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逻辑基础、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晓军

摘 要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召唤。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面对理念滞后、模式固化、资源不足、评价缺失等现实挑战,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动合力;遵循技术创新逻辑,创新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配套教育资源,助力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扩优提质;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打造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成长平台,为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茁壮成长培厚土壤。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6-0027-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高等教育通过实施“英才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项目,探索“多部门、多学段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推动了中、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在关键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职业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刚刚起步。2023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提出了“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2],首次释放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信号,被认为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3]。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提出3年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的目标。无论是“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还是“高技能领军人才”,都属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种创新人才的类型,是指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能够在某一领域独立开展实践生产,并不断推动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涉及教育结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人才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因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动力,优化升级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实践创新、机制革新,为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茁壮成长培厚土壤,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一、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基础

当前,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5]。随着我国经济从“追赶型”向“前沿型”转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更多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一)社会逻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我国根据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创造性的宏伟战略。2022年5月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写入总则部分。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等具体要求。作为与技能型社会形成最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6],职业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视技能、崇尚技能、拥有技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应然目标[7]。目前,职业教育在各行各业前沿领域贡献力量,培养出大量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基本覆盖各行各业,有利于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然而,现代社会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是分层次的[9],建设技能型社会固然需要大量拥有普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但在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支撑作用的是掌握现代产业技术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是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其中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10],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总量中的占比不到30%。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普遍存在。预测表明,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在技能人才方面的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11]。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幅度提升技能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在整个劳动人口中的占比,而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依托。

(二)教育逻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移态势,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了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构建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2024年7月,教育部在福建晋江召开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院校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12]。一直以来,受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相比,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职业声望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技能人才低人一等、职业教育是廉价教育。这种错误认知严重影响了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通过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以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提升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逻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召唤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文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3]。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14],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实现产出增长,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则需要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劳动者的数量向依靠劳动者的质量转变。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或者是加快完成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战略任务,职业教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人才基础,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必须迎接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深入探究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上展现使命担当。

二、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已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15],但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特别是在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理念滞后、模式固化、资源不足、评价缺失等现实挑战。

(一)教育理念滞后,对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缺少目标性共识

受“学历至上”理念的影响,人们通常把拔尖创新人才窄化为具有卓越的学科学习能力的人,或者在学习上具有天赋的人[16],认为学术型专业人才才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因而忽视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狭隘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普通高校的事,对职业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持怀疑态度,政府、企业、社会、院校等尚未达成目标性共识。在政策方面,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仍处于试点阶段,目前尚未出台针对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政策和意见,在激励机制、资源投入等方面没有任何倾斜,处于放任职业院校自我探索的状态。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对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比较少,关于什么是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如何确立检验培养成果的标准等问题缺乏研究,对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知不足。在实践方面,相关的培养目标、规格、标准、方法以及督导、考核、评价机制等都还不明确,职业院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缺乏信心和动力,缺少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感。

(二)培养模式固化,技术技能实践创新后劲不足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属于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很高的人才类型,对其培养应遵循技术认识规律,采取不同于一般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但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按照科学知识的发展逻辑来进行构建的,并不符合技术知识经验性、实践性、情境性的特性。技术哲学指出,科学和技术有着不同的内在知识表征和知识构建方式[17]。技术技能的培养不仅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还要遵循技术知识的发展逻辑,符合技术活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因此,职业教育实行的“先理论后实践、先学习再实习”[18]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长期培养,当前高职教育三年的培养周期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再加上许多职业院校存在短视行为,一定程度上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教育画上等号,实践中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资源供给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9]。近年来,国家为推动产教融合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各地各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等积极响应,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但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情况看,企业投入的教学资源有限,校企合作育人成效不明显,产教融合亟待更多支持、更实举措。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相关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不充分,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创新举措有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企业资源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成果并不理想[20],针对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项目等建设不到位,校企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四)评价激励机制缺失,技能人才全面激励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科技进步、核心竞争力增强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还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崇高的社会使命感[21],但由于缺乏对其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技术技能人才在工作环境、工作机会、福利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社会较低水平,在晋升选拔过程中也受到身份、学历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难以稳定、持续,不利于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选拨、培养和成长。

三、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职业教育需根据技术技能认识逻辑,探索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增强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信心和底气,优化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成才效率。

(一)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动合力

1.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常态化推进过程,需要完善的、系统化的配套政策给予支持。政府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明确中央、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学习借鉴普通高校“强基计划”“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经验,可以在职业院校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实施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专项计划,设立人才标准,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划拨专项经费,对参与专项计划的各方主体给予激励,及时跟踪参与专项计划的推进与落实。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确立技能人才分层等级标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便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