归结果表明,交互项变量“实习收获*实习任务”t值显著,即实习收获对实习工作认同感的影响关系显著受到实习任务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假设H5a成立。交互项变量“实习收获*实习支持与指导”t值不显著,即实习支持与指导对实习收获与实习工作认同感间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假设H5b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