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历史回溯、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
作者: 黄娥 张岩 彭茂辉摘 要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回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谱系与发展脉络,其政策演进遵循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历经30余年的实践探索,多地形成了省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如江苏“小学院、大学校”中职上挂的开放性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海整合资源升格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模式、浙江优质高职下沉县域的区域一体化模式、深圳建立区域职教集团的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对省域典型经验模式分析,可以为我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在顶层设计、机制建立、内核要素衔接等方面提供经验借鉴和策略指导。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经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8-0012-06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长学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历经初创与探索、调整与规范、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阶段。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回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谱系与发展脉络,梳理省域实践典型经验模式,总结经验启示,希冀为构建我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遵循。
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历史回溯
(一)初创与探索阶段(1985-2001年):扩大对口招生和适应发展五年制一体化高职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1]这是国家最早提出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也是中高职衔接的最早政策依据。同年7月4日,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同意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在原四年制中专基础上试行创办五年制新型专科学制[2],奠定了五年制高职学制的基础。199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同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成都航空工业学校等10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的通知》,明确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班,可实行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由此拉开五年制高职办学的序幕。199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并直接指导的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扩大到22所。1997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开展高职招收中专、职高、技校应届毕业生工作,举办学制2年专科层次的高职学校[3]。这是最早时期的“3+2”分段衔接模式。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了省级人民政府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的审批制度。此后,各省(直辖市)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招生规模逐年递增。这一时期,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为对口招生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从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和一体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中高职衔接制度设计。
(二)调整和规范阶段(2002-2013年):从规模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到2002年,全国举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近千所,在校生达25万人,但是培养质量参差不齐[4]。2002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发展五年制高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适度发展方针,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同年8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明确“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由于普通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紧张,2006年1月12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明确:“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5%。”2007年6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严格控制和逐步压缩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招生规模。这一时期五年制高职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规模迅速缩小,一些地方甚至基本停办[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为全面落实《纲要》,同年11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推进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同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全面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发展。
(三)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4年至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导向的各省域特色化发展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任务,强调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为导向,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试点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其中,江苏的“联院模式”、上海的“新型高职模式”、深圳的“职教集团模式”、浙江的“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模式”等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范本。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试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使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2020年9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国家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纵深发展,推动形成制度供给充分、纵向贯通不断完善、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建立起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本科的培养通道。尤其是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制度,使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有了法律保障。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也将“支持联合体内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学校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全国五年制高职年招生约65万人,在校生近300万人,有11个省份年招生数超过2万人”[6]。经过30余年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探索,多地已初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些典型的贯通模式。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文化等要素禀赋,在省市域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中高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已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态。本文选取江苏、上海、浙江、深圳作为经验模式进行分析。
(一)体系办学:江苏“小学院、大学校”中职上挂的开放性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江苏“联院模式”发展与其独特的地方经济特色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江苏镇域经济发达,乡镇里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7],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强,不少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外部资源甚至优于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制度限制,难以直接升格获得发展资源。2003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小学院、大学校”创新形式统领全省中职优质办学资源举办五年制高职,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以期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目标。以办学面临标准体系缺失、教学过程失范、办学治理低效等问题为契机,开始人才一体化培养改革,一体化设计五年制高职标准体系,制订一体化育人的培养目标;一体化实施五年制高职教学流程,明确一体化育人的培养路径;一体化建立五年制高职治理育人治理体系,明确育人成效评价标准[8]。成立25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环节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评价、质量监控等,推动江苏省教育厅颁布44个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520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立准入和退出等质量保障机制,到2024年办成53所分院、51个办学点,共104个办学单位,设置18个专业大类、216个专业,1099个专业点,在校生26万人左右,年均毕业生4万人左右[9]。其学生生源中,县及县以下占80%,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毕业生生源地就业率多年在85%以上,回乡服务就业比例达65%以上,服务中小企业比例达80%以上[10]。江苏五年制一体化高职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在建制层面创新性提出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三种“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联院模式”从一体化育人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全面融合,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固本拓新:上海整合资源升格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模式
上海“新型高职”是顺应和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以更好推动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城市产业需求相匹配。2019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学院招生相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动“新型高职”试点工作。新型高职五年学习中不用转学段、转身份、转学校,连续接受五年一体化高职教育。2021年4月,国内首家从初三毕业生中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整体设计、实施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7月,上海市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优化中高职贯通院校和专业布局,加强贯通过程培养、提升贯通人才培养适应性,各高职院校牵头成立1个联合体,原则上不超过5所中职学校加入,打造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部分特色、重点专业录取分数线赶超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不断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2023年6月,成立了上海新型高职教育发展联盟,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新格局,持续提升新型高职办学水平。目前,上海已经建立10所新型高职校,其中4所为高职整合附属中职转型而来,6所为中职资源整合后的升格[11]。10所新型高职校共有76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虚拟现实及技术等专业都是面向上海新兴战略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培养紧缺技能人才[12],有力助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大批高质量技能人才。
(三)“双高”对接:浙江优质高职下沉县域的区域一体化模式
浙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拥有强大的民营经济,县域经济高度发达,位居全国“头部阵营”,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2019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3+2”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统一整合为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培养实施方案、工作机制等提出指导性意见。2021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启动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并将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相关标准纳入省级人民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制定30个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相关标准”的改革目标[13]。202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在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有行业龙头企业的经济强县(区),推动优质高职资源下沉县域,与高水平中职协同,探索同一区域高水平中高职院校人才一体化培养改革,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新动能。浙江方案强调了“区域”二字,改革旨在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对于当地招生、当地培养、当地用工的普惠性人力资源的需求[14]。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更大力度建设教育强省,到2027年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等教育水平普及和普惠性人力资源提升[15]。因此,要求原则上中高职位于同一县区市范围内,若高职院校在区域内没有独立校区的,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划出独立区域或新建相对独立校区,中职学校所在地政府承诺兜底保障高职阶段办学所需的各类经费等。2022年,浙江省共有13所高职和15所中职参与区域一体化改革,共招生1030人;2023年,有23所高职和37所中职参与,共招生3210人[16]。浙江省打造了政府搭台,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对接,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