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逻辑起点、制度基础与未来展望
作者: 郝天聪 王悦晓摘 要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将中高职一体化仅仅看作是升学手段的误区,忽视了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中高职一体化形成以中职为主体、以高职为主体、以中职和高职为双主体的培养模式,在制度层面基本完成中高职一体化的合法性建构。面向未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需要从形式一体化过渡到内涵一体化,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教学关键要素方面展开系统创新改革,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办学能力;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8-0006-06
中高职一体化是一种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制上来看,中高职一体化主要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后,无须参加入学考试,直接进入高职继续深造。从内涵上来看,中高职一体化主要涉及与职业学校办学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的一体化,包括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基地等,旨在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晰了系统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具体要求。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在中高职一体化相关政策的指引之下,不少地区探索出一系列典型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已趋于成熟,但在课程衔接、专业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未来,需要结合教育强国建设对于提高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要求,思考如何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
一、中高职一体化的逻辑起点:培养高技能人才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选择进入高职继续深造,且随着各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通过中高职一体化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大势所趋。但关于中高职一体化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即仅仅将其看作是升学的手段,忽略了中高职一体化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一)不能把中高职一体化仅仅看作是升学的手段
中高职一体化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职学生不再需要参加高考,只需完成中职学业,就能够直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但长期以来,中高职一体化陷入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即不少人将中高职一体化仅仅当作升学的手段,这看似为学生获得更高学历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但“为了升学而升学”的不良风气也随之出现,人们对形式层面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过度重视,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使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被忽视,并未思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需要此培养模式。但中高职一体化的出发点从来都不是对高学历的追求,而是希望结合中高职的教育特点及培养目标,建设一套符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接受中职培养后能够进入高职继续深造,实现连贯且系统的教学。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是一种贯通性的体系,其结构内部有充分的联通架构,就像是一座一座的桥梁,学习者可以循着这些桥梁,从知识的一处转向另一处,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增长和素养发展的目的[1]。从产业发展来看,中高职一体化旨在为产业输送人才,如果一味地将其视为升学手段,就无法满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且,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若仅把中高职一体化当作升学手段,就会窄化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学生的职业探索与人生规划,背离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二)中高职一体化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
在国家战略人才队伍体系中,高技能人才占据重要部分,是国家重点培养、大力任用并积极储备的战略人力资源。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劳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跨越的重要人才门槛。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提高职业技能人才规格和层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一环[2]。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职业教育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仍未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把控好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牢记其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符合“知识学习由易到难”“技能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成长规律。在知识学习方面,学生应当先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再逐步深入学习,形成复杂的专业理论体系;在技能获得方面,学生应当先学习基础的操作技能,再通过练习与提升,获得高难度的技能。部分高技能人才遵循“宜早、宜长期、宜贯通”的培养规律,需要采取中高职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培养。高技能人才“宜早”培养的规律意味着,在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高且可塑性强,对于新知识新技能能够快速掌握并吸收,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塑造其职业意识,应当较早对其进行教育,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高技能人才“宜长期”培养的规律意味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反复练习获得扎实的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从而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逐渐成为行业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宜贯通”培养的规律意味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分为基础培养与专业强化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育,但传统培养模式的两个阶段存在重复或断层,中高职一体化能够有机地将两个阶段整合,打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知识的脱节,以更好地满足高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中高职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
在中高职一体化进程中,各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中职为主体、以高职为主体、以中职和高职为双主体的三种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这三种办学模式因主体不同而各有侧重,各有利弊。
(一)以中职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以中职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学生在中职学校内接受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该模式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年连续的职业教育,第一阶段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第二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更加复杂的知识与技能,此模式使学生在五年之内完成中高职的所有学习内容,毕业后获得大专学历,省略了参加升学考试这一环节。
以中职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由于学生五年期间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培养,更有利于实现关键办学要素的一体化。中职学校作为办学单位实际承担五年一贯培养,学生毕业获得全日制专科文凭,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托中职教育向上延伸,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3]。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安排,避免专业的脱节。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有机地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进行衔接,构建科学连贯的课程体系,确保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教材选择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编写适合的特色教材,也可以及时将当下热点有机融入教材之中,使学生对行业前沿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培养出一批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贯穿学生在校的五年,他们更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情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运用的一系列实践环境,助力学生复杂操作技能的获得。
与此同时,该办学模式在办学实力、专业选择及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首先是学校办学实力不足,五年一贯制以中职学校为办学主体,对学生进行为期五年的职业教育,但中职办高职教育,面临着办学实力不足的困境。一方面,中职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落后,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中职学校在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远不及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技术,制约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是专业选择受限,此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入学之际选定所学专业,中途很难依据自身的兴趣转变等重新选择专业,灵活性较低,也不能根据时代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具有滞后性。最后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五年一贯制省略了升学考试这一重要环节,学生们失去了转段考试的压力,容易产生惰性,学习积极性由此大大降低。
(二)以高职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以高职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集中进行五年制的培养。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颁布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型高职为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结合长周期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既承担五年长学制培养,又承担三年普通高职培养功能。同五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相同,新型高职院校也省略了升学考试,学生在完成前三年的中职学业之后无须转校,直接进行下一学段的学习。
由于新型高职院校是法人实体,能够独立地、系统化地组织实施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避免了不同法人实体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够有效破解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组织协调、资源配置、质量保障等问题[4]。与以中职为主体的办学模式相同,学生五年在同一所学校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实现关键办学要素的一体化,除此之外,相较于中职,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较高,通常拥有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专业的师资队伍及更强大的平台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和科研机构了解专业前沿热点,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其职业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但此模式下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以高职为办学主体,可能会忽视学生中职阶段的培养规律。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办学层次不同,中职更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倾向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而高职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延伸与提升,更希望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高层次的专业技能,故二者在培养时各有侧重,五年制高职如果承袭传统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可能会忽略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中职进入高职阶段学习,难免会出现较长的适应期以适应与之前差别较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身能力要求较高。除此之外,此模式也省略了转段考试这一关键环节,学生也容易失去升学压力,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三)以中职和高职为双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以中职和高职为双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要实现形式为“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3+3(三年中职+三年高职)”等模式。此种模式中,学生需要先在中职学校完成三年的学习,筑牢专业根基,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后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继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技能,学生拥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此模式发挥了中高职各自的办学优势,为学生建设了一条科学连贯的培养路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基础知识与简单操作技能,在高职阶段则依托高职办学优势了解行业前沿热点,学习相关先进技术与专业知识,中高职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两者有机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各分段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在学段过渡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转段考试方可进入后段学校学习,而且在前段学习过程中,也会接受后段合作学校的过程性考核与质量监控[5]。此模式下学生面临着转段考试的压力,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高职进行深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复杂职业能力,为将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中,由于中高职阶段两个办学主体事先并不明确,国家或省级层面如果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践中容易造成课程体系断裂、重复等问题[6]。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同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基于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会出现专业不统一的情况,无法形成连贯的培养体系。在课程安排方面,不同办学主体较难统筹规划课程安排,中高职课程难实现有效对接,就会导致课程进度重复或脱节。在教材选择方面,不同办学主体在教材内容选择与编写风格上存在差异,学生适应风格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同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别,中职教师更注重学生基础的夯实,高职教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学生的适应难度。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生从简单技能操作培养过渡到复杂技能培养需要适应期,难以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