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发展的问题域与消解路径
作者: 彭宇文 刘艳琴 白雪摘 要 发展职教本科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但是,职教本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基于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将什么是真正的职教本科、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的根本性变化是什么、什么是职教本科文化、职教本科应有的精神气质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职教本科最为适切的治理等作为职教本科发展的问题域进行深入阐释与分析。职教本科发展问题域的消解,需要以类型特征与层次边界为把握职教本科本质的关键要点,以理念突破与开放创新为廓清职教本科根本变化的基本路径,以继承传统与打造共识为明确职教本科内涵的主要做法,以彰显特色与重构内涵为形塑职教本科精神气质的具体指向,以权力配置与制度安排为探索职教本科适切治理的根本着力点。
关键词 职教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升格;精神气质;适切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6-0007-0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亟须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发展职教本科成为应势而为的破题之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发展职教本科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一方面,职教本科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另一方面,教育强国建设有赖于完善的教育体系,构建与普通教育等值同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发展职教本科不仅可以扭转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陈旧观念,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职教本科已是大势所趋。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教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1]。截至2024年5月15日,教育部发文公示的职教本科共有51所。从办学性质来看,民办学校23所,公办学校28所;从办学路径来看,由高职院校独立升格的40所,由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合并升格的9所,由独立学院独立转设的1所,新设立的1所。职教本科开始迈入规模扩张的“黄金期”,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和发展质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针对职教本科发展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分析与讨论。有学者从政策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职教本科的政策内容侧重强制性和命令性的政策话语,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政策明显不足,无法调动创新改革的积极性[2],且政策供给存在滞后现象,导致职教本科发展长期停留在摸索阶段[3]。一些学者基于办学定位的角度,提出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科学研究范式等尚未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也无法与市场形成精准的人才对接关系[4]。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一些职教本科办学倾向于模仿普通本科,职业教育类型被弱化,特色发展受限[5],职教本科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还有一些学者围绕职教本科治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职教本科治理存在章程建设不完善且缺乏个性,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存在重合性[6];治理主体角色定位和分工责权模糊不清,主体间合作较为松散[7];强势的行政权力抑制了行业企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治理结构亟待优化;监督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协同支持机制等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需进一步完善[8]。已有研究指出了职教本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对职教本科的本质问题把握还不够精准,分析深度不足且较为分散,无法窥探职教本科发展问题的全貌,故而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职教本科的发展困局。鉴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多所新升格职教本科和拟升格的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度访谈和一手资料收集,力图较为全面地刻画职教本科发展的问题域,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消解路径。
二、职教本科发展的问题域
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发问”的肇始。“对……”的发问是问之所问,是问题本身。此外,在问之所问之外还有问之何所以问[9],也就是抵达问题对象和目标的问题由以明确展开的依据、中介、路径和方式。问题一旦被确定或被认识到,就不再处于一种模糊的问题意识层面,与问题相关的问题要素都会随之出现,使问题本身展开为一个问题域[10]。因此,问题域是一个集合概念,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相关的问题元素组成了一个整体[11]。职教本科的问题域是由与职教本科相关的问题要素组成的,即职教本科的本质问题。本质是事物本体、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构成要素的根本属性、事物之间或事物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体现出事物和思维所遵循的最普遍规律或最高法则[12]。职教本科的本质问题是对职教本科内涵、根本属性、基本要素以及内在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探寻,所形成的问题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真正的职教本科?
正确把握内在含义和实质内涵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教本科的出现掀起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也提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心。然而,正是由于“新”,致使一些人对职教本科的理解与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
其一,办学层次的上升是否导致了办学类型的变化?高职院校由专科层次上升为本科层次,尽管层次上有所提升,但依然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办学层次的变化并未导致办学类型的变化。因此,职教本科发展必须继续巩固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特征。但是,现实中存在着为升本而升本的倾向,为了提高层次而提高层次,没有深入思考职教本科发展应如何继续坚持体现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特征。此外,职教本科的领导有不少来自普通本科,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受本科办学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弱化了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才培养倾向于普通本科,从而出现了“学术漂移”现象[13]。这背离了职教本科建设的初衷,也不是人们所想看到的职教本科。
其二,培养体系是3年制专科的延伸还是重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之后,层次上移,学制变为4年,但这种变化并不是3年制专科基础上简单的“3+1=4”的“粗放式”理解。3年制高职和4年制职教本科存在很大区别,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高职院校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职教本科是高职院校培养年限的拉长,错误地认为可以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套用到职教本科,教学计划增加1年即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有可能使职教本科沦为高职院校学制延长的“畸形产物”。
其三,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有何区别?调研发现,对职教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异同点,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看法。看法一,职教本科工学结合的基础比应用型本科更好,认为“应用型本科更加注重就业为导向,在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难以与职教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实际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方式及其实现条件,还不能完全支撑其走应用型转型道路”。看法二,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基本没有区别,两者都强调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下沉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当中。看法三,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区别就是职教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区别,认为“普通的研究型本科跟应用型本科区别不是非常大,职教本科跟普通本科的区别比较大”。
整体而言,当前职教本科出现认识误区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偏见认识。长期以来,“重学轻术”职业价值取向使社会公众形成了根深蒂固“职低普高”的刻板观念[14],而将普通教育作为唯一的“升学之门”和“就业之路”,盲目追崇普通教育。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职教本科有可能丧失信心,在普通本科的身后亦步亦趋,失去自身的职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二是国家引导缺失。目前,我国关于职教本科的制度集中在准入条件和学位设置,重点是对“入口关”和“出口关”的把握,缺少过程标准的制定[15]。由于标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职教本科办学缺少依据,极易出现盲目模仿现象,缺乏探寻职教本科内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实战经验不足。客观来说,职教本科如何发展还处于探索期,由高职院校变为职教本科需要一个逐渐积累与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些高职院校秉持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
(二)高职院校升格成为职教本科的根本性变化是什么?
由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不是层次上的简单提升,也不是推倒一切重来,而是保持职业属性不变和对标本科属性发展转变的辩证统一[16]。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稳步发展职教本科,保持“三个不变”,即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和特色发展不变。这是在保持职业属性不变的基础上,对职教本科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变与不变是一种必然的辩证关系,在“三个不变”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刻把握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后将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调研发现,一些人对升格为职教本科的变化认识还处在浅层面上,甚至认为基本没有变化,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还停留在以往的办学定位。其一,内部管理模式是否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升格是部分专业升格。这导致有的人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之后,完全可以沿袭以往的内部管理模式,不需要“另辟蹊径”。其二,组织机构是否发生变化?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较为简单且不规范。升格为职教本科之后,业务的内容和范围都将扩大,原有的组织结构是难以承担的。但是有教师认为,“职教本科仅仅在原有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增加了本科事务,可以由原来的部门继续承担专科事务和本科事务,无需专门的部门或人员管理本科事务。这样既可以节约学校办学成本,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调动”。其三,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发生变化?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一些内部管理体制沿用了中职的做法,无法达到本科的标准。但是有人认为,“只要是公办学校都是以章程为统领,必须遵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没有特别的地方。所以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之后,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和同类型不同学校之间的管理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长期以来受行政管理固有思维的限制和牵引,深陷于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缺乏创新突破的能力和勇气,对职教本科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缺少清晰且精准的把握,导致职教本科办学只是形式上拔高,实质上还是处于专科水平。二是站位和格局制约了对职教本科内涵的探寻。没有立足在国家和社会的视角去透视职教本科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职教本科的理解不深入,难以梳理出高职院校和职教本科之间的本质区别。三是部分高职院校欠缺实践经验,且疏于对已有职教本科办学现状的实地调研,对职教本科的认知大多囿于理论上的表层预测,未能切实把握高职院校和职教本科的真正区别所在。
(三)什么是职教本科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具有个体差异性[17]。学校文化经过长时间凝练而成,是学校或学校中的群体所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总和,是一种价值观、伦理精神、群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彰显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人格气质[18]。因此,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文化也会有所差异。职教本科和高职院校属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职教本科和普通本科属于不同类型的学校,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学校文化应当发生变化,且与普通本科有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教本科文化的形成遭遇了一些问题。
其一,师生的精神面貌未能彰显本科风采。也就是说,师生的精神面貌不是本科层次学校应有的状态。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相对比较欠缺,旷课、迟到、开小差等现象较为普遍,对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意愿不强、主动性不足。同时,一些学生对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抱有“走一步,看一步”的消极懈怠心理和依靠父母朋友的侥幸之意。一些教师尚未意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是继续以专科的标准要求自己,办事不积极、反馈不及时、课堂教学敷衍等问题比较严重,几乎没有本科层次学校应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