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理论循证与实践探索

作者: 马东霄 陈永利 鲍东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理论循证与实践探索0

摘 要 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逻辑。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是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而持续进化、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基于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较弱、跨界融合不够等现实困境,增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需要审思办学历史,巩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根基与沃土;定向办学目标,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定位办学思想,锚定职业本科守正创新与提档升级;考量专业建设,审时度势创新实施一对一专业策略;探索办学路径,推进跨界融合、多方联合的职教本科办学模式。

关键词 适应性;职业本科教育;复杂适应性系统;高等教育适应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6-0016-06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面临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大战略举措[1]。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性逻辑,适应教育发展需求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内生性逻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外生性逻辑[2]。如何增强职业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使之能够更好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理论循证与实践探索,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适应性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3]。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政策制定等适应性调整与适应性改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被认为是其经济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在经济发展变革进程中的时代产物。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灵活的、多样的、适宜的适应性,通过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更新的协同适应性,从而提高其与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适应性。韩国则通过建立职业能力标准和认证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在欧洲联盟,基于科技、人口结构和劳动市场快速演变的背景,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推动实现多样化发展与规模扩展的有机融合,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美国学者克莉斯托·格林(Crystal Green)将“适应性”界定为教育系统在保持稳定、推动公平以及增进实质性自由和福祉的同时,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并主张构建为未来挑战、明天危机而准备就绪的教育适应性框架[4]。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已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稳步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需要重视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作出重要指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逐渐成为政策文本的重点内容,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工作总基调得到确立,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持续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其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并与人的发展相匹配。因此,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5],既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又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教育与就业的迫切需求,也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6]。所以,只有不断增强职业本科教育对人民群众发展期待、对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才能使职业本科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识

潘懋元先生强调,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服务、适应人的发展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7]。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的适应性不仅是对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简单遵循,而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和迭代。这意味着职业本科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技术革新、产业变革。这种适应性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本科教育的前瞻性、灵活性、高阶性、跨界性和适切性,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实践能力、行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适应性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确保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预见、服务和支撑未来的发展,培养出能够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识,职业本科教育要不断创新突破和实践探索,以实现与社会、产业和人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高等教育的互构共变。

二、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一)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

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整合性运行系统,是遵循职业教育适应性和高等教育适应论而达成教育价值共识并采取的实践范式,是基于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而形成的一个更加灵活的适应性体系。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是研究那些由多个相互作用的个体或代理组成的系统,这些个体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任何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他适应性主体组成,任何主体在适应性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8],如此迭代、循环、集聚、涌现、创新而不断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向好发展。因此,基于CAS理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一个多维度多主体不断适应调整、迭代升级、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动态进化的适应过程,是构建一个与劳动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能够快速响应技术和产业变化、并持续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创建能够适应未来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新质教育类型,以更好地应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产业发展变革中的挑战性与可能性。所以,增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群体利益表达与整合的话语建构,涵盖主客观、多层次、多主体、内外部指向、程度与状态等不同方面[9]。

(二)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持续进化、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

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响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变化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进化过程。适应性进化是生物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存续和繁衍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在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变化多样的环境中,职业本科教育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策略就是增强适应性。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持续进化、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是职业本科教育在变化多样的内外环境中与其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协调和复杂耦合,是持续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识。这一发展过程,包括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系统观、创新观、发展观、反馈机制、自组织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要素的持续进化、优化,包括识别互动关系、理解动态变化、强调要素自适应、支持系统自组织、促进持续进化等维度的持续提质增效。因此,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根本旨归是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且能够不断适应未来变化的新质类型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适应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过程。所以,增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需要把握好中央统筹与省域地方“一体”的试点创新、院校多路并举与多元合作的实践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双翼”赋能,合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高起点、高站位、高水平、高投入、高效能地发展[10]。

三、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不强的现实表征

(一)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吸引力不足

2018年教育部批准首批15所高等职业专科院校试点职业本科教育,并于2019年正式获批升格更名成为职业本科大学,在2019年高考开始招生录取首批职业本科学生。截至2024年3月,教育部已批准设立35所职业本科大学,在全国3070余所高等学校中占比仅为11.40‰,在1240余所本科院校中占比仅为28.23‰(2023年独立学院164所、普通本科1078所),在近1600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占比仅为22.15‰(2023年高职专科1547所)[11]。按照2024年3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全国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全国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1042.22万人,职业本科院校招生数量占比仅为8.63‰。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招生数量较少、影响力不大。例如,在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考录取投档中,按照投档分数由高到低的总体趋势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双一流”高校、省属公办重点本科高校、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市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公办职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民办职业本科高校、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具体来看,2023年在河北省物理组投放招生计划的职业本科高校共计21所,其中公办7所、民办14所。2023年河北省物理组本科普通批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39分(183522位次)、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92分(110450位次),而21所职业本科院校中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1所学校的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在特殊类型线以上,其余20所职业本科大学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整体偏低。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物理组本科普通批职业本科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见表1。

(二)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基础较弱,认可度不高

1.职业本科院校办学体量较小,办学优势不明显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下简称“10%指标”)。按照2023年数据统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564.06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按照10%指标要求,据此测算出2023年职业本科招生应为56.406万人。可见,职业本科院校实际招生数与设定目标间的差距较大。而按照2023年普通本科校均招生3850人(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普通本科学校1242所)来推算,到2025年至少需要146所职业本科大学才能实现设定的招生规模占10%的指标要求;如果按照2023年职业本科校均招生2724人(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职业本科大学33所)来推算,更是至少需要207所职业本科大学才能实现设定的招生规模占10%的指标要求。

2.职业本科院校预算收入较少,办学后劲不足

充足的办学经费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年度预算收入的多少,标志着学校办学经费是否充足。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度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职业本科大学仅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年度预算收入在5亿元~10亿元之间的有9所,年度预算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有3所,见表2。总体来看,除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外,职业本科院校整体呈现年度预算收入较少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

3.合并转设并未达到预期,资源整合效益不高

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独立学院转设路径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旨在“整合”独立学院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实际整合过程、整合情况、整合结果来看,资源整合效益与预期设定的整合目标有所偏离,合并转设并未达到预期资源整合实效,新设职业本科大学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认可度。据调查,在合并转设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土地、校舍、教学设备等关键办学硬件资源,由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大学收回,并未汇聚到合并转设后的职业本科大学,母体大学也并未因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职业本科大学而实现后续的对口支持和办学帮扶,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图书馆与实验室等方面并未实现合并转设后的接续合作、共建共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