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裂变与聚升

作者: 余习德 杜文明 黄小萍 梁红英 伍红梅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裂变与聚升0

摘 要 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对中职生应对身份认同、留守经历及学业压力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1856名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并从“整体”与“比较”的视野解析。整体层面:第一,男生、城镇籍、无留守、住校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更好。第二,年龄、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弹性正相关;留守时长、主观家庭社会阶层地位与心理弹性负相关。比较层面:第一,在留守生中,心理弹性存在“隔代抚养”与“血亲远近”效应。第二,可将无留守生分为“C1中度弹性组”与“C2中度偏上弹性组”;而留守生则可裂解为“T1低弹性组”“T2中弹性组”与“T3高弹性组”。第三,对于无留守生而言,年级、性别、年龄、母亲学历预测C2组。对于留守生而言,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是否住校预测T2组;性别、家庭子女数量、父亲学历、母亲职业预测T3组。总之,中职学生心理弹性普遍有待提高,留守生表现出两极性且提升区间更大。未来在优化校园支持的同时,需关注女生、高年级、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也需普及家庭结构、学历提升与工作稳定之间的协同意义。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留守经历;潜在剖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50-07

一、问题提出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直面压力与突破逆境的能力[1]。它也被认为是个体探索内在优势和心理资源的认知与情感过程[2],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成年期人格完善至关重要,因此,对其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心理弹性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学生的实践考察,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显著降低初中生的抑郁水平[3],降低普通高中生的学业挫败感[4],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5]。可见,心理弹性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实践调查表明,心理弹性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6],正向预测普通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7][8]。可见,心理弹性是中学生精神富足的促进因子。综上,开展青少年心理弹性研究意义重大。但目前有关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研究多聚焦于普通中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中职生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群体,不同于普通中学生,需要针对中职生群体开展心理弹性相关研究。第一,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同龄,处于同一性发展关键期,培养诸如心理弹性的积极心理品质极为重要。在“职普融通”与“职普协调”政策持续贯彻落实的时代背景下[9],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在中考之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方面,对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完善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培养极富弹性与韧劲的中职毕业生,有助于为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从“制造型”向“智造型”转型提供稳定持续的人才支撑。第二,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不同,他们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对于不少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学业成绩不够突出,需要更强大的心理弹性来从容应对。第三,中职学生普遍面临着“三职”(职业、职校与职生)的身份压力,他们需要有应对“外界非议”的强大心理素质与行为能力。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入读职校或许本就是一个不小的挫折或逆境,需以“强而有力”的心理弹性作为重要支撑。

“留守经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其子女被托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或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亲属监护的成长经历[10]。《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多数职校学生来自农村[11],而在农村成长的青少年,大多都有留守经历。事实上,陈维等人的调查表明,61.51%的农村籍中职学生有留守经历[12]。周全湘等人对黔南民族地区学生的调查表明,留守中职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7.44%;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在躯体不适感、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强迫、偏执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13]。对于多数中职学生来说,入读职校本就是逆境与考验,如果还有留守经历的叠加,这无疑会让其原本“脆弱”的心理健康“雪上加霜”。因此,对于留守中职学生来说,“强而有恒”的心理弹性更加重要。

当前对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仍停留在表层:第一,缺乏对心理弹性的大规模现状测评,缺乏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考察;第二,没有基于中职学生多留守经历的客观现实予以横向对比;第三,没有从家庭结构、成长环境与时间因素的角度考察心理弹性的预测因子。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点不足恰恰是中职学生心理弹性学理性、机制类研究以及一线实践干预的基本前提。鉴于此,本研究针对上述三点不足逐一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为学术研究与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1.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本研究参照梁熙等人[14]的做法,编制“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首先,由学生报告父母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类型。将父母受教育水平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至“研究生(硕士或博士)”6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6分。父母职业类型参考师保国等人制定的标准[15],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5分。父母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类型的标准分加总即为中职学生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

2.主观家庭社会阶层地位量表

本研究参照阿德勒(Adler)等人[16]的做法,向被试呈现一个十级阶梯图,见图1,该阶梯代表了中国家庭所处的不同阶层,等级越高,地位越高。要求被试结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选择自己家庭处于哪一层。

3.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本研究选择采用相关研究者译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7],该量表共25道题,包含坚韧性(13题)、力量性(8题)和乐观性(4题)三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选择“完全不这样”计0分,选择“几乎总这样”计4分。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33、0.902、0.826、0.618。

(二)被试选取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在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抽取部分学生参与纸质版与电子版问卷测试。共回收问卷2058份,删除作答时间过短或过长、通篇选择同一个选项或呈明显规律的答卷,回收合格问卷1856份,有效率为90.18%。被试年龄范围在14~21岁之间(M±SD =15.94±0.79)。被试人数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分布见表1。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信度检验;使用Mplus 8.3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与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职学生心理弹性与家庭、时间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观家庭社会阶层,家庭孩子数量、年龄、留守时长、心理弹性总分以及三个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关注两类结果,第一,家庭因素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弹性及三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心理弹性、乐观性、力量性均呈显著负相关。第二,时间因素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与心理弹性、坚韧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留守时长与乐观性呈显著负相关。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

(二)中职学生心理弹性及三个维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全样本人口学差异分析

对1856名中职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表明:第一,在心理弹性总分及三个维度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第二,在心理弹性总分及两个维度分上(力量性和乐观性),城镇籍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籍学生。第三,在心理弹性总分及两个维度分上(力量性与乐观性),无留守生显著高于留守生。第四,在力量性与乐观性维度分上,住校生显著高于非住校生。第五,在力量性与乐观性维度分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心理弹性及三个维度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分析结果见表3。

2.有留守经历学生样本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对607名留守中职学生单独分析的结果与全样本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他们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相同之处:性别差异显著。即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乐观性维度分上,男生同样高于女生,但男女差异为边缘性显著。不同之处:一是心理弹性存在“代际抚养”的边缘性显著差异,即隔代抚养学生、混合代际抚养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父母同辈抚养(如舅、叔、姨、姑等)学生。与此同时,力量性也存在“代际抚养”的显著差异,隔代抚养学生、混合代际抚养学生的力量性得分均显著高于父母同辈抚养学生。二是心理弹性总分、坚韧性与力量性维度分存在“亲属远近”的显著差异,直系亲属抚养学生、直旁系亲属混合抚养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坚韧性与力量性维度分上,均显著高于旁系亲属抚养学生。分析结果见表4。

(三)有无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弹性的人群异质性

本研究中,心理弹性在有、无留守经历学生中存在测量等值,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中,又出现了“全样本与留守样本在表征特点上的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考察:对于有、无留守经历两个群体,是否存在心理弹性的类别差异。为此,使用两个群体学生在量表各题的原始得分建立潜在剖面模型,结果见表5。

在无留守生中,AIC、BIC和aBIC随类别增加而减小,但在二分类之后,减幅变缓。Entropy在二分类达到最大。除了六分类的LMRT值不显著,其他分类的BLRT和LMRT值均显著。因此,二、三、四与五分类皆可作为潜在模型。考虑到二分类模型的Entropy最大,无留守生(行)归属于每个潜在类别的平均概率(列)从97.6% 到98.7%,也是四个模型中的最高值,加之在三、四与五分类模型的条件均值图中,各潜在剖面的走势不能明显区分,因此,选择二类别作为无留守生的最佳模型。二分类模型在所有题目上的条件均值见图2。C1(67.25%)条件均值都在3上下波动,只有8个题目超过3。C2(32.75%)在所有题目上的条件均值皆比C1组高,详细参数:①全部题目超过3;②14个题目超过3但低于4;③11个题目超过4,但没有题目超过4.5。因此,分别将C1与C2命名为“中度弹性组”与“中度偏上弹性组”。

在留守生中,AIC、BIC和aBIC随类别增加而减小,但在三分类后,减幅变缓。Entropy在三类别达到最大。除了五分类的LMRT值不显著,其他分类的BLRT和LMRT值均显著。因此,二、三与四分类皆可作为潜在模型。考虑到三分类模型的Entropy最大,加之在二与四分类模型的条件均值图中,各潜在剖面的走势区分不明显,因此,选择三类别作为留守生的最佳模型。三分类模型在所有题目上的条件均值见图3。T1(16.31%)条件均值都在2上下波动,只有4个题目超过2.5。T2(61.45%)在所有题目上的条件均值皆比T1组高,且有18个题目的条件均值超过3。T3(22.24%)在所有题目上的条件均值皆比T2组高,且有19道题目的条件均值超过4。因此,分别将T1、T2与T3命名为“低弹性组”“中弹性组”与“高弹性组”。

(四)从差异到共性:有无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弹性潜在类别的促进因子

将家庭、时间及人口学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不同弹性类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就无留守生而言,年级、性别、年龄、母亲学历的预测效应显著或边缘显著。即以“C1中度弹性组”为参照,越是高年级,越不容易归类于“C2中度偏上弹性组”;女生不容易归类于C2组;年龄越大,越容易归类于C2组;母亲学历越高,越容易归类于C2组。就留守生而言,以“T1低弹性组”为参照,性别、孩子数量、是否住校对“T2中弹性组”的预测效应显著或边缘显著。即女生不容易归类于T2组;家庭孩子数量越多,越容易归类为T2组;住校生更容易归类于T2组。同样以“T1组”为参照,性别、孩子数量、父亲学历、母亲职业对“T3高弹性组”的预测效应显著或边缘显著。即女生不容易归类于T3组;家庭孩子数量越多、父亲学历越高、母亲工作岗位越稳定,越容易归类于T3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