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李佐 吴雪萍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

摘 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也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在“双高计划”终期验收和二次遴选的背景下,通过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归纳演绎出反映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要素,构建以高职院校国际化为一级指标、9个主范畴为二级指标、37个对应范畴为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国际化“双师”队伍建设、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有机融合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升策略,为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关键词 教育强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59-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开放合作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也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给予了高度关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凝练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明确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国际影响力”作为“六大特质”之一,成为衡量国家教育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关键要素,也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国家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1]。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评价内涵,开展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将高职国际化的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对实现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提升国际化水平也是“双高”建设的现实要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中,将“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发展任务提出,并强化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在“双高计划”首批验收和二次遴选的背景下,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既便于高校自评或他评,又能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挖掘特色、查找问题,走出一条符合学校校情、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进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国内外学界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内涵、指标、路径等内容展开了系列研究,但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典定义为“在院校与国家层面,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过程”[2]。基于此,她认为评价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能否获得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学术项目、科研与学术合作、外部关系、课外活动等组成的项目策略以及包含管理、运行、支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组织策略两方面入手[3],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宏观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且具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提出的“全面国际化模型”(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 Toolkit),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AUQA)采取的“主题审核”(Thematic Audit),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NIAD-UE)出台的“院校可选式评估C: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Optional Evaluation C: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Education),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HE)开发的大学国际性与国际化排名指标体系等。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等。同时,国内部分学者从价值取向、关键维度、国际方位、发展路径等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4][5][6][7],但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仍然鲜见。在院校层面,美国学者杰奎琳(Jacqueline Marie Copeland)和她的研究团队对15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公立社区学院近300名利益相关者开展了调查研究,并构建了社区学院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8]。少数国内学者从理论架构、内涵意蕴、价值遵循、实践路径等角度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9][10],但偏重思辨取向的定性研究。

整体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一是从院校层面专题研究高职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模式以及路径等方面。二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缺少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基于广泛样本的问卷与访谈调研,无法精准把握利益相关者对国际化的主观看法。鉴于此,探寻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建设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共性特征,挖掘其国际化策略背后的普遍性规律,构建一个较为适应新时期特征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从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导向出发,密切追踪国内外研究动向,对研究成果进行跟踪、吸收、再创新,遵循“文献研究—实证调研—域外借鉴—体系构建—权重配置”的研究流程,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研究、专家访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构成要素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配置指标权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各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客观性。

(二)实施过程

1.制定访谈提纲

聚焦国家出台的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新一轮“双高计划”导向,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要求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把握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通过选取比较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国际化举措及评价工具,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概括出能为本研究所采用的经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提供域外借鉴。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您所在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二是您所在院校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您认为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四是您对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2.访谈实施概况

本研究访谈对象主要来自全国首批56所“双高计划”建设学校,为了保证样本的差异性,从中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国际化特色校。本研究于2024年1月至7月采用面谈、线上交流等形式,对具有出国经历并从事国际化研究的6位专家、负责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7名行政管理人员、3名参与国际化工作的专任教师以及2名学生代表进行了访谈。研究设计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分层抽样,深度访谈调研对象,获取直观“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将访谈结果作为建立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依据,使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操作性。在正式访谈前,选取1名国际化工作负责人及1名专任教师进行预访谈,根据反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调整。在正式访谈时,对参与人员进行编码,编码的编写顺序为:城市(城市拼音缩写)、学校(首字母)、性别(男性标注为M,女性标注为F)、职务(X代表行政,J代表教研,S代表学生),如杭州Z大学的第2位女性行政管理人员被编码为 HZ-Z-F-X-2。

3.质性数据分析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所抽离的主题或概念进行结构化展示,借助NVivo1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一,开放式编码。将18名受访者的访谈录音转化成文本,并随机抽取其中15份文本进行分析,剩余3份文本用于饱和度检验。在编码过程中,通过贴标签、概念化及范畴化,实现概念的抽象和类属的形成。在剔除频次较低无法范畴化及与研究低相关的概念后,提炼出初始概念,并经反复比较,归纳为若干范畴。限于篇幅,对部分开放式编码进行展示,见表1。

第二,主轴编码。借助NVivo12软件对原生代码进行梳理、整合、归纳,最终形成9个主范畴,包括“理念与政策”“经费与资源”“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双向交流”“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国际传播”,涵盖了原生代码中的大部分元素,见表2。

第三,选择性编码。对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并用“故事线”进行描绘串联,在提炼出的核心类属及相关类属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建构模型,见图1。在“投入”层面,理念与政策、经费与资源以及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基础。在“活动”层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双向交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核心驱动,是高职院校基于获取的资源,积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在“影响”层面,通过质量认证和国际传播对国际化成果进行评估和推广,以提升高职院校全球声誉与国际竞争力。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促进职业院校国际化的逻辑理路。

第四,饱和度检验。为保证编码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抽取未在前期计入任何分析的3份备用访谈文本,并对其进行编码和归纳,未发现新的概念和主范畴,由此判断现有模型已趋近饱和状态。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对初步构建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专家的选择考虑其代表性和专业性,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完善,构建了以高职院校国际化为一级指标、9个主范畴为二级指标、37个对应范畴为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对前测中出现的个别指标进行了整合,例如某受访专任教师提到的“孔子学院”,因其建设主体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更多以“鲁班工坊”“郑和学院”“丝路学院”“班墨学院”等载体推进“职教出海”,因而进行了整合优化。此外,在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的过程中,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推动“职教出海”同样重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实际,部分专家建议把境外办学作为考核的可选项。因此,本研究将其纳入合作办学指标,并未单独设置。本研究中的合作办学指标为广义概念,既包括“走出去”办学项目,也涵盖“引进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1.投入

该类指标主要考虑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方面的人力、资金和物质资源投入,是驱动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基础。高层重视并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国际化工作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能为驱动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与组织保障。资金和资源投入则直接影响学校国际化的规模、广度和深度,能从侧面衡量学校对国际化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外籍文教专家的比例、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教师赴国(境)外访学交流比例以及专职国际化工作人员数量等指标,均体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